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君
摘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校輔導員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探索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實效的育人模式具有重要意義。輔導員在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具有全員角色定位,要充分發揮自身一線優勢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構建校內外配合的聯動機制。輔導員在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具有全過程的工作格局,要分階段,增強教育內容針對性;拓外延,實現教育時間延續性;補鏈條,確保教育環節完整性。輔導員在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具有全方位的工作內涵,要知行結合,提升愛國主義教育高度;營造氛圍,拓寬愛國主義教育廣度;遵循規律,挖掘愛國主義教育深度。
關鍵詞:輔導員 “三全育人” 新時代 愛國主義教育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提振民族精神、凝聚青春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輔導員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探索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實效的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理念和基本原則,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的重要論述,契合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規律。把“三全育人”理念貫穿于愛國主義教育中,形成可借鑒的工作模式,是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現實需要。
(一)輔導員在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全員角色定位
1.強化輔導員一線優勢的主導作用
輔導員是大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中距離最近、接觸頻率最高的教師群體,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決定了輔導員在高?!叭恕惫ぷ髦姓紦氁粺o二的優勢。輔導員要發揮好一線優勢,了解學生的興趣,采取學生喜愛的方式,引導他們理解和認同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相統一的愛國主義本質,堅定愛國情感;傾聽學生的聲音,抓住每一次關鍵契機,引導大學生自覺樹立實現中國夢的青年發展觀,砥礪強國志向;走進學生的生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把愛國主義作為成長前行的信仰和動力,踐行報國實踐。
2.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
新時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越加強烈,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轉變思路,啟發大學生在自主思考與自主感受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交替過程,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自覺性越高,教育的實效性越大,行為外化才得以實現。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可通過新模式、新載體喚醒大學生內心潛在的自我教育的自覺性、主動性及創新性,如組織開展大學生愛國主題演講、創作愛國歌曲和拍攝與大學生相關的愛國主義情景劇等。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自我調控與自我反思,“在學生自主參與中建構學生精神世界”,潛移默化地促進對愛國主義思想的自覺認同。
3.構建校內外配合的聯動機制
全員育人就是要將全體教職工、學生家長、社區人員等都納入到教育體系中,讓全社會多元主體都能發揮對學生成長成才的促進作用。這就要求輔導員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育人機會,將愛國主義滲透到專業課程教育、社會實踐活動中。輔導員要和思政教師聯合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課老師配合在專業課中滲透愛國主義精神。同時,積極與校外育人群體聯動配合,與家長共同商榷愛國主義教育方法,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貫性;有效利用當地的紅色教育基地,通過組織社會調研和社會實踐來促進大學生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發揚。
(二)輔導員在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全過程工作格局
1.分階段,增強教育內容針對性
輔導員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發展特點和發展需求,設定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內容和形式。大一階段開展思想引領,重視理論教育。利用新生入學教育、軍事訓練等有利時機,引導學生做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思政課程和專題講座,進行系統的愛國主義理論教育。大二階段樹立優秀典型,激發奮斗精神。通過邀請退伍軍人作報告、授予品學兼優的貧困生“政策宣傳大使稱號”等方式,讓優秀典型深入愛國主義教育中,對廣大學生起到“入蘭芝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大三階段鼓勵實踐鍛煉,增強責任意識。指導大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實踐競賽,走進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了解我國發展的難題與時代的使命,結合自己專長參與到社會建設中,增強愛國責任感。大四階段響應就業政策,投身時代建設。引導學生未來的職業選擇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如響應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征兵入伍等就業政策,投身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為新時代的建設貢獻青春熱血。
2.拓外延,實現教育時間延續性
傳統觀念認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開端應從學生入學開始,終點在學生畢業離校。在全過程育人的視角下,輔導員可以嘗試把愛國主義教育的外延拓展到大學生入學前和畢業后,例如,為新生郵寄錄取通知書時,附上鼓勵新生志向報國的寄語;在開學前組織新生中的積極分子建立QQ群,為新生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養讀物”,在畢業生離校后,為他們郵寄母校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系列明信片。愛國主義教育起點向前延伸與終點已向后延伸,有利于促進全社會關注和參與對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以全過程育人調動全員育人。
3.補鏈條,確保教育環節完整性
學生雙休日、寒暑假、實習期往往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薄弱環節,這就使理應處于閉合鏈條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實際工作中存在鏈條斷裂、環節脫鉤的現象。這使得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持續性、完整性、實效性遇到巨大挑戰,讓全過程育人的獨特優勢難以得到充分凸顯。高校寒暑假、雙休日等是課堂主渠道的斷檔期,是進行課外實踐活動的關鍵時期。輔導員要利用寒暑假,周六日,舉辦形勢與政策講座,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研、課題研究、企業實習、科研競賽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假期與學期內的育人工作緊密相連、逐層遞進,保持育人工作各環節的完整性。
(三)輔導員在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全方位工作內涵
1.知行結合,提升愛國主義教育高度
新時期的輔導員要強化自身政治站位,體現作為思想政治專職工作者的政治修養和理論水平。第一,輔導員要堅定政治信仰。不斷學習習近平關于“中國夢”、青年觀、理想信念等重要論述,把握新時期愛國主義思想的理論意蘊,培養大學生在復雜局面下堅定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的能力。第二,輔導員要強化責任擔當。不斷增強使命感、強化責任感、提升榮譽感,高標準、嚴要求,做三全育人理念下愛國主義教育的堅定踐行者。第三,輔導員要創新工作方法。不斷積累工作數據,凝練工作思路,深入開展研究,形成創新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成果和品牌精品項目。
2.營造氛圍,拓寬愛國主義教育廣度
輔導員在課上進行愛國主義理論教育的同時,也要在課下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網絡環境氛圍,進行情感熏陶教育。輔導員要協調各方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落實文化育人。第一,以環境建設渲染愛國主義教育氛圍。努力協調二級學院,在教學管轄區域內制作專業領域的新時代發展成果展示,以此提醒學生自己的身份和肩負的使命。第二,在校史校情教育中弘揚愛國主義。在新生開學典禮、校慶日等關鍵契機開展校史校情教育,用愛校精神激勵莘莘學子的愛國情懷。第三,注重在傳統節日、重大紀念日舉辦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在重大紀念日進行歷史知識教育,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傳統文化的普及教育,加深學生對優秀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傳承。輔導員要營造有益于愛國主義教育的網絡環境,促進“線上+線下”教育手段相輔相成。首先,利用多媒體教育資源,增加教育內容吸引力,使大學生主動與民族未來同呼吸共命運。其次,通過“微轉型”開創網絡思政教育新方法,利用校園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宣傳媒介,使輔導員走進學生內心,塑造愛國主義的形象。第三,利用大學生的朋友圈、同學群等網絡社交環境,使這些群體中的個體相互作用,讓愛國主義思想全方位有效地浸潤到每位同學的成才成長過程中。
3.遵循規律,挖掘愛國主義教育深度
輔導員需要充分融入到教育的主體——學生之中,遵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把教育做得更有深度。第一,輔導員需要把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與自身發展和成長成才相融合,引導學生將理想和信念轉變為當下的奮斗目標和行動方案,幫助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劃。第二,輔導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應將普遍性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相融合,實現全面覆蓋和因材施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個性化愛國主義教育,使愛國思想鐫刻到每個大學生的內心,讓愛國之情與學生個人感情產生共鳴。第三,輔導員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應把握好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輔相成的作用。在顯性教育中,輔導員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和活動中,討論活動主題、思考最優方案、分享成功經驗,通過正面引領將教育成效固化;在隱性教育中,輔導員可將愛國主義思想滲透到黨團班級建設、學風建設等九項工作職責中,讓輔導員的愛國主義教育時時、處處面向人人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 人民日報. 2019 (006).
[2]教育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43號令)[Z].2017.
[3]梁偉,馬俊,梅旭成.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內涵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4):36-38.
[4]王燕紅.大學生青年發展觀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創新[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2):189-192.
[5]佘雙好.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教學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4):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