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輝
摘 要:隨著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人們對信息的接受方式、閱讀習慣、消費行為等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強烈沖擊傳統媒體,深刻影響媒體格局,強勢改變傳播方式和輿論生態。當前,報刊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大多停留在相“加”的層面,但在真正的相“融”上還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文章將對如何加快報刊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進行研究。
關鍵詞:報刊媒體;新媒體;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2-00-02
2017年9月《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三五”發展規劃》出臺,提出了扶持重點主流媒體創新思路,支持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建設統一指揮調度的融媒體中心、全媒體采編平臺,統籌推進媒體結構調整和融合發展等政策性要求。作為傳統媒體的報刊媒體應當在政府的指導和政策支持下,完善體制機制,加快創新步伐,重組媒體組織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媒體管理模式,增強傳統媒體在互聯網平臺的發聲能力。
一、創新體制機制,優化頂層設計
(一)處理好“不變”與“求變”的關系
創新意味著變化,但是堅持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的原則不能變。報刊媒體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最終目的仍是利用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做大做強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更開更廣更深地傳播黨的聲音。所以,報刊媒體無論如何創新,都必須旗幟鮮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統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內容,不斷增強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在這個不變的基礎上“求變”,主動適應并把握新媒體迅猛發展的大勢,不斷創新融合發展的思路,變革新聞生產方式和信息傳播模式,科學規劃傳播體系基本架構,同時改革和創新內部的運行機制,強化全方位監管、加快制度規范,提高產業融合效率,激發產業融合發展活力。
(二)做好戰略規劃,以戰略引領全局
媒體融合是一個漸進與躍進往復交替的過程。其中,既有量變的積累,也有質變的躍升,需要探索的勇氣,堅定的意志,既要抬頭看路,也要低頭拉車,既需要靈活地運用技術戰術,更需要在戰略上把握全局。報刊媒體目前的融合發展探索大多把重點放在實現傳播平臺與方式的轉型升級上,依托互聯網技術,拓展渠道,重構關系,架構全媒體傳播體系,這無可厚非。但是從相加邁向相融,實現報刊媒體整體的轉型升級,還需要樹立戰略性思維,狠抓戰略先行,認真謀劃全局,跳出傳統媒體發展運作的思維模式,確立大數據思維和互聯網思維,通過學習新媒體的發展運作模式、傳播營銷手段,在客觀分析自身優劣勢的基礎上,著力尋找產業發展機遇,積極規劃媒體產業發展道路,進行產業發展戰略布局,充分激活媒體資源、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產業發展良性循環。
二、加速產業運作,實現資本驅動
(一)提升內力、以項目吸引力獲得扶持
作為報刊媒體,應當積極策劃優質的項目,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以項目的吸引力贏得政府的各項扶持。比如涉足政務服務行業,讓政府部門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對媒體融合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截至2017年底,我國認證的政務微博超過17萬個,政務微信、政務微頭條也迅速擴張,政務新媒體在新聞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為各級政府部門的信息發布、政民互動和輿論引導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報刊媒體要把握這個機遇,在政務新媒體服務領域開拓一片新天地。在一些地區政府部門自身還沒有實力去做政務新媒體的形勢下,報刊媒體可以利用自身資源幫政府來做,提供對接的平臺和具體的運作,或者接受政府宣傳活動方面的委托,實現創收。
(二)拓展產業,增強自我造血能力
傳統報刊媒體要深刻認清現實,從根本上改變依賴傳統廣告營銷的盈利模式。解放思想,優化結構,多元發展,在渠道多元、信息多源背景下,高效配置資源,積極開拓市場,尋找更多經濟支撐點,探索出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特色的贏利模式,增強自我造血能力和發展能力。一是重視產業開發。媒體做信息傳播有一個巨大的資源優勢,各行各業都有涉足,如教育、房產、醫療等,在做產業開發探索的時候有現成的社會資源可以嘗試引入,由跑線記者牽頭運用媒體的影響力整合社會資本,如成都商報開發的“四川名醫” “病友圈導醫”平臺,鏈接專家網絡,開展線下活動等,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二是要敢于跨界經營。目前社會發展處在“互聯網+”時代,許多行業和產業的輪廓邊界不再那么清晰,伴隨互聯網的發展,過去“老死不相往來”的領域與行業也開始攜手合作。如蘋果公司新聞聚合應用的推出,采用人工加算法的方式推薦新聞;推特公司閃電項目的推出,對突發新聞可以提供實時報道追蹤;致力于全球電子商務應用的阿里巴巴集團開始探路新聞服務等,這些都是整合資源、跨界經營拓展產業的成功案例。報刊媒體在面對資本困境的時候應該勇于打破常規,走出適合自己的跨界經營道路。
(三)利用資本市場獲得持續發展資金
報刊媒體融合發展要積極利用資本市場解決資金難題。要從資本規模、融資機制、資本運作平臺三個方面入手,資本規模為融合發展提供充足資金“血液”,融資機制保障融合發展的持續性資本需求,資本運作平臺為傳統媒體體系內組織整合、體系外兼并與收購提供“舞臺”。在現行體制下,報刊媒體要想獲得社會資本的投入,調動社會資本對傳媒產業投資的積極性,一方面要依賴政策的支持,積極推動非公資本進入傳媒領域的可能性。報刊媒體可以積極謀劃上市,通過上市公司平臺,運用參股、控股、并購等方式,從產權上進入新媒體,在業務上進行上下游整合,打通資源,完善生態,促進融合發展。
三、豐富技術體系,展開智能化布局
(一)以“大數據”推動資源整合創新運營
傳統報刊媒體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實現了海量數據資源的積累,如何將這些資源進行整合,進而挖掘出隱藏在“大數據”背后的有價值的新聞,并采用新技術對新聞進行傳播,是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方向和難點所在。當前,“大數據”規模的日益擴大,提升了媒體獲取數據的便捷性,降低了數據獲取成本;同時云計算所提供的每秒超過10萬億次的運算能力,使數據在獲取、存儲、傳輸和應用的方面都帶來了創新性革命。
大數據技術的進步豐富了新聞傳媒進行定向傳播的方法。例如,基于PC端進行定向主要包括需求、內容、行為和關系等維度上的定向,基于手機端進行定向主要包括操作系統、網絡、運營商、位置等維度的定向。通過從不同維度對多類型海量傳媒數據進行分析、挖掘與可視化,能夠為傳媒產業的相關產品和決策的確定提供科學引導,從而提升媒體融合發展的水平。經過在大數據方面多年的積累,主流媒體已經將大數據技術廣泛應用于傳媒領域的多個方面,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大幅提升了媒體運營的科學化程度,成為媒體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二)內容平臺雙核驅動,打造融合持久動力
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內容才是最后的王者。媒體融合的最終結果應當是使優質內容得到更好更廣泛的傳播。互聯網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人們已經開始厭煩了碎片化的閱讀,希望看到較有深度,能給人啟迪,能給人以幫助,能給人以溫情,能回答讀者為什么、怎么辦的東西。同質化的內容怎么比?就是要比角度、比深度、比思想、比觀念,誰的角度選擇得好,誰的道理說得明,誰能把海量的信息整合好,就能獲得用戶青睞。內容是傳統媒體的優勢,報刊媒體在謀求融合中必須把內容建設作為根本,以內容作為競爭取勝的法寶。所以,報刊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應該做思想性的東西,做深度性的東西,做別人不可輕易復制的東西,以鮮明的特點和獨到的見解贏得用戶。
四、結束語
互聯網的出現深刻地改變了輿論格局,出現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個輿論場,而報刊媒體融合要做的就是打通這兩個輿論場。具體地說,報刊媒體要借力信息技術成果,搭建融合一體的強勢平臺,引進、吸收、消化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從而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整合,構建立體化、多樣化的現代傳播體系。
參考文獻:
[1]鄒祥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與策略[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4(04):1-4.
[2]吳為民,陳德棉.媒介產業特征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07(03): 32-36.
[3]詹琳.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障礙[J].現代商貿工業,2017(03):18-19.
[4]楊連.關于媒體融合的幾點思索[J].新聞研究導刊,2019(09).
[5]祁燕.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傳統媒體發展[J].傳播力研究,2019(11).
[6]張立.縣級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 2017(06).
[7]曾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關鍵與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 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