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紅
摘 要:傳統家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兩者在內容上同根同源、在性質上都屬于意識形態教育,其教育核心都在于修身、睦親、齊家、處世,對道德人格的塑造,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的中國文化是一個以倫理為核心的文化體系,深入探究傳統家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推進家訓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互作用,是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要求,也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內在需要。
關鍵詞:傳統家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2-0-03
傳統家訓是在傳統的農耕經濟、集權政治以及儒家倫理社會中形成發展,并保留至今的道德智慧和價值原則。家訓文化至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提出了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以“三個倡導”為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斷和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地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傳統的中國文化是一個以倫理為核心的文化體系,為更好地推進優秀傳統家訓文化的傳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需要深入探究傳統家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
一、挖掘傳統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之處
(1) 內容上相融。傳統家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源泉。傳統家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形成發展,是建立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環境基礎上的,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帶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特征。傳統家訓倡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的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相契合,特別是與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高度一致,兩者的核心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從內容的角度而言,經過傳承發展,家訓文化已經擁有比較完備的倫理規范和實踐要求,與時代相銜接,挖掘超越時空的深刻價值,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固有根本”和“活水源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吸取祖先的智慧和經驗,積極傳承并有效融合了優秀傳統家訓思想中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用嶄新的時代精神引領傳統家訓的道德精髓,使其不再僅是面向個人面向家庭家族成員,而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面向國家層面闡發的價值理念,實現了傳統家訓的當代傳承和創新性轉化,成為中國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念。
(2) 性質上相同。傳統家訓訓誡子弟、家庭成員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在傳遞社會意識形態。傳統家訓強調家庭倫理與政治倫理、社會倫理的三者融合,深刻說明了傳統家訓意識形態性。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家訓內容通過家族家庭的教化,實現代際傳承,家訓文化不斷發展和豐富。家庭訓誡(教育)作為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并列的三大教育體系之一,形式上雖在家庭內部進行,但其內容性質上是社會的。所以無論從何種角度認識理解家訓,家訓的核心教育思想取材于社會意識形態需要并受一定社會意識形態發展制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傳統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有著鮮明的社會意識形態屬性,都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需要,在價值上共同指向教化人心,導人向善的立德樹人的目標,有助于引導民眾全面提升道德素質,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凝聚社會力量,都體現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 形式上相通。家訓,作為家庭教化訓誡的一種規范活動,其教化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表現為:訓誡教育,說理教化為主的對話形式;以家書著作、詩詞格言為主的書面形式;以楹聯刻碑、意義物品為主的實物形式;以祠堂聚會、實踐鍛煉為主的活動形式,還有少數民族地區,以特有的族規民謠、歌曲舞蹈等方式對家庭家族成員進行教化。這些教化形式有的用于日常訓誡活動,有的在特殊的慶典、節假、儀式上進行,或者以身示范,或者榜樣教育,或者獎勵激勵,或者斥責處罰。家庭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傳統家訓教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于今天家庭教育的模式是相通的。習總書記曾強調,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要注重日常養成,方式方法要增強實踐體驗,基于此,傳統家訓在教化形式上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把握傳統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古今之別
(1) 傳統家訓帶有專制性,而忽視平等性。例如傳統家訓中的政治倫理思想,雖然也強調“胸懷天下” “秉公辦事” “公忠體國” “報國盡忠” “尚廉奉公” “仁民愛物”等,但不能代表真正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其政德、官德中有許多糟粕的東西。將國家與君主的關系視作等同,“忠君”即是愛國,對君王忠誠要求超越法紀,以血緣親情促進政治倫理,把私德看作公德,家與國一體,公私不分。總體而言,傳統家訓在家庭倫理、社會倫理以及政治倫理上,其要求和內容帶有封建等級性,權利與義務的不平等性。傳統家訓非常重視每個人在人倫關系中的地位和價值,強調每個人都必須根據規范要求,來盡自己的義務,但在處理父子關系、君臣關系、夫妻關系、兄弟長幼關系的道德要求上,權利集中在父、君、夫、兄,而義務則集中于子、臣、妻、弟。人與人之間明顯被當作不平等的社會公民對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現代家庭教育中,每一個個體是平等、自由的,個體的道德選擇以及所遵循的道德原則是崇尚與敬重。
(2) 傳統家訓強調權威性,而忽視個體意識。傳統家訓誕生于農耕社會,繼承了以家族為主的宗法精神,宣揚無條件的服從父權、君權,唯封建倫常是從。這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們的革新革命意識,禁錮了個人的進取精神,也使得中華民族性格中出現了逆來順受、因循守舊、明哲保身等消極思想。在宗法制度的影響下,傳統家訓用封建綱常對家族成員進行灌輸,將違背個性發展的道德要求強加于個體之上,忽視了個體的道德權利和自主性,忽視了道德的主體自覺,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重他律,而輕“自律”,重權威而輕民主,重傳統而輕變革,重約束而輕自主。這些與我們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是相違背的。在古代“愛國”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傳統家訓強調的“忠君”是封建統治者對社會成員的要求,是法律嚴密控制下的“忠君”,而不完全是社會成員的自覺意識和意愿。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倡導的是社會成員發自內心對國家的深厚情感,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以及民族和文化的歸宿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倡導“愛國” “敬業” “誠信” “友善”的個人層面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價值追求,強調的是所有社會成員個體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自信和行為自覺。
(3) 傳統家訓注重情感教育,而忽視教育的理性。宗法制自西周起開始創立,形成了以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護政治關系的上下尊卑貴賤秩序的社會制度。在這樣的政治制度下,傳統家訓注重的是血緣親情在維系道德當中的作用,重親情、重習俗、重經驗,而輕視理智、輕自由、輕創新,忽視對孩子追求遠大志向的培養,把道德變成了迎合家族和封建等級制的方式。以傳統孝道為例,傳統家訓中強調的孝德觀念是基于血緣基礎上的家族權威的孝道教化,灌輸男尊女卑從一而終的禁錮主義思想,具有“愚民”性,塑造了一批批“愚孝” “愚忠”的庸碌之輩和“貞女” “烈婦”等犧牲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之下,現代家庭道德建設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在教育中強調理性的孝,強調建立在平等、法治、公正基礎上的理性的孝。
三、推動家訓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互作用
(一)繼承傳統家訓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馬克思曾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由此可見,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歷史連續體,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能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上。同時,從文化的民族性與結構演變來看,任何一種新出現的文化要為其民族的大眾所接受,必然要有與該民族現有文化或者傳統文化相應的文化基因,二者才能相融相通。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強調的是以優秀傳統家訓所蘊含的德性精華“滋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價值觀的自覺養成。
1.提取中國優秀傳統家訓的思想精髓
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之下,以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精神為準繩,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吸取傳統家訓的精髓為現代社會服務。繼承傳統家訓涵養社會主義價值觀,首先要從傳統家訓中提煉出符合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大眾需求的核心要義和基本精神。在中國傳統家訓的發展演化中,其優秀的思想精髓主要體現在重視整體利益,強調責任奉獻;推崇“仁愛”原則,注重以和為貴;提倡人倫價值,重視道德義務;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強調道德修養,注重道德踐履等方面。經過上千年的傳承和弘揚,這些傳統家訓美德已經深入到了全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當中,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這些優秀傳統家訓文化中蘊含的智慧,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厚實的思想基礎和道德資源,也為今天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發。
2.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家訓的挖掘和闡發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這是任何道德文化都市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傳統家訓文化經過漫長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逐漸發展而形成,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傳統社會的印記,在內容和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與今天的現實生活不相適應的地方。用傳統家訓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通過科學的分析和鑒別,把其中帶有階級性的、愚昧性的、時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出去,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的道德精神發掘出來,進一步豐富其思想道德資源,激活優秀傳統家訓文化的因子,努力推動傳統家訓文化中最核心的最優秀思想進行進一步闡發,利用現代化的教育宣傳手段,增強傳統家訓話語感召力和影響力,使之符合新情況、新問題,從而推進傳統家訓文化與時俱進,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提供豐盈而充足的養分。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傳統家訓創造性地轉化
家訓往往承載著一個家庭的核心價值觀,以傳統家訓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延續了家庭的教化訓導功能,又推進了家訓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在社會主義核心觀的引領下,新的時代要求激活了傳統家訓文化在當代的活力和價值,同時,在不斷健全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法治的背景下,傳統家訓的消極因素得到抑制,積極因素在與現代社會的契合中需要逐漸實現升級和轉化。
1.升華傳統家訓文化的高度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化條件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思潮不斷涌入,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同時,現代社會人際交往打破血緣、地緣關系,逐漸從熟人空間想陌生人空間轉化。傳統家訓在現代社會發揮作用,必須突破傳統家訓的封建小農經濟的歷史局限性,立足現實語境和當下的視域,進行現代化升級,在內容上,形式上、表達上升華傳統家訓的高度。在內容上,以傳承弘揚家國情懷為著力點,傳統家訓的處事倫理觀的現代構建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要求相一致;在形式上,借鑒傳統家訓的倫理教育方法,堅持符合現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原則,把傳統家書、楹聯、歌謠等教育載體和形式賦予時代特色,注重現代家庭教育,注重優良家風的形成。在表達上,主要注重反映現代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話語對優秀傳統家訓核心要義進行闡釋。傳統家訓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但其話語表達受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文化條件,有些文字難懂難記,在傳播性和實用性上受到限制,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對照引領,探討切合時代氣息的中華“新家訓”飛入尋常百姓家。
2.構建新型家訓文化
中國自古注重血緣氏族、家國同構,在人類文化中沒有哪個民族比中華民族更加注重“家”。“中國人的家”是中國文化的要領所在,梁漱溟先生曾言:“中國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處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聞名的。”因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構建新型家訓文化,利用家庭教育、家訓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精神、規范要求潤物細無聲地融入人們的生活,具有先天優越性。但不難發現,中國固有的家庭本位和家族模式已經受到了沖擊,家庭結構由傳統大家庭轉變成核心小家庭,出現孩子叛逆、代溝明顯、家長權威下降、家族意識淡漠等現象,傳統家訓的優勢發揮受到了較大程度的限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沿陣地,把傳統家訓文化中正確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觀念和當代家庭現狀、特點結合起來,建設有時代特色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家訓文化意義重大。新型家訓文化的建構,其目的是實現文化創新,堅定文化自信,核心任務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按照新的歷史時期價值觀塑造的要求,豐富和革新傳統家訓文化的內涵,發揮其人倫日用的育化功能。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不同的家庭千千萬萬,教育形態也必然千千萬萬,無法用一種模式去禁錮,在新型家訓文化建設中需強化幾個共性特征:傳承家族中傳統家訓文化的合理成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銜接;符合現代核心小家庭建設;注重強化家國命運共同體建設;尊重家庭成員的基本權利和價值,特別是保護孩子的創新和質疑精神等等。
總之,傳統家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和廣大群眾的生活實踐土壤,反映了大眾百姓的意愿和需求。中國有著血緣親情,家國同構的文化根基,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有標識,歷經千年的傳承發展有著豐富的優秀的思想資源可以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傳統家訓在日常人倫教化上又有著先天優勢,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認同和實踐架設了橋梁。梳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推進家訓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互作用,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要求,也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內在需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P470-471.
[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陳琳靜.論運用傳統家訓文化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12).
[4]李麗娟.以傳統家訓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9).
[5]牛紹娜,王國喜.中國傳統教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探究[J].長江論壇,2018(6).
[6]方原.傳統家訓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育踐行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572).
[7]田旭明.承繼家訓文化: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J].探索,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