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玲
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共同記憶和財富。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傳播因為時空限制和創作手法單一等特征,其傳播過程越來越難達到應有的效果?;诖耍疚耐ㄟ^融媒體視角,分析了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可以進行優化的方面。通過新媒體技術和傳統文化的結合,傳統文化傳播的時空限制能夠被有效打破,其創作手法也可以逐漸多元化,這對于提高當代傳統文化的傳播效率,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融媒體;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0-00-02
一、引言
傳統文化是指經過長期積淀并留存在當代生活中的,作為識別一類群體和民族共同標簽的特定文化[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并在傳承過程中形成了地區特有的傳統風俗和共同記憶。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并在世界民族之林塑造了獨一無二的中華民族文化特征。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特定的傳播媒介,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媒介從最初的龜殼、竹簡逐步向紙轉變。隨著新媒體技術和互聯網傳播介質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播媒介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以實物存儲為主的紙質媒介逐漸被虛擬存儲的新媒體傳播方式所替代。新一代的中國年輕人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對于互聯網媒體傳播的信息具有明顯的偏好,傳統文化若一直留存在紙質等實物傳播媒介中,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特別是在青少年一代中的傳播,可能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融媒體技術是指融合紙質傳媒,廣播電視傳媒和新媒體傳媒技術優勢的新型傳播方式[2]。融媒體技術能夠最大限度的吸收各種媒體所具有的優勢,并摒棄單一渠道的傳播劣勢[3]。融媒體在現今的媒體傳播中展現出了十分強大的生命力,成為了各大傳媒機構加速布局的重點領域[4]?;诖?,本文擬探究現階段傳統文化傳播和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和癥結,并從融媒體視角分析傳統文化傳播和發展的優化路徑。使用融媒體技術傳播并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生命力和文化創造力。
二、傳統文化傳播和發展現狀
(一)傳播場所固定
現階段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主要以實物和紙質書籍為主,這樣的傳播方式需要受眾進入固定的文化傳播場所才能實現文化傳播功能。能夠為全社會提供文化傳播功能的固定場所也十分有限,諸如博物館、歷史展覽館、圖書館之類的文化傳播場所也需要大眾支付額外的通勤時間和成本才能夠到達?;谝陨系脑?,以固定場所作為傳統文化傳播媒介已經不能適應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也不會有大量的受眾能夠主動地來到固定場所接受文化傳播。特別是出生在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除了在學校被動學習到的傳統文化知識,年輕人對固定場所傳播的文化及沒有興趣,也無法進行深入的理解。
(二)覆蓋時間有限
如前文所述,因為現階段傳統文化的傳播主要在固定的場所,其傳播時間段必然會受到場所的限制?;ヂ摼W時代的時間逐漸呈現出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特征,占用大量時間的傳播方式為受眾提供的傳播效率可能遠不及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同時大量傳統文化傳播的媒介與大眾的休閑時間所分離,當大眾有空余時間接受外部信息的時候,大部分傳統文化傳播媒介無法向公眾開放。在有限的休閑時間內,大部分受眾不會選擇也無法選擇優質的傳統文化傳播資源,這也造成了大量優質傳統文化傳播和大眾選擇吸收之間的時空錯位,最終導致傳統文化的傳播出現一定程度的停滯。
(三)方式創新不足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了許多優秀的傳統美德和經典故事,能夠讓新一代的年輕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新一代年輕人大多是在學校或其他場所被動吸收傳統文化知識,對傳統文化沒有自己獨特的認同感和共鳴,從而無法真正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F階段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偏于陳舊,年輕人在面對已經接受過的被動知識時,對于較為陳舊的傳播方式傳播的傳統文化更無法提起興趣,傳統文化的傳播也只能事倍功半。固定的傳播場所,較為有限的傳播時間和傳統的傳播方式,最終導致了傳統文化在互聯網社會的傳播受到了極大的阻礙,特別是針對下一代年輕人的傳播過程中。
三、融媒體視角下的傳播方式創新
前文大致從傳統文化傳播的空間限制和時間限制,以及傳統文化傳播的方式較為傳統等角度,說明了現階段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融媒體以其吸納眾多大眾傳媒的優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并提高傳統文化的傳播效率[5]。因此,本文擬基于融媒體視角,提出幾點基于融媒體的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策略。
(一)傳統文化媒介網絡化
大量傳統文化因為是依托文物、古董或書籍存在,直接改變傳統文化的傳播時空限制成本過高。依托互聯網技術的融媒體可以將受空間限制的傳統文化傳播途徑遷移到線上,消除了傳統文化受限于空間的約束。例如,融媒體傳媒可以通過和博物館、紀念館等公益性質單位合作,將部分具有經典傳統文化價值的文物放在線上展出,并配置相應的解說文字和語音。通過新媒體短視頻等新興渠道,拉近文物和受眾的距離。這樣的傳播過程不但減少了大眾獲取傳統文化知識的空間成本,通過細致和生動的講解,大眾還能夠對文物和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傳統文化傳播碎片化
針對現階段傳統文化傳播主要是通過大量較長時間的系統傳播來完成,許多年輕的受眾沒有長時間的空余時間來接受這些信息。融媒體傳媒可以通過短視頻和微博微信等平臺,將較長的傳統文化信息分解成較短的視頻內容,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例如,部分歷史書籍包含了中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融媒體傳媒可以將書本媒介較為密集的信息拆分為較為松散的信息,利用碎片化的方法將本十分枯燥的歷史書籍用視頻和聲音等渠道向大眾傳播。通過多種感官的吸收和消化,相比于傳統的書本傳遞媒介,融媒體的技術能夠更好地向大眾傳播傳統文化。特別對于青少年一代,利用他們較為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文化傳播,能夠收獲到更好的效果。
(三)創作手法多元化
傳統文化不能是一味的說教式傳播,而應該以一種平等對話的方式向大眾傳播。融媒體傳媒可以通過擬人化或者動漫化等形式,聯合廣播電視等傳媒,將我國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進行高水平的再度創作。將其中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以較為平等的敘事手法加以傳播。
例如,在絕大多數青少年的學習生涯中有許多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但因為大部分學生都是被動接受,很難領悟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和哲學道理。融媒體傳媒可以借助其他傳媒的優勢,將書本中傳統文化進行舞臺劇、動漫和電視劇等二度創作,使書本中的人物能夠出現在青少年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多元化創作手法,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
四、結論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國家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重要來源。因為傳統文化主要依托于大量文物和書籍,其傳播受到了很大的時空因素限制。同時,大量傳統文化的創作手法過于陳舊,無法引起受眾的共鳴,從而無法達到讓受眾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目的。特別是針對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少年,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很難達到向青少年有效傳播傳統文化的效果?;诖?,本文提出了融媒體視角下的傳統文化傳播創新手段,通過吸收廣播電視、自媒體和短視頻等現代媒體的優秀創作手段,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時間的限制。得益于新媒體技術,大眾接受傳統文化信息的時空成本都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同時,傳統文化還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二次創作得以更符合當代青少年的敘事口吻。基于融媒體視角下的傳統文化傳播路徑創新,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傳統文化在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效率。
參考文獻:
[1]趙文俊.媒體交融中傳統文化傳承和轉化方式的更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0):189+269.
[2]朱春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經驗坐標、發展機遇與路徑創新[J].新聞界,2018(09):21-27.
[3]張震.融媒體時代新聞傳媒的角色定位與任務[J].傳媒論壇,2020, 3(04):45-46.
[4]孫宜君,王建磊.論新媒體對文化傳播力的影響與提升[J].當代傳播,2012(01):46-48.
[5]孫子茜.探究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機遇與挑戰[J].國際公關,2020(0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