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常言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3至6歲幼兒期正是規則意識形成的最重要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的規則意識逐漸萌生,但是他們在日常活動生活中還不能完全自覺地遵守規則,這樣就離不開老師與家長及時的提醒與監督。有的孩子還存在著心里想遵守規則,但是卻控制不了自己的行動,做出違反規則的事情來。因此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尤為重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在良好的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上。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處處都應有規則。有了規則的約束和指導,每個孩子才能順利的進行自主活動,因此老師有必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幫助幼兒提高規則意識、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會表現出一些違反規則的現象。例如:在看圖書時大聲講話、和同伴爭搶玩具、看完圖書后不放回書架、玩完玩具后不能放回原處等等。這些現象的發生,就是因為幼兒規則意識較弱、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致。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和方法,積極引導幼兒提高規則意識,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一、建立一日生活常規,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當中,盥洗、進餐、喝水、午睡、戶外活動、上下樓梯等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規則,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應讓幼兒了解到,規則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我們來遵守。在培養孩子規則意識時,首先要建立一日生活的常規,在教育過程中要耐心細致、有明確要求、要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進行。其次,把培養融入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地累積,結合嚴格的要求,才能讓幼兒做到持之以恒。在培養過程中可以將規則編成兒歌,或進行評比活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逐步讓幼兒變被動為主動,自覺遵守各項規則,如:進餐時不當“漏嘴巴”、午睡時要做“睡美人”、上下樓梯扶穩把手不推擠等。逐步在一日生活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二、利用各種游戲活動,幫助幼兒了解不同的規則要求
在幼兒的游戲活動中,規則顯得非常重要。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開展是以游戲為主的,游戲可以給孩子帶來健康快樂、經驗學識和獨立思考。許多游戲本身就有規則要求,游戲規則是幼兒順利進行游戲活動,實現游戲目標的前提。對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愛游戲。富有情趣的游戲對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各類游戲,將學習和培養規則融入游戲中,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遵守規則,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通過榜樣示范,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孩子。如:桌面游戲時,笑笑故意把很多玩具堆滿桌子并推到地上,自己則哈哈大笑,引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此時,老師沒有責怪他,只是摸著在旁邊安靜游戲的帥帥,笑瞇瞇地說:“看,帥帥多么安靜,看他拼的多漂亮!”隨即孩子們都看向了帥帥,笑笑見沒人搭理他,無趣地坐回椅子上。過了一會,多多小朋友蹲下來,揀起了地上的玩具,老師立即表揚:“多多真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看,他在把地上的玩具送回家了。”立即,很多孩子投入到了揀玩具的行動中。教師通過榜樣示范法,為幼兒提供了具體的行為標準,不但讓幼兒學習了有關行為規范,也有效提高了幼兒的規則意識。教師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機,創設類似情境,將有助于培養幼兒規則意識,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在區角游戲中,可以利用環境暗示法,讓環境說話,讓環境的設置告訴幼兒參與這個游戲應遵守的規則,如用插片標志,限定游戲人數;用安靜圖標,告訴大家要安靜等,通過圖標暗示,幫助幼兒理解和遵守規則,這種環境暗示可以非常好的幫助幼兒輕松愉快地接受并執行規則的要求。
三、創設情景,布置良好環境,營造培養規則意識的氛圍,幫助幼兒鞏固和增強規則意識
科學合理的環境布置,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巧妙地利用符號標志、圖片等,粘貼在幼兒經常活動的場所,如:活動室、戶外玩具場、樓梯、衛生間這些地方,幫助幼兒鞏固已有常規,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如:等待線和排隊線,教孩子學會等待;幼兒物品的擺放標志,告訴幼兒物品取放要歸位;樓梯上的小腳印,不要擁擠的圖片;游戲場上的安全文明游戲圖片,提醒幼兒玩耍時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確玩法……這些標志,幼兒在活動中天天看到,這些標志不僅在無聲地提醒孩子,同時,看到這些標志,幼兒也會互相提醒,按標志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很好地培養了幼兒的規則意識。
四、家園共同配合,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幫助幼兒深入理解社會生活中的規則,提升幼兒規則意識。
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幫助幼兒了解基本行為規則和其它游戲規則,體會規則的重要性,學習自覺遵守規則。利用實際生活情境和圖書故事,向幼兒介紹一些必要的社會行為規則,以及為什么要遵守這些規則。如:創設情景活動“乘公共汽車”。孩子們通過扮演司機和乘客的不同角色,了解到:開車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乘車時,要在車子停穩后再上下車;車子行進中要抓穩扶好,不能打鬧和大聲喊叫等規則。可以幫助幼兒進一步深入理解社會生活中的規則。
培養和提升孩子的規則意識,指導家長配合幼兒園的教育,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活動《馬路上》,請家長帶孩子觀察馬路上車子怎樣遵守交通規則,是否看紅綠燈;行人是否看人行信號燈,是否走斑馬線;有沒有發現不文明的行為:隨意闖紅燈,不走斑馬線,橫穿馬路……觀察后,來到幼兒園,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談話討論,知道了如果人們不遵守交通規則,就會堵車、碰車、甚至發生交通事故,只有大家都遵守交通規則,道路才會暢通,人們才會安全,讓幼兒進一步理解交通規則和我們每一個人是息息相關的,遵守交通規則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將規則意識教育滲透于日常教學中,針對不同的規則要求,精心設計,利用多媒體、小視頻、兒歌、故事、圖片等形式,為幼兒形象直觀、生動地介紹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規則,幫助孩子了解遵守規則是文明光榮的,不遵守規則,不僅不文明,還會給別人造成麻煩,受到大家的譴責。引導孩子不僅要了解和遵守社會規則,還要監督身邊的人遵守社會規則。
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規則意識的提高和規則行為的形成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需要幼兒園、社會、家庭的共同配合。只要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制訂出合理科學的規則要求,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加以引導,就能養成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