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紅
摘 要:鄉村的發展動力來自于鄉村的內部和外部,鄉村的發展模式分為外源式的發展模式和內源式的發展模式。兩種模式雖然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對立的。在具體的實踐中,不能簡單的將兩者進行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更需要研究出兩者相互融合的,取長補短的模式來達到農村可持續發展。“新內源式”的發展模式就是“融合內外”模式的方法,是我們尋找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機制的第三種選擇。
關鍵詞:鄉村振興;內源式發展;外源式發展;新內源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七大戰略之一。這是黨準確把握我國“三農”工作所面臨的現實,從“兩個一百年”的大局出發,制定的農業農村發展大計。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回應了廣大農民群追求美好生活的呼聲,指明了鄉村的發展方向,給我國“三農”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一、鄉村振興:動力來自于哪里
鄉村的發展,需要發展的動力。鄉村發展的動力,分為外部動力和內部的動力。鄉村振興,首先要探討鄉村發展的動力來自于哪里。
二、外源式的鄉村發展模式
從鄉村發展多年的實踐來看,我們的鄉村往往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來發展的。即通過外部動力,來進行發展的。這種模式被稱為外源式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理論依據是古典經濟學的增長理論,這種理論將鄉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困境歸結為鄉村的低下的生產率以及鄉村與城市的脫節,認為鄉村的發展需要依賴外部條件的幫助,依附于城市的經濟的繁榮,才能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
在這種模式下,鄉村發展所依賴的外部力量,主要來自于政府和企業。政府和企業通過政策、資金、市場、技術等幫扶,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在這種模式下,農民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動的接受政府和企業的支配。導致了鄉村發展對外部的人力、財力、物力和行政力量等過度依賴,更加遠離城市發展,失去自身的經濟和文化活力,長此以往,必然導致鄉村發展的邊緣化,鄉村一旦成為城市的背景,鄉村的凋敝將無法避免。
20世紀70年代以后,外源式的鄉村發展模式遭受諸多反思:該模式是由鄉村之外的規劃者設計的鄉村的發展;該模式讓鄉村依賴于持續的政府補貼和外部機構決策;該模式扭曲了鄉村生活的非經濟層面;該模式抹去了鄉村地區的文化和環境差異,使多樣化的鄉村日趨類型單一。這些反思對我們當前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具有重大的意義。長久以來,我們一直把外源式的發展模式作為鄉村發展的主要模式,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中鄉村的凋敝問題的大量出現,我們對外源式的鄉村發展模式應有更多的反思。重新定義鄉村的功能,重新認識鄉村的發展的目標,重新尋找鄉村發展的動力,是鄉村建設過程中的當前重要任務。
三、內源式的鄉村發展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后,學者在提出了通過促進和激活鄉村發展的內部動力來發展鄉村的理論。這個理論可以用一個概念來表達,即內源性發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該概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7—1982年《內生發展戰略》中正式確定的。內源式的發展模式認為形成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于內源要素,要通過對內源要素的激活,推動經濟發展。這種模式強調兩點:一是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主體性,要求擴大農民群眾的決策權和發言權;二是認為鄉村發展的驅動力在鄉村的內部,鄉村發展的模式應是在內部控制下模式。該模式認為,鄉村發展應立足于鄉村的內部資源,人力、資金、市場等。農民的鄉村建設的主體地位應得到充分尊重,鄉村建設成什么樣,如何建設鄉村,應該由農民決定,建設的過程也應該由農民全程參與,這樣才能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同時,內源式的鄉村發展理論認為鄉村發展的主要挑戰在于如何激活鄉村內部資源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內源式的鄉村發展模式理論將鄉村發展的動力源歸結為鄉村的內部的發展,彌補了鄉村發展千篇一律的缺陷。但是,隨著鄉村建設理論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認為任何鄉村的發展都會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鄉村發展完全不依賴外部資源是不符合實際的。
四、兩種發展模式的對比分析
總的來看,外源式的發展模式與內源式的發展模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
從兩者的優勢上看,外源式的發展模式使鄉村發展的資源配置空間較大,同時在外部力量的幫助下,鄉村的發展雖然起點較低,但是發展速度會很快。內源式的發展模式會讓鄉村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農民獲得的自主權、利益分配權等權益更多,這就使發展帶來的紅利更多的讓農民享有,從而能調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
從兩者的局限性來看,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來看,在傳統的鄉村發展模式中,我們往往通過外部力量,如資金、政策的幫扶來促進鄉村快速發展,即采取外源式的發展模式。但它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會讓鄉村建設的設計者或者主要參與者獲利最多,農民缺乏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其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鄉村的資源不能夠充分調動,導致鄉村發展的基礎不牢固,無法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在意識到了外源式發模式展帶來的局限性以后,學者們提出的內源式的發展模式,但是,這種模式面臨三個方面的局限性:第一,內源式的發展,要求鄉村的發展動力來自于鄉村,但鄉村內部的力量能否維持其區域自我發展或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第二,內源式發展的最關鍵要素——人才,無論鄉村群眾還是農民企業家,都是能夠獨立于鄉村發展過程的實體,發展對他們而言,無分內源式或者外源式,資源和機會相對較少的鄉村能否留住這些人才?第三,在沒有外部動力的鄉村發展的情況下,內源式發展所暗含的累積因果關系并不會導致所有地區均衡發展。因為通常情況下,在產業發達的區域,較容易形成產業集群,在這些區域,強調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必要的,因為市場已經形成。但這往往不適用于產業發展落后的區域,因為根據內源式發展的邏輯,鄉村的發展過程將由地方內部人員予以推動,但是,推動者在行動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掌控資源、創新能力和鄉村各部門間的依賴關系。然而,如果鄉村發展的動力就在鄉村的內部,鄉村的各項資源就不能受到其他部門的目的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鄉村內部的資源就無法做到集中,自我發展也無從談起。因此,對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遠落后地區來說,要想在沒有外部資源的情況下發展鄉村,顯然是不可能的。
五、“內外融合”的“新內源性”鄉村發展模式
綜合兩者的對比情況,我們看到,兩種鄉村的發展模式都有缺陷,都無法根本解決鄉村的發展問題。在此,我們提出了一個“內外融合”的理念。即我們跳過二元對立的思維來看待兩種發展模式,可以發現,兩種模式一定程度上是互補的,如果能夠取長補短,內外融合,在捍衛和表達鄉村自身愿望和利益的同時,從外部的資源中吸取發展的力量,形成內外的聯動,就能發展好鄉村。
20世紀末,歐洲一些學者提出的“新內源性”鄉村發展理念。“新內源性”鄉村發展理念是實現鄉村發展“內外融合”的一種發展理念。該理念提出,在鄉村內部建立一個機構,讓這個機構成為鄉村內外聯動的橋梁,調動內部和外部資源。這種理念既強調了農民的主體地位和自覺意識,也強調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外部資源的投入,并且提出將鄉村發展的外部資源在鄉村發展過程中內化于鄉村發展。這應該是當前最具有客觀性和操作性的鄉村發展模式選擇。
綜上所述,鄉村的發展動力來自于鄉村的內部和外部,鄉村的發展模式分為外源式的發展模式和內源式的發展模式。兩者模式雖然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對立的。在具體的實踐中,不能簡單的將兩者進行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更需要研究出兩者相互融合的,取長補短的模式來達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的方法。“新內源式”的發展模式就是“融合內外”模式的方法,是我們尋找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機制的第三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