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俊
摘 要:互聯網金融的創建拓展了金融惠農的新渠道。基于此,本文就“互聯網+”背景下的銀行金融惠農新渠道展開探究,從模式的構建、試點渠道的設置、“互聯網+”對于金融生態系統的影響、技術的運用、服務效能的推進以及跨界合作等方面探索了相應的優化措施,以此,促進農村金融渠道可行性方案的有效落實。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惠農;新渠道
引言:互聯網金融是一項依靠云端以及大數據平臺等新興技術為載體構建滿足金融產品以及融資需求的新型金融運作模式,面對農村融資難等金融問題的存在,通過運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構建銀行金融惠農新渠道建設是銀行系統新階段需要大力優化的主要內容,是實現脫貧攻堅戰略的進一步深入實踐。
一、構建“互聯網+農業+金融”模式
中國建設銀行作為國有企業的大型銀行,依據黨中央的決策戰略部署,積極促進業務升級,探索助農新途徑,通過傾斜化的信貸政策、資源配置以及審批機制,在發揮傳統領域優勢的同時,積極推進電商助農模式建設,以此,優化網點布局、延伸普惠金融,推進“互聯網+”思維模式拓展,探索創新了“互聯網+農業+金融”的特色金融模式建設,深耕“農糧、茶葉、食用油、區域特色產品、化肥、飼料”等板塊的涉農商務模式建設,拓展電商合作平臺建設,為線上線下的經銷提供購貨渠道。例如:在2014年到2015年間的善融商務企業平臺中,累計4000戶涉農商戶入駐,累計線上銷售額約百億余元。“善融e貸”信用貸款政策的落實,有效解決了農村中小商戶關于資金的困擾,彰顯了依靠普惠金融發展理念的善融商務平臺特色,將助農政策有效落實到了實處[1]。
二、創建互聯網試點融資渠道
依據現階段“互聯網+”背景的迅猛發展,銀行業要在發展過程中有效把握機遇,需要依靠現有的電子銀行渠道以及銀行自營的電商平臺,以此來構建互聯網金融模式。例如:依據農村住戶對于資金的信貸需求遠小于儲蓄的特征來看,借助微信銀行以及手機銀行的便利條件,利用農戶的生活開銷與銀行的金融服務做捆綁,以此來拓展農戶的融資渠道。并且要把風險可控原則融入互聯網融資平臺的構建體系中,保證農戶融資渠道的安全性。例如:建設銀行推出的“善融商務”電子平臺的建設,經過多年探索,在滿足電子商務平臺職能基礎作用的同時,發揮著金融回歸實體的聯絡能力。據調查,善融商務在2015年底依靠會員制的相關福利建設,使得注冊會員超過1500萬人,擁有超6萬的個人以及企業商戶入駐,有力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構建其線上與線下共通的商務平臺建設新模式。
三、用“互聯網+”打造金融生態系統
依靠新思維、新技術,建設銀行推進銀行業務的全流程改造,為客戶構建了以客戶為中心的良性金融服務系統。
為適應新常態的戰略轉型,依靠移動互聯網構建設計農戶各方面的商品銷售線上模式建設。在農戶維度方面,從農戶與建設銀行建立關系為起點,搭建專屬于農戶的全體系、全周期的金融生態建設服務;在產品維度方面,通過整合內外資源,優選第三方客戶,以此在突出特色的同時,整合多元的產品項目體系;在渠道維度方面,借助移動互聯網優勢,建設智慧型、智能型的良性客戶體驗平臺,使農戶與渠道無縫銜接。
在聚焦農戶、整合資源、統籌兼顧理念的指導下,相應的金融生態建設成果顯著,例如:建設銀行取得了率先在國內推出了手機銀行業務模塊、第一波開展網上銀行業務、最早開通微信網上銀行業務、國際互聯網網站日均瀏覽量約6438萬等突出成績,為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并且,建設銀行利用“善融商務”、“龍卡云支付”、“悅生活”等金融服務渠道的建設,逐步使金融生態系統向全景化方向拓展。
四、運用互聯網技術助力普惠金融
“裕農通”普惠金融服務平臺的構建,是建設銀行在充分考慮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痛點的前提下,開展的普惠金融服務平臺,并于2017年6月實行全行上線,一方面,在“裕農通”APP的使用中,相關的服務店業主,可以借助其為農戶提供轉賬匯款、助農取款、定活互轉、費用代繳等服務。另一方面,借助于這一平臺,行內的銷售人員以及管理人員完成服務點準入、運營、巡檢以及業務拓展情況監測等工作[2]。
“裕農通”這一平臺的構建,還屬業內首創,其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輕終端模式的施行,使得平臺降低了成本,并且更易維護;其次,平臺的開放性使得社會資源與平臺實現了更層級的對接,以此,延伸了縣域服務渠道;最后,線上管理單點的全周期構建使得保證降低成本投資的前提下,實現了服務的遠距離輻射。
五、持續豐富普惠金融服務
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思維突飛猛進的今天,相關的金融銀行紛紛借助網絡銀行業務,對于“三農”問題,實現對于農戶的更快捷、高效、便利的互聯服務,在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了線上電子商務的服務性的延伸。
關于普惠金融服務的創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1)理念的創新,通過與核心企業的合作,實現了對于評價準入的針對性,即依據客戶的網絡交易特點進行相應的創新;(2)產品創新,建設銀行根據相關領域的不同特點以及類型,構建了關于資金流、供應鏈、物流、信息流各大領域的互聯,從而實現了產品的創新;(3)科技創新,網絡銀行歡迎機構的建設,實現了銀行對于相應的業務類型以及業務特點的網上實時運作與管理;(4)風險保障機制創新,互聯平臺的構建,實現了農戶與相關核心企業的利益共贏,并且以此形成了雙方的共同預警機制的構建,促進保障業務的有效發展。
六、加強互聯網跨界合作
“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對于農村金融的發展來說,即是機遇又是挑戰,僅依靠一只金融機構的單一效能來建設整個商業金融體系,其力量還遠遠不足,因此,金融銀行需要在建設中加強與其他領域的合作,以此使多領域形成合力,進一步整合資源,促進金融惠農政策高水平、全面性的發展。例如:銀行業可以與政府部門、互聯網、電商企業、農產品功效服務企業以及相關的金融業界伙伴共同建設金融惠農平臺,一方面可以對于網絡以及金融風險進行把控;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促進網絡平臺的轉型,并進一步促進政策落實,打造良性的農業生態環境,助力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七、結論
綜上所述,為實現“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銀行系統的對于金融惠農政策的有效扶持,需要銀行從業者利用時代契機,依據農業發展情況,拉伸銀行金融惠農的服務范圍,通過轉變思路,發展相關政策,在保證農戶貸款信用度的同時,盡可能的控制風險,有效助力“三農”問題,提升農業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劉聃軻.“互聯網+”金融精準扶貧新模式探究[J].營銷界,2019(46):6-8.
[2]步同良.積極推進互聯網服務“三農”工作[J].中國銀行業,2017(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