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陽
本文實地調查了興義地區的高海拔產茶地的茶園,分析茶園的種植環境和施肥管理等情況,采集有代表性采摘茶園鮮葉,進行紅茶產品加工測試與分析試驗。
一、技術工藝
利用茶青加工紅茶產品,根據紅茶品質要求進行相關環節技術攻關,同時,結合當地茶葉原料和實施企業的茶葉加工生產線,對其中工藝進行改進,對關鍵技術進行提煉和升級,并將技術應用示范,達到改善或提高紅茶質量的目的。通過項目研究與技術應用,有助于優化茶葉產品結構,促進興義市特色經濟發展,有利于提高茶青的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改善(提升)紅茶品質,為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撐。
二、試驗分析
1、樣本處理
試驗于2016年4月在嘉宏茶葉公司進行,供試品種為茶葉基地所在地(興義市七舍鎮)的福鼎品種,鮮葉采摘標準為一芽二至三葉中開面,以及相同嫩度的單葉,將鮮葉原料稱取40g左右留樣,作為對照(CK)樣品,剩余原料作為后續處理。
2、處理方式
采用相同的鮮葉原料,統一日光萎凋,萎凋程度為含水率達59%左右,再統一揉捻后分別設置不同發酵溫度和不同發酵程度的處理,發酵后烘干成成品茶樣。各處理分別取樣磨碎,裝入茶筒內密封,供生化成分分析。同時留取茶樣供感審評。各處理方法如下:
(1)不同發酵溫度處理
取揉捻葉攤放在4個瓷盤中,分別設置溫度為16℃、22℃、28℃、34℃的恒溫濕培養箱中發酵,相對濕度均為90%,發酵程度均為葉色黃紅色。
(2)不同發酵程度處理
取揉捻葉分別攤放在4個瓷盤中,置恒溫恒濕培養箱中,溫度22℃、相對濕度90%,發酵時間分別為35min、64min、100min、140min,發酵葉色分別為黃色、紅色、黃紅色、紅色。
(3)理化指標的測定
水分測定用103±2℃恒重法,水浸出物測定用全量法,多酚類測定用酒石酸亞鐵比色法,氨基酸測定用茚三酮比色法,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含量測定采用系統分析法。
三、感官審評方法
5分鐘沖泡法,品質分數按加權平均法計算,其中外形占30%(色澤10%、其它20%),內質占70%(滋味20%、香氣20%、葉底20%)。
四、發酵程度對紅茶質量分析
1、不同處理紅茶的品質分析
在22℃發酵溫度條件下的4個不同發酵程度紅茶中,即發酵葉色由黃(35min)→紅黃(64min)→黃紅(100min)→紅(140min)。
外形綜合得分以發酵100min、140min的兩個茶樣較高,干茶色澤烏潤度較好。內質綜合得分以發酵140min的最高(58.7),四項因子得分均最高;發酵100min的次之(57.7),但香氣和葉底與發酵140min的相當;發酵64min的再次之(55.3),但湯色與地酵140min的相當;發酵35min的最低(52.7),湯色和葉底都不夠紅,而且稍暗欠勻,這主要是由于發酵過輕所致。可見發酵140min的內質最好,這與茶葉內含物轉化較為充分有關。感官審評總得分以發酵140min的最高,其余隨發酵時間的縮短而依次降低。
由此可見,在22℃恒溫發酵條件下,發酵程度過輕對紅茶品質不利。不同發酵溫度處理的4個茶樣,感官審評所得總分以22℃的最高(83.1),28℃的次之(82.7),16℃(82.1)的和34℃(80.9)得分較低。
發酵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紅茶品質的形成。研究表明,紅茶發酵溫度以22℃-28℃為宜。溫度過低,酶活性弱,達不到內含成分轉化的要求,同時轉化進展緩慢,時間長,內含物不豐富,香低、味淡、色暗。溫度過度,不但會加速酶蛋白與氧化了的多酚類結合形成不溶性復合物,而且多酚氧化過于激烈,造成TR迅速增加,并進一步氧化聚合成暗褐色的茶褐素,不利于紅茶品質的提高。34℃發酵時出現了烏條,根據黃建琴的研究,如果發酵作用不完全或難發酵時,對葉綠素的破壞不充分,葉綠素殘留量過多,其綠色與多酚類物質的有色氧化產物混合在一起,使形成了“烏條”,造成了葉底發暗。
2、不同處理紅茶生化成分分析
(1)不同處理紅茶茶多含量分析
隨著發酵時間的延長,發酵程度逐漸加深,茶多酚含量呈逐漸遞減的趨勢。這與紅茶發酵中多酚類化合物轉化的基本規律是一致的。
在不同發酵溫度處理的4個茶樣中,隨著發酵溫度的提高,多酚類含量有增加趨勢,但差異不明顯。這可能是雖然發酵溫度較高,但發酵時間較短,從而多酚類保留量較多。
(2)不同處理紅茶中TF、TR、TB含量分析
隨著發酵程度的加深,TF含量呈先增后減的趨勢,發地酵64min,葉色呈紅黃色時含量最高。TR含量也呈先增后減趨勢,發酵100min,葉色呈黃紅色時含量最高。而TB則一直呈逐漸增加的趨勢。
從不同發酵溫度試驗結果看,TF含量為22℃發酵的最高,28℃發酵的次之。TR含量為28℃發酵的最高,22℃發酵的次之。可見在一定溫度范圍內,低溫發酵有利于TF的積累,而高溫地發酵有利于TR的積累。但發酵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TF、TR的積累,高溫發酵更不利于TF的積累,低溫發酵更不利于TR的積累。而TB隨發酵溫度的升高逐漸增加。
(3)不同處理紅茶氨基酸含量分析
在不同溫度發酵試驗中,氨基酸含量以28℃發酵的最高,說明發酵溫度過度或過低均不利于氨基酸的積累。
(4)不同處理紅茶水浸出物含量分析
茶葉的水浸出物含量隨著發酵程度的加深而增加,以發酵140min的最高,發酵35min的最低。在一定范圍內,隨著發酵程度的加深,茶葉內含物轉化較充分,水溶性產物較多,有助于提高茶湯品質。在不同溫度發酵試驗中,水浸出物含量隨著發酵溫度的升高而增加,但22℃與28℃發酵的茶葉水浸出物含量幾乎相同。
(作者單位:562400貴州省興義市黔西南州嘉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