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謝景景
摘 要:近年來,國家一系列文件中都突出了“三農”的重要性,而鄉村振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因此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成為新時代鄉村建設的根本要求。新時代,國家的發展對于鄉村振興形成了更高期待的情況下,農村應該結合自身特點與實際,在合理借鑒鄉村振興試點的前提下,跳出復制框架,通過創新機制走出一條具有鞏義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關鍵詞:理念先行;鄉村振興;戰略;資源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2005年黨的十一五規劃提出“新農村建設”,隨后,我們的農村開始發生新變化,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特別是2019年3月8日,河南省濮陽市西辛莊村當了28年的黨支部書記的李連成,向總書記講述了“農民的八個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河南的糧食安全,重點談到鄉村振興,要做好“三農”工作,并指出“這八個夢想正是我現在希望聽到的”。國家頂層決策者對河南發展的定位、對鄉村振興的重視,引發了河南人民對“三農”問題的熱切關注。2019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上發表《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為我們發展鄉村振興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導。頂層設計決定了我們大的方向,而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往往是我們的理念。
一、農民主體理念
1.尊重農民。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要尊重農民首創,根據歷史經驗,農民一直是農村改革的主力軍。萬里在堅持鳳陽的家庭聯產責任制的時候,也曾根說,懂不懂農民,能不能尊重農民,其實并不決定于是否懂農業,不在于懂多少農業生產,不在于懂多少農村經濟管理,而在于政治理念,包括思想感情、意識形態等。
2.維護農民權益。2018年9月22日,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向全國億萬農民祝賀:“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2018年3月8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省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因此在實際工作當中,我們一定要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把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在首位。
3.動員農民。我們需要通過不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職業培訓,優化農業農村經營環境,為青年農民提供政策資金的支持等途徑來增強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能力。
二、黨建統領理念
1.有一個好的帶頭人。一個好的帶頭人可以帶來村莊面貌發生巨變,是復活鄉村、改造鄉村與引領鄉村創業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有的帶頭人可以連接老百姓的“錢袋子”,帶領老百姓生活越過越好。如何選好村支書呢?諸暨給我們提供了一條經驗,就是需要德才兼備的人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職務。村黨支部書記在素質上必須能吃苦,能奉獻,能解難題,做事公道正派。在能力上必須能吃透政策,能分析形勢,能用人也能管好人,能依靠群眾。像魯莊,黨建做得好,村民都說“還是頭頭帶的好”。
2.有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是保證。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也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政治保障,因此要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3.有一群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黨員隊伍。黨員如果起到較好的先鋒模范作用,對于群眾的帶動作用是十分強大的。黨員干部在工作生活中要做到群眾有困難,要早發現早解決;要堅持民主集中制,不能搞“一人堂”;要增強化解矛盾的能力。另外黨員還需要對自己的品行嚴格要求,不要搞特殊、不要謀私利、不要脫離群眾。
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念
解放思想實施求是需要立足自身實際,強化自身特色。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去吸收借鑒浙江鄉村振興的經驗,但由于南北區域差異、文化差異、資源稟賦差異、發展水平差異,我們需要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特色規劃,實現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
1.解放思想,實現農業產業功能升級。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我們在強調農業產業生產功能的同時,需要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體驗功能與文化功能。如今,消費主體主要是青年人和老年人,因此圍繞這兩大主體,可以使農業在“賣產品”的同時,注重“賣風景”“賣文化”“賣體驗”“賣溫情”。
2.實事求是,強化分類實測,統一規劃。習近平總書記說,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各具 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根據我市的實際,可以把村子分為四類。第一,集聚提升類。村子規模較大、人口較多的,可以聚合力量,擴大效益;第二,城郊融合類。城市近郊的村莊,可以利用地理優勢,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第三,特色保護類。鞏義市的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傳統窯洞需要加以保護;第四,整村搬遷類。規模小,居住分散的村子可以進行整體搬遷。
3.實事求是,保證三不能。鄉村振興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發展階段,不能提脫離實際的目標,更不能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因此在鄉村振興中我們要堅持“三不能”:不能追求速度下指標,刮風搞運動;不能大拆打建,千村一面;不能把鄉村搞成縮小版的城市。
四、新發展理念
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1.創新,優化制度性供給。通過創新機制,實現市場機制有效、宏觀調控有度,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關系。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要實現黨建強起來、土地活起來、農民富起來。
2.協調,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一是強調城鄉發展的協調性。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促進城鄉之間資源的相互流動,推進新型城鎮化,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就是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縮小城鄉差距。按照木桶原理,木桶的容量取決于最短的木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在農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短板也在農村,因此農村的發展不能掉隊、也不能落伍,不能一邊是繁榮發達的城市,一邊是破敗蕭條的農村。二是強調農村“五位一體”的協調性。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協調性和整體性,實現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落實到鞏義市“摘星奪旗創三宜”活動中,需要加強五顆星之間的整體性、協調性發展,實現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發展,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三是強調一二三產業發展的協調性。加強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
3.綠色,提升鄉村生態宜居水平。習近平總書記說:“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是發展中最大的辯證法。”當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綠色經濟成為浪潮,綠色產業蓬勃發展,綠色消費成為時尚,綠色市場迅速擴大,良好的生態環境正日益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成為十分短缺的經濟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種特殊的資本,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有利于提升鄉村振興戰略的“能級”。
4.開放,加強鄉村振興的載體和機制建設。建立鄉村人才引進機制,強化人才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人才到鄉村的舞臺上大施拳腳”。像浙江,充分發揮鄉賢參事會、紅楓義警協會、鄉風文明理事會、志愿服務隊、鄰里糾紛調解會,以及楓橋經驗宣講隊、紅十字協會、文藝宣傳隊、老年協會、“楓橋大媽”、退伍軍人服務社等社會組織,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積極推動力量。吸引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打造升級版農業產業。用好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三塊地”,通過基金分紅、資源盤活、土地入股、產業發展、物業經營、村企BOT、鄉賢反哺、服務增收發展村集體經濟。
5.共享,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共享是一種理念,是社會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我們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要分好蛋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樣才會逐漸實現公平正義的政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