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萍 韓瑞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形象建構研究越發受到國內學界的普遍關注。基于中國知網(CNKI)三十年(1986年~2016年)“城市形象”研究論文的學科分析、關鍵詞聚類及共現分析表明,現有城市形象建構研究多偏重“源像信息”分析與解讀,對人際傳播或媒體傳播過程中“源像信息”的過濾過程和受眾心理的接受程度闡述不足,因此在研究視角、研究路徑及研究對象上均有可塑空間。未來研究應借助語料庫或人際訪談等實踐方式,以區域城市重大活動舉辦為切入點,著力深化城市形象建構過程中的話語表達模式及媒介傳播方式對受眾心理認知的影響。
關鍵詞:城市形象;研究趨勢;熱點;展望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7-0-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必須“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城市形象作為城市的重要無形資產,潛藏著城市及其所在區域的價值觀,乃至整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對外傳播具有相當影響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構成,更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
文章研究以“城市形象”為關鍵詞,對1986年~2019年間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的8228條文獻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以期回答三個問題:①三十年來國內城市形象研究整體呈現何種趨勢?②當前國內城市形象研究主要聚焦哪些熱點?③未來國內城市形象研究前沿有哪些?
一、國內城市形象研究趨勢分析
城市形象建構是城市元素共聚后對外傳播與擴散的過程,與大眾傳媒、個人經歷、人際傳播及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具有高度的主觀性。國內學者在不同時期對于城市形象研究的著眼點往往不同,而研究趨勢探究則是追蹤學界研究興趣變化的最好方法。
數據表明,盡管相較于國外,國內城市形象研究肇始于1986年,起步較晚,但三十多年來相關領域研究整體呈穩步上升趨勢。相較于前十五年(1986年~2000年)的低谷,城市形象研究在2000年后穩定增長,在2010年開始井噴直至2015年前后達到高潮。伴隨研究趨勢的穩步上升,研究成果數量也不斷增加,由1986年的2篇增長至2010年的194篇,達到2015年的高峰893篇。城市形象研究的整體發展趨勢緊密貼合國內改革開放的發展形勢,表明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和城市對外友好交流的深入,城市軟實力在對外交往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如何建構與城市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城市形象越發受到學界的重視,成為城市軟實力建設和對外傳播研究的熱點話題。
城市形象是大腦整合語言、大眾傳媒、城市建設、影像資料、環境設計等多方信息并加工后形成的主觀認知,故此現有研究多將城市形象作為一個完整的綜合系統進行認知、研究和建設。①數據表明,當前國內城市形象研究多分布在經濟學、建筑規劃、政治學、旅游學、環境科學、美學、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學,以及語言學等不同學科理論視閾下。但相較城市建筑科學研究而言,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城市形象研究占主導地位,這與改革開放后國家重視經濟發展,尤其是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不無關系。另一方面,政治學與社會學視角下的城市形象研究是九十年來以來學界研究的新興視角,而新聞與傳播研究、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及中國語言文學研究視角下的城市形象研究在過去十年雖然有所上升,但在整體成果不多,有待深入。
總之,當前城市形象研究雖在整體上呈百花齊放、欣欣向榮之勢,但在客觀上也隱性地表明,國內城市形象研究仍處于各自為政的探索發展階段,缺乏高質量的學科融合與創新研究。國內城市形象研究視角龐雜間接導致其研究聚焦不足,弱化了研究成果的深度與影響力。
二、國內城市形象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是論文核心內容的概括,反映論文的研究主題,因此關鍵詞的分布及其變化往往能夠揭示該研究領域的熱點所在。為更好探查國內城市形象研究熱點,我們對相關數據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和共現分析。
聚類分析顯示,國內城市形象研究聚焦“城市形象” “城市品牌” “城市文化” “城市營銷” “景觀設計” “城市規劃” “地域文化” “城市設計” “城市建設” “城市發展” “城市特色” “企業管理” “園林綠化” “城市形象設計” “城市景觀” “表演藝術”等關鍵詞,但除卻“城市形象”外,其余關鍵詞多歸屬在(城市)建設、(城市)規劃、(園林)景觀(設計)等大學科范疇,尤以城市(品牌)營銷、城市文化建設、城市環境建筑建設以及城市形象建構策略分析等熱點詞為最。實際上,城市形象塑造的本質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來影響受眾在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加工認知,是“人們對城市物質景觀、基礎設施、經濟發展形勢、社會面貌、政治表達及歷史文化做出的總體分析和全面評價”②。因此,城市建設、規劃、景觀等客觀存在,以及媒介和公眾的主觀認知無疑是城市形象建構主要內容,也是形象建構研究的重要抓手。
城市形象的建構是個心理過程,要么通過個體感知直接生成的認知印象,要么通過媒介感知間接生成的認知印象。但無論通過哪種方式生成的城市認知印象都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現有研究對于城市客觀存在的過度關注帶來了經濟學和建筑學,以及園林學視角下城市形象研究的井噴,客觀上也反映出學界對城市形象建構過程的認知不足,特別是基于個體或媒介獲得城市印象的心理選擇過程和反應過程研究的缺失。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網絡融媒體的發展,國內學界已經深刻認識到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媒介傳播的參與者這一現代傳播理念。良好城市形象的構建和提升離不開城市形象的傳播,因為只有城市形象傳播才能夠把人們對城市的特定評價和特定印象大范圍對外傳遞。因此,傳媒在城市形象構建中的作用越發重要,成為當前城市形象研究中的主要關鍵詞之一。稍有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城市形象傳播多集中在傳播手段、傳播渠道和媒介策略等方面,對于城市形象傳播中的基本理念、獨特性、價值傾向,以及具體形象塑造手段等核心問題還缺乏深入的解讀③。
三、現有城市形象研究不足
國內城市形象研究雖蓬勃發展,在研究數量與質量上亮點不斷,但其在理論視角、研究路徑,以及研究對象上仍有不少精進空間。
首先,理論視角分散導致國內城市形象研究各自為政,研究結論影響力受限。一方面,多維視角雖能開拓學術思維,拓寬研究廣度,但對于深度研究作用有限。各個研究單元之間缺乏必要的交叉、協同與融通,最終導致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學者自說自話,對城市形象概念的內涵、結構和層次解讀不同,從而無異于構建良好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現有理論視角多立足建筑、園林、規劃等城市客觀主體建設的多個維度,注重探究城市建設或改造對于城市內涵品質深化的影響,卻忽略了從心理學、傳播學上審視城市形象建構研究中最為關鍵的受眾需求。畢竟城市形象建構過程本質是主觀化的,其關鍵核心是受眾的心理認知。失去受眾的心理認同,再漂亮的城市規劃或者建筑環境也無法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其次,研究路徑上理論實踐脫節,呈兩極化傾向,主觀性較強。梳理既有文獻,多數具有經驗主義傾向,基于地方或個人經驗感覺來探究地方城市建設或規劃細節等影響城市形象建構的因子,止步于簡單的經驗層面總結或應用性策略研究,缺乏對城市形象的獨特內涵與特征的深入探討。抑或是,忽略受眾及媒介等影響因子在形象建構中的核心作用,止步于在理論上主觀性的設立各種評價理論體系或評價指標來描述城市形象,缺乏更深層次的實踐印證性研究,最終導致研究可信度不足。
最后,現有研究對象多數局限在“經濟管理” “城市建設規劃” “旅游規劃”等宏觀政策層面,鮮有涉及城市形象建構的實踐操作,特別是形象建構過程中的受眾心理的正面認知過程。現有研究缺乏對形象建構中“源像信息過濾”過程的梳理,忽略公眾和媒體對城市形象內涵的解讀,“對城市圈和都市圈等大區域視角的形象研究有不夠,對城市形象傳播過程中的媒介、話語等隱性因素更是有所欠缺④”,更毋論城市媒介報道與城市形象建構關系的探討。
四、未來城市形象研究展望
城市形象研究作為21世紀以來興起的熱點話題涉及多學科交叉研究,具有高度的實踐意義。現有研究成果為未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研究不足之處則為未來探究城市形象建構過程留下了充足空間。
首先,城市形象建構雖是復雜的過程,但未來城市形象研究應首先在研究內容上立足受眾心理認知分析。城市規劃及建設環境好壞雖然能夠影響城市客觀形象,但后者并不絕對等同于受眾心中主觀的城市形象。互聯網全媒體時代,任何單個個體心中城市形象的建構都離不開網絡或媒體報道的影響。因此如何去探究城市形象建構元素在媒介作用下對受眾心理建構的影響應該成為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相關課題研究的深入探討不但對于地方城市形象建構有著重要意義,對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海外形象建構均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其次,除卻城市形象的受眾心理建構,城市形象建構的另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傳播城市正面形象。優秀的城市形象應具有“地域性” “多代性”和“多元性”,因此要傳播好城市的形象,就必須充分利用有效恰當的傳播方式來講好城市的獨特故事。根據城市形象傳播方式及傳播效果的不同,對人際傳播策略、媒介傳播策略、公共關系傳播策略以及廣告傳播策略進行針對性的研究,深入探討城市傳播的理念和方式來凸顯城市價值,打破傳統研究中簡單論述傳播手段或渠道的困局。
最后,注重城市形象建構研究的實踐性,關注區域性重大活動賽事對城市形象建構作用的研究。重要賽事往往能夠推動城市的建設、規劃的改善與進步,因此成功的賽事開啟之前與之后往往受到媒介高度關注與報道。借助語言學、傳播學研究方法,利用媒體語料收集、群體訪問調查等渠道收集媒體及受眾對城市形象的直觀感受,能夠有效評估城市形象建構的效果,助力新城市發展的同時,為國內同類城市建設提供借鑒,打破當前研究理論多于實踐,空口白談的尷尬局面。
五、結語
城市形象建構是當前經濟發展與對外交流過程中的新興課題,也是城市“軟實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良好城市形象的價值與資源能夠促進改革開放,提升經濟發展,進而為構建國家整體形象奠定基礎。傳統城市形象研究中重城市規劃或環境等客觀的建設因素,忽略形象建構過程的人本過程,尤其是受眾心理認知過程中的語言與媒介因素必然導致整體研究結論信度的降低。有鑒于此,未來研究應拓展語言傳播在城市形象建構中的作用,著力強化其在城市形象建構中的引導功能和實踐操作。
注釋:
①孫旭,吳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城市形象傳播研究:回顧與前瞻[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②周凱,莊鵬.城市形象推廣的傳播學考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7).
③李彥冰,孟艷麗.城市形象傳播的三個基本問題[J].新聞與寫作, 2017(9).
④楊旭明.城市形象研究:路徑、理論及其動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3).
參考文獻:
[1]李彥冰,孟艷麗.城市形象傳播的三個基本問題[J].新聞與寫作, 2017(9).
[2]楊旭明.城市形象研究:路徑、理論及其動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3).
[3]崔雯.用戶視角下的城市形象傳播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2019.
[4]黃合水,彭麗霞.基于新聞大數據的中國城市時尚形象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
[5]李愛哲.新媒體平臺助力城市形象傳播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 2019(21).
[6]李愛哲.城市形象傳播路徑研究[J].傳媒論壇,2019(010):85-86.
其他作者簡介:
韓瑞,男,漢族,江蘇連云港人。研究方向:城市海外形象建設、留學生教育與管理。
作者簡介:楊國萍,男,漢族,江西萍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機構話語分析、語言理解與認知、語法化。
基金項目: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美國主流媒體涉疆報道的話語分析研究”(2019-GMD-016);2019年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人才計劃(蘇教師〔2019〕 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