黃少冰 徐俊杰 李黎 李傳升
【關鍵詞】?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價值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以其微創、痛苦少、安全性高等特點[1],已成為現階段臨床用于治療膽囊疾病的首選手術方案[2],但圍術期護理服務仍是保障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關鍵[3]。既往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常規圍術期護理缺乏針對性、個性化,僅為所有病例提供統一的臨床護理模式因此并不利于不同患者獲得理想護理效果[4]。近年來臨床護理路徑這一新型護理模式應運而生并已于臨床推廣,有研究認為將其應用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護理工作中或可改善常規護理單一性的弊端,為患者提供符合其圍術期不同時間點所需的科學護理服務,從而使其獲得更優護理效果[5]。本文將選取我院于2018年1-12月收治的30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方法及效果,以期為今后臨床護理人員針對此類病患合理選取護理方案提供可靠參考依據,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30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研究組15例患者中男:女=8:7,年齡24-87歲、平均(56.13±0.17)歲,原發疾病:膽結石4例、膽囊炎11例;對照組15例患者中男:女=7:8,年齡26-89歲、平均(56.12±0.18)歲,原發疾病:膽結石3例、膽囊炎12例。各組上述各項資料對比均P>0.05(本次研究分組情況具有臨床可比性),本次研究內容通過本院醫學與倫理研究會審核。
納入標準:
①因疾病所需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②具有完整的病歷資料;
③意識清醒,可積極配合本次研究;
④對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手術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
⑤患者本人、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完全知情,簽署知情同意協議(自愿、獨立)。
排除標準:
①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中轉開腹患者;
②腹部嚴重外傷、手術史者;
③合并多種膽囊疾病患者;
④惡性腫瘤患者;
⑤精神系統疾病者;
⑥心、腎、肝等機體重要器官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
⑦處于產褥、哺乳、妊娠等特殊生理時期女性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
⑧拒絕簽署知情同意協議者。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圍術期常規護理,內容包括病情觀察、術前準備、生命體征監測、術中配合、積極預防不良反應、必要的生活指導及心理疏導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
㈠組建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組員均由本科室高年資、高職稱護理人員組成,上崗前通過培訓使其了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術期臨床護理路徑的內容、意義,并明確各組員在組內需承擔的具體職責;
㈡組員需通過與醫師溝通、查閱患者病歷資料、詢問患者本人及家屬等途徑掌握其本次就診基本情況,通過借鑒兄弟單位經驗、查閱權威文獻資料等制定符合本科室實際情況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術期臨床護理路徑;
㈢路徑:
①入院日:熱情接待患者及家屬,積極介紹本科室實際情況(如醫護人員構成信息、入院就診注意事項等),使患者盡快熟悉院內環境,發放事先擬定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術期臨床護理路徑表;
②術前日:對患者予以充分的術前宣教,使其了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具體內容、操作目的、臨床優勢及安全性等,根據患者實際心理狀態予以針對性的安撫,重點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前最佳禁食時長及禁飲時長、禁食期間的注意事項等;
③手術日:晨起后利用專業工具準確評估患者狀態,向患者說明吸氧干預、置管干預、心電監護干預的必要性有利于其理解并積極配合相關操作,病房護士需在術前與手術護士辦理好交接工作,術后觀察患者意識,待其清醒后需告知手術結局,指導家屬配合患者維持約6h平臥體位,術后7h左右可適當進食流食,之后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逐漸過渡至半流食、普食,根據患者術后疼痛表現酌情遵醫囑使用鎮痛泵;
④術后次日:掌握患者排氣、創口恢復等情況,酌情指導患者展開床上、下床活動,根據患者胃腸道生理狀況給予科學的飲食指導;
⑤術后第3日:指導患者積極開展術后康復訓練,過程中應由專人看護,出院者行具體指導,內容需包括術后3周禁煙酒的必要性、飲食原則及注意事項等。
1.2.2? 觀察指標
(1)負面情緒:
①利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判斷兩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情緒,HAMA量表評價內容包括焦慮心境、失眠、抑郁心境、緊張、認知功能、害怕、感覺系統軀體性焦慮、肌肉系統軀體性焦慮、呼吸系統癥狀、生殖泌尿系統癥狀、心血管系統癥狀、胃腸道癥狀、植物神經系統癥狀、會談時行為表現(一般表現、生理表現)等,HAMA量表分界值為7分、總得分0-56分,該量表評分7分以上者,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重(即HAMA量表得分越高、被評價者焦慮程度越重);
②利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判斷兩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護理前后抑郁情緒,該量表評價項目包括有罪感、入睡困難、自殺、工作和興趣、睡眠不深、遲緩、精神焦慮、早醒、軀體性焦慮、全身癥狀、激越、胃腸道癥狀、體重減輕、疑病、性癥狀、抑郁情緒、自知力等(共17項評價項目),HAMD量表總分0-54分,其分界值、評分結果與被評價者抑郁程度相關性均同HAMA量表;
(2)生活質量:
利用36項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36-l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評價兩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SF-36量表評價內容包含社會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生理功能、活力、軀體疼痛、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狀況等(共36項),量表總得分0-100分,分數、被評價者生活質量相關性同HAMA量表。
1.3 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兩組護理前后HAMA、HAMD、SF-36量表評分(均屬于計量資料)經x±s表示,由SPSS.19對相關數據行t檢驗,P<0.05對比差異存統計學意義。
2.1 負面情緒
兩組護理前HAMA、HAMD量表評分對比均P>0.05(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研究組HAMA量表及HAMD量表評分均較護理前有所下降,數據組間及組內對比均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對照組護理前后上述各量表評分情況對比均P>0.05(無統計學意義),如表1。
2.2? 生活質量
研究組、對照組護理前SF-36量表評分對比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SF-36量表評均較護理前有所提高[組內各組護理前后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后SF-36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兩組護理后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雖可為操作者提供理想操作空間、操作術野,但由于此法導致機體較大創傷,患者術中出血量隨之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不利于其盡快恢復健康[4]。隨著微創技術長足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現階段已于各級臨床醫療機構推廣并取得顯著效果。但應注意的是,針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圍術期提供正確有效的護理服務仍是保障其療效及預后的關鍵。既往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術期常規護理側重點在于患者生理層面,即積極配合醫生完成各項操作、確保患者順利治療原發疾病,往往對心理、環境等客觀因素關注度較低[5]。
臨床護理路徑是近年來于臨床推廣的新型護理模式,其摒棄既往常規護理千篇一律的工作內容,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實際特點制定科學性、專業性、個性化的護理流程,從而達到更優護理效果[6]。有研究認為[5],針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行臨床護理路徑后,其能夠在術前、術中、術后均獲得適合自身病情及生理、心理特點的護理服務,此外患者及家屬在入院時即通過路徑表明確住院期間不同階段需接受的護理內容,從而有利于改善其負面情緒,此舉相較于常規護理效果更優。本文通過分組研究證實,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研究組護理后焦慮、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均優于僅提供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此結論與張雪妮[1]等人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有利于緩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負面情緒,對提高其生活質量也具有積極意義,值得今后推廣。
【參考文獻】
[1]張雪妮,朱雪榮,許風.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的應用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7,46(1):133-135.
[2]于輝,張靜雯.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中的應用效果[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 21(27): 3315-3317.
[3]高建蕾.臨床護理路徑在8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19):2637-2640.
[4]曹艷平,劉 陽,等.臨床護理路徑對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疼痛與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8):63-64.
[5]桂秋榮.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臨床護理路徑及術后延續性護理服務模式臨床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12):1638-1639.
[6]金芳.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老年膽結石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8,25(0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