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倩

海寧是全國文明城市,地處錢塘江北岸,轄8個鎮、4個街道、3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面積863平方公里(含錢塘江水域),戶籍人口69.77萬人,常住人口85.85萬人。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8.73億元,財政總收入153.08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00億元。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22位,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第35位,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第9位,長三角縣域資本活力指數第5位,均進入全省5強。2019年,為落實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中央決策和國家戰略,夯實黨的意識形態根基,發展壯大海寧新聞傳媒事業和文化產業,根據中央、省委、市委關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組建成立海寧市傳媒中心。海寧市傳媒中心由海寧日報社、海寧市廣播電視臺兩家新聞單位組成的縣域全媒體新聞單位,為市委直屬正科級事業單位,籌建海寧傳媒集團,實行深度融合。海寧市傳媒中心歸口中共海寧市委宣傳部管理,資產監管由市財政局(國資辦)負責,行業管理由市政府有關部門負責。根據媒體行業的特點,實行企業化管理。對外繼續保留“海寧日報社”“海寧市廣播電視臺”“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實驗區海寧基地服務中心”單位名稱,保留原有媒體呼號。
一、現狀分析
目前,傳媒中心旗下有電視頻道、廣播頻率、報紙、網站,“兩微一端”用戶超100萬,有線電視用戶20萬戶,員工600余人。2018年,海寧廣播電視臺在全省廣電新媒體新聞協作特等獎(第一名),全省廣播電視新聞協作縣級電視一等獎(第八名),這也是海寧自連續第六年位列全省電視新聞協作第一集團。大潮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大潮APP、大潮網、海寧日報、“大潮直播”、“大潮視頻”等新媒體已超過100萬粉絲,大潮網、海寧日報微信公號在全國縣級媒體微信公眾號傳播影響力排名前列,大潮視頻《有一種好叫生活在海寧》、《hi,海寧》傳播量各超35萬多。2018年,兩家媒體全年實現創收超過1億元,居嘉興縣級媒體首位;海寧華數完成經營收入1.6億元,實現利潤1711萬元,雙向業務滲透率達到75%以上,居全省前列;海寧影視企業實現產值33.4億元,同比增長57.5%,上繳各種稅費1.24億元,同比增長13.76%。
二、面臨的問題
但是,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現在正所處轉型發展的關鍵期,站在新的起點上,成績屬于過去,要有翻篇歸零的心態,查找短板、改革創新,特別是在改革過程中對照兩個目標還有差距:一是按照“1+1大于2”的要求,確保兩家新聞單位融合之后,新聞宣傳水平、傳播能力、產業經營等各方面都在原來基礎上能否有新提升?二是按照“績效最大化”原則,優化組織機構設設置,制定科學的管理運行機制,培育與傳媒相關的文創產業市場主體,提升“造血功能”,能否確保海寧市傳媒中心高效運轉?特別是在原來體制機制中發現一些問題,查找原因,分析到位,才能整改落實。現在,主要梳理了幾個存在的問題:
1.收支平衡難
海寧市傳媒中心目前在職人員達325名(華數除外),其中事業105名,編外220名(其中事轉企4人);另外還有離退休人員142名,其中事業125名,編外12名,遺屬精簡5名。傳媒中心成立后,一年人員經費預計為8000萬元;大樓物業運行費用,預計每年為1210萬元;傳媒指揮中心APP運行、節目購片、標清改高清等宣傳設備更新運行、安全播出維護費等,預計每年750萬元;浙報集團天目云平臺、省廣電集團藍云平臺、媒立方系統、大潮APP升級服務費、阿里云服務器每年租金共450萬元;會議培訓、影視招商、產業培育、辦會辦展等費用預計為225萬元;稅金及附加預計為310萬元;黨支部建設、團青婦工作經費45萬元;單位上交總工會經費70萬元;銀行貸款利息130萬元;以上支出合計11250萬元。傳媒中心成立后,按照原財政補助收入837萬元,經營收入(扣除經營成本)預計6200萬元,華數補助收入600萬元,影視專項資金收入390萬元,以上收入合計8027萬元。缺口3223萬元左右。按照傳媒中心成立之前,兩家媒體一直不是財政全額保障的自收自支的單位,根據中央《關于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意見》精神,為推動海寧市傳媒中心長遠發展,并把新聞事業產業做大做強,結合我市實際,參考周邊嘉興周邊縣市,財政保障存在一定差距。
2.融合維度復雜
作為全市的主流媒體,傳媒中心宣傳任務相當重,關注度和要求也非常高;融媒體中心硬件建設已經完成,但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不斷完善策采編發的流程,各個條線要通力合作,讓報紙、電視、廣播、新媒體等多維度融合發展;海寧華數開拓市場業務、提升服務質量、減少用戶流失,完成省公司考核任務也是不容易;影視基地招商引資連年加碼,有關數據直接影響全市的GDP,所以不能懈怠;傳統廣告業務收入下滑嚴重,新的創收市場需進不斷開發,體制機制有待創新,產業思維還需要不斷拓展。
三、轉型發展建議
1.加快理念融合
融合之初,來自不同單位、員工之間的價值觀念和工作理念等都存在較大差異,對媒體融合的非議此消彼長,需要不斷引進先進人才、先進理念,從而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媒體融合工作上來。
2.完善體制融合
(1)做好頂層設計。一是整合機構資源。在原廣播電視臺、海寧日報、市委報道組和政府網部分職能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克服利益調整、人事變動、資產重組等困難和考驗,組建傳媒中心,為融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優化領導體系。貫徹黨管媒體原則,在黨委會的領導下,實行績效管理,形成責權利清晰的領導體系。打通各媒體平臺,促進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產品全媒化的融合發展,從而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產品、多媒體傳播”的工作格局,通過每天一次的編前會、采訪部統一派工、共享素材資源、編輯分工負責等工作機制,實現重大選題統一策劃、采編指揮統一調度、采訪稿源共通共享。三是把握發展方向。市里即將出臺《促進海寧市融媒體中心發展的政策意見》,明確媒體融合發展和要求。
(2)優化激勵機制。一是加強動態監測評估。參照先進地區媒體融合發展經驗,定期對傳媒中心媒體融合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和成效評估。二是強化績效考核評價。將傳媒中心納入全市目標責任制考核,綜合實績分和評議分,同時由宣傳部、國資聯合出臺針對傳媒中心班子成員的年度目標責任制績效考核辦法,既考核作為黨和政府喉舌的對外宣傳、主題宣傳等方面成績,也按照企業化運作的思路,考核廣告營收、產業拓展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情況。三是完善薪酬晉升機制。按照新的考核制度,將集團班子成員的收入與全年績效掛鉤,內部也建立合理的績效考核辦法;強化傳媒班子結構專業化,將優秀管理中層和采編人員納入全市副科級后備干部庫。
(3)抓好要素保障。一是加強人才保障。引進人才享受全市人才引進政策范圍;全力支持班子的改革創新,鼓勵創新、允許試錯,在師資、課程資源等方面給予支持,人才管理逐步科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二是支持硬件建設。加大投入,做到新的演播條件、非編系統、硬盤播出系統等硬件設施在當時全國縣級媒體中比較先進,對電視轉播車、電臺直播車、高清攝像編輯設備、“中央廚房”改造項目等技術改造給予補助。三是進行戰略注資。支持傳媒集團與浙江華數共同出資成立網絡公司,承接政府社會投資類信息化項目,打造具有復制推廣價值的運營模式和產品體系,形成全市“智慧樞紐”。
(4)實施政策傾斜。一是強化項目支持。協調落實鵑湖科技城國際酒店項目中3萬平方米作為未來的傳媒大樓,預計五年建成;結合智慧城市管理系統建設,支持傳媒集團主動承接全市智慧型城市的公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等智慧項目建設。全面推進政務新媒體體系建設,支持傳媒集團統一運維管理。二是落實協作保障。鼓勵全市大型活動開展“一條龍”策劃包裝、搭臺演出、廣告宣傳合作;鼓勵部門與中心共同策劃專題節目,合作推出各類展會活動。
3.凸顯內容融合
作為新聞媒體,內容永遠是根本,是“硬通貨”,是核心競爭力。堅守“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新聞常態化,每年推出切合中心工作的重大主題報道和欄目。活動品牌化,每年舉辦各類百場活動,同藍媒、天目、人民日報等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的合作逐步深化,專題活動逐漸向定制化、全網化、高端化、系列化發展。同時,積極拓展專題制作業務。直播專業化,每年完成10至12場,形成一套相對成熟的運行機制,成為收視增長的最大利器。移動端產品多樣化,推出大潮視頻欄目,目前每月短視頻生產量;推出微直播欄目,主打各類突發、服務、新聞類直播。積極拓展H5制作業務,以互動形式推廣,提高訪問量。節目形式創意化,推出大型融媒體輿論監督節目,直面社會熱點問題,節目收視率屢創新高,推動解決了大量社會問題。原海寧日報“愛海寧”APP客戶端、海寧市廣播電視臺“大潮網”APP客戶端各自運營多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縣級融媒體中心發展趨勢來看,APP不僅僅是一個媒體平臺,更是一個綜合服務主平臺,要把APP打造成“新聞+政務+服務”平臺,需要整合原有的兩個APP優質資源,重新打造一個全新的APP。在定位上:建成后的APP成為宣傳輿論主陣地,政務服務主平臺,百姓信息主樞紐,海寧生活服務主入口(唯一入口)。
4.提升技術融合
媒體要融合,技術是支撐。從2018年至今,總共投入1000多萬元,完成對采編播的高清化改造,完成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調頻頻段數字音頻廣播等項目融媒體中心建設。運用4G傳輸、流媒體傳輸、移動直播、無人機采集、全景拍攝等技術,實現內容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的多媒體化展示。同時,積極開發新的傳播平臺和移動終端,找準“新聞+服務”的模式,嘗試搭建起本地最優質的“政務+民生”服務平臺,力爭打造本地的“最多跑一次”服務平臺。
5.抓深黨建融合
把黨建工作作為抓好工作的“總開關”。 堅持黨管媒體、黨管意識形態不動搖窗,進一步抓好黨員干部職工的黨風廉政建設、思想政治建設,健全權力監管機制。提升黨支部建設質量,強化黨支部政治功能,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推動各支部抓好支部學習,“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的落實。積極落實市委書記朱建軍提出的“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打造全省最優傳媒中心”工作要求,通過開展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加快報社、廣播、電視、影視融合,縱深推進媒體融合,拓寬發展思路,推動媒體服務、媒體產業轉型升級,彰顯傳媒中心主題教育的“紅船味”、“大潮味”、“媒體味”。進一步優化人事、分配、財務等管理制度,優化崗位設置和崗位選擇。辦好第20個記者節,發揮好群團組織在媒體事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媒體融合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海寧的媒體融合一直在路上。下一步,將繼續探索實踐,深化改革創新,努力構建“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始終牢牢把握信息傳播的制高點,打造長三角區域最優媒體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