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臻
摘 要:在報紙民生新聞中,“情”與“理”為兩大重要元素,在新聞傳播中缺一不可。基于此,本文對報紙民生新聞的“情”與“理”展開分析,然后從新聞采訪、分析和創作角度對“情”與“理”的把握方法進行了探討,希望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報紙民生新聞;采訪與創作;“情”與“理”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9-0-01
在新媒體取得快速發展背景下,傳統媒體受到了強烈沖擊。而在眾多新聞報道形式中,報紙民生新聞卻維持了強大生命力,在受眾當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報紙民生新聞之所以能夠形成強大感染力,與其中蘊含的“情”與“理”密不可分。因此在新聞采訪與創作方面,還應加強對“情”與“理”的分析與把握,繼而使報道持續產生深遠影響。
一、報紙民生新聞的“情”與“理”
在報紙民生新聞中,強調的“情”實際為受眾的情感體驗,盡管不能對客觀事實進行反映,卻能使受眾感受到報道內容真實性,在使受眾得到精神上滿足的同時,取得良好傳播效果[1]。新聞中的“理”可以指理性,也可以指道理,要求新聞從業者從被采訪者言語和行為中獲得的有價值信息,并通過提煉、整合對其中蘊含的道理進行揭示,以體現報紙民生新聞的傳播意義。在報紙民生新聞中,不僅需要向老百姓傳遞關心的客觀事實,也需要從百姓角度出發反映社會存在的問題,在弘揚社會主義法制和正能量的同時,推動社會不斷發展與完善。單純傳遞“理”往往無法引起受眾共鳴,使得新聞不容易被老百姓接受。一味強調“情”又容易導致新聞出現思想偏頗,造成新聞喪失價值。因此,還應加強“情”與“理”的把握,促使報紙民生新聞得到有效傳播。
二、報紙民生新聞采訪與創作對“情”與“理”的把握
(一)采訪接觸調動“情”
在報紙民生新聞采訪方面,從業者還應在與采訪對象接觸時調動對方情感,從感性層面加強對新聞事件的認識,以便使采訪對象內心想法得到發掘,獲得足夠的信息量。為達成這一目標,采訪時還應做到平等互動,成為對方情感傾訴對象,給被采訪者帶來良好心理體驗。例如在圍繞“醫療”問題對患者進行采訪時,還應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感受患者的情緒,確保民眾的真實心聲能夠得到反饋。作為報紙新聞從業者,還應避免將新聞采訪當成是一次任務,而是從對話交流角度進行溝通,全身心地投入到溝通過程中,加深自身的感性認知[2]。將事實當成是新聞采訪依據,將社會性情感當成是采訪重要元素,才能避免新聞從業者在采訪中高高在上,而是真正關心老百姓關注的問題,在民生新聞中融入從業者應當具備的正義感、責任感等美好情感,使新聞報道能夠引起受眾情感共鳴。不同于新媒體,報紙民生新聞報道應當有正確的情感立場,能夠從民生視角敘述民眾生活,表達民眾的希望,因此在采訪中還應加強情感調動。
(二)新聞分析基于“理”
在獲得感性認知的基礎上,新聞從業者還應做到理性分析,才能透過被采訪者復雜的敘述抓住老百姓真正關注的社會問題,而并非是以小市民的心態看待社會現象或事件。民生新聞題材廣泛,可以涵蓋社區新聞、熱線新聞等各種新聞,具有接地氣、易閱讀的特點。但如果報道的內容過于瑣碎,無法體現真正的社會問題,將導致新聞喪失報道價值。因此在對采訪得到的新聞素材展開分析時,還應堅持做深、做透,能夠實現深度分析和處理,促使報紙民生新聞層次得到提高。想要達成這一目標,還要從對“小民生”話題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解讀層次,圍繞就業、養老、環保、扶貧、醫療等“大民生”問題展開分析,在“情”與“理”之間做好取舍,在體現新聞人文關懷的同時,能夠從小事件中發現大問題,提高民生新聞格調,使民意得到充分反映。伴隨著新聞討論的不斷深入,也能引導受眾從對新聞的感性認知回歸到理性思考,關注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國家政策,為民生問題的解決提供推動力。
(三)創作融合“情”與“理”
報紙不同于新媒體或電視,涉及受眾范圍較廣,擁有較強的號召力,還應做到引導受眾和積極傳遞正能量的作用,體現新聞的文化價值。想要達成這一目標,新聞創作還應做到融合“情”與“理”,在利用情感元素引發受眾共鳴的基礎上,面向受眾傳遞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體現報紙的社會導向作用。例如在報道“水污染”相關問題時,報道需要表達民眾對此的強烈不滿,以傳遞社會對污染水環境等行為的譴責,表達新聞報道的立場,闡釋社會事實。與此同時,也要避免報道出現濫情的問題,及時從環境污染形成原因和國家采取的治理措施等角度進行全方位解讀,引導受眾反思污染問題的成因,肩負起保護環境的責任,達到引導民眾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的目標,為社會提供正確輿論導向。實際在新聞創作中,在闡述客觀事實基礎上流露真情實感的同時,也要確保受眾清楚認識“情知所起”。堅持黨性原則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形成理智情感,才能在新聞中做到為民所需和急民所急,承擔新聞從業者應盡的社會責任。
三、結論
在報紙民生新聞采訪與創作中,還應認識到“情”的作用和“理”的價值,才能使新聞得到有效傳播。在實踐工作中,還應注重采訪中情感調動,并運用理性思維加強新聞分析,在創作中實現情感和道理的融合,從而在引發受眾情感共鳴的同時,面向社會提供正向引導。
參考文獻:
[1]王丹.報紙民生新聞的采編特點分析[J].科技傳播,2019,11(17): 57-58.
[2]周明杰.新媒體時代報紙民生新聞報道選題[J].新聞研究導刊, 2019,10(16):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