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林



摘 要:本文通過實驗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研究武術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探索和創新武術教學方法和實踐手段,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豐富武術教學內容,為學校武術教學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武術;身體;影響;研究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社會生活節奏緊張,人們整天忙碌于工作、學習、人際交往、家庭事務之中,工作、學習、事業壓力過重,身體日趨超負荷運轉,人們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健康,更忽略了體育運動對保持和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由于缺乏體育鍛煉而導致的非健康因素、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日益顯現。所以體育運動對身體健康是非常必要的。體育運動諸多,但受一些場地和器械的限制,鍛煉起來十分不便。而武術運動則不受場地限制,公園、樹林、小道,江邊……等任何一塊小場地都可以進行徒手鍛煉。在學校開展武術教學,既實現了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又讓學生學到了一定的攻防技能,可謂一舉兩得。
本文作者采用實驗法,通過測試數據的比較分析,明確武術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一、實驗對象
以天水市棗園巷小學六年級學生為實驗對象。
二、實驗方法
在整個六年級隨機抽取80名學生,分實驗組和對照組2個組,每組40名學生。每組男女生各20人。實驗時間為半年,實驗組的教學內容為武術基本功:正壓腿、側壓腿、搬腿、劈腿、正踢腿、外擺腿、里合腿、彈踢沖拳、蹬腿推掌、騰空飛腳、旋風腿、蓮花腿、側手翻、旋子、甩腰、涮腰、下腰、壓肩、單臂循環、壓踝等。另外還有初級長拳和初級器械。
實驗組在實驗上課期間只練習武術,沒有其他體育內容。
對照組在實驗上課期間的運動內容為常規體育教學內容,無其他運動內容。
實驗期間,實驗組共設置54課時
對照組實驗期間的體育課學時也為54課時
利用多種測量設備對學生訓練的具體參數進行記錄和分析。
對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采用電子肺活量儀、秒表、皮尺、柔韌性測試儀等儀器對速度耐力爆發力的柔韌性和靈活性數據進行分析。
實驗前對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了全方位的測試,經數理統計處理,發現兩組學生在這些方面沒有顯著差異(見表3和表4)
三、實驗結果與分析
1.速度指標測試與分析
速度是體育運動中反映身體素質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武術訓練追求的一項重要目標。傳統的武術理論歷來強調“快”,要求“動如脫兔”“快似閃電”,把“快”看作是運動的基礎。在對抗運動中,只有“快”才能搶得先機,有效地利用對方的破綻,抓住戰機“先發制人”,或“審時度勢”有效避開和化解對方的攻擊。
統計結果表明,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速度指標無顯著性差異。
實驗前后測得的速度指標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后各項指標均優于實驗前,男生實驗組差異為0.43秒,對照組差異為0.02秒;女生實驗組差異為0.21秒,對照組差異為0.11秒。男女生每個組實驗前后差異顯著。
實驗后對照組和實驗組的速度指標比較,男生實驗組為9.45秒,對照組為9.92秒;女生實驗組為10.15,對照組為10.37。男女生實驗組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
結果表明,在武術課堂教學能夠有效提高練習者的速度。
武術訓練好多動作講究快,迅如風,疾似閃電,格斗中更是要以快制勝,出其不意,制服對手。速度不僅包括動作速度,還包括位移速度,如規定長拳,其特點是跳躍和騰挪,速度快如閃電,練習速度可以用哨子、指揮或拍手來練習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可以用快速跑、高抬腿跑、后踢腿跑、交叉步跑、上坡跑和后蹬跑進行訓練。因此從表中數據可以推斷武術課堂訓練對速度的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
2.肺功能測試與分析
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氣后盡力呼氣的氣量。包括潮氣量、補吸氣量和補呼氣量三部分。潮氣量是指一次呼吸周期中肺吸入或呼出的氣量,在潮氣量之外再吸入的最大氣量為補吸氣量,在潮氣量之外再呼出的最大氣量為補呼氣量,最大呼氣后殘留在肺內的氣量為余氣量。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受年齡、性別、身材、呼吸肌強弱及肺和胸廓彈性等因素的影響。一般說,身體越強壯,它就越大。研究表明,它與最大吸氧量存在很大的關聯。常用作評價人體素質的指標。可以用配合呼吸有節奏慢跑、耐力跑、深呼吸、樁功等來訓練。
實驗前測得的肺活量指標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指標接近,差異不大。實驗后兩組肺活量指標均優于實驗前。實驗后,實驗組男生平均值提高132.62ml,女生平均值提高98.12ml,對照組男生平均值提高70.6ml,女生平均值提高59.18ml。男女生實驗組提高顯著。
3.爆發力測試與分析
立定跳遠是一項發展下肢爆發力和彈力的運動,它要求下肢和臀部肌肉與快速力量和上肢擺動相協調,因此也需要一定的靈活性,下肢肌肉群爆發力能力的訓練空間很大,對踝關節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定跳遠的最后用力點在前腳,即使是腳趾也需要踝關節的足底屈曲力才能有相當的力量。
實驗組教武術。通過結合學生的武術基本功,經過連續幾次的飛腳、旋子、縱跳練習,學生們每次間歇幾分鐘后繼續練習。
從表中可以看出,實驗前男女生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相近。實驗后男生立定跳遠平均成績增加3.14厘米,女生平均成增加2.65厘米。實驗后男生實驗組比對照組超出2.2厘米,女生實驗組比對照組超出1.1厘米。武術教育對促進學生爆發力指標效果顯著。
4.1分鐘仰臥起坐力量素質測試數據的測試與分析
力量素質指標通過1分鐘仰臥起坐來進行衡量檢測。實驗組在武術訓練中,通過下腰、甩腰、前俯腰、弓腰和涮腰的聯合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比較表中力量素質環節的相關值。結果發現,實驗前,兩組數據相近;實驗后,實驗組男生的仰臥起坐平均成績提高2.86厘米,女生平均成績提高3.19厘米,對照組男女生平均成績略有提高,在1厘米左右。實驗組成績變化顯著。充分體現了武術訓練能明顯提升力量素質。可以得出武術課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力量素質是有效的。
5.柔韌性測試與分析
坐位體前屈是學生身體素質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表中可以看出,實驗前后,男生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差異分別為和3.43厘米和0.46厘米;女生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差異分別為4.61厘米和1.18厘米。實驗后,實驗組男女生比對照組分別超出3.25和3.93厘米。經過“劈橫叉”、“豎叉”、“正壓腿”、側壓腿、仆步壓腿、正搬腿、側搬腿、里合腿、外擺腿、先壓腿后踢腿等一系列的武術課堂教學,實驗組每個學生的前屈長度都得到了提高大幅度改善,數據增長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不難看出,武術課堂教學對學生的柔韌性有很大的幫助。
6.耐力測試與分析
50米×8往返跑是評價心肺功能適應水平的一種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測試學生的耐力。
表中顯示,實驗前兩組學生的差異不大。實驗后,實驗組男生成績提高了3.9秒,女生平均成績提高了4.49秒。對照組男生成績提高1.73秒,女生成績提高1.7秒。實驗前后,
實驗表明,武術訓練能確實有效提高學生的耐力。
7.武術課堂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調查
發放問卷150份,調查學生對武術訓練項目有效性的認可度。
根據調查分析(見表5),在被調查者中,有130人認為武術課堂教學提高了速度素質,占86.7%;與表2相比,許多學生認為速度素質有了顯著提高,有145人認為武術課堂教學顯著提高了力量素質,占96.7%;有150人認為武術課堂教學顯著提高了肺功能,占100%;有110人認為武術課堂教學顯著提高了爆發力素質,占73.3%;有130人認為武術課堂教學提高了耐力,占86.7%;150人認為武術課堂教學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柔韌性,占總數的100%。武術課堂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學校體育教學有著積極的影響。
8.結論與建議
(1)結論
武術教學的首要任務,在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增強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提高武術技術水平。
武術訓練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呼吸、心肺功能,增加肺活量,降低心率、收縮壓和舒張壓。
武術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爆發力、柔韌性等身體素質指標,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達到強身健體、防身防衛的目的。
(2)建議
武術教學中,應注重示范、領做,讓學生建立直觀形象的動作技術概念。在教學時,把動作簡化,先分解,后完整,多示范,多讓學生做模仿。講解主要用簡單易懂和形象化的語言、口訣進行。
少兒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易分散,做動作時易出現多余動作或動作不正確、不協調,易產生疲勞。應采用“起伏形式”的教學,把一次課分成幾段,每段的開始部分,提出嚴格要求,組織活潑有趣或安排短暫的休息,這樣注意力相應轉移,疲勞得以恢復,然后再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
教學中,一般教學內容比較單調,時間長了易感到枯燥。把練習技術和游戲結合起來,可提高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積極性,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和訓練中,要全面要求和區別對待相結合,對于易興奮、調皮好動興奮型的學生,就要在訓練中嚴格要求,督促執行;訓練中刻苦認真、安靜型的學生,就要用語言暗示,逐步培養爭強好勝的心理。
武術運動其動作包含著屈伸、回環、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系統的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鍛煉。實踐證明,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對內能理臟腑,通經脈,調精神.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