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娟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任務。時代新人視域下樹立正確歷史觀對加強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加強歷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機制研究需要從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及歷史邏輯三個維度出發,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刻融入歷史,厚植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意蘊,“以史化人”,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并以歷史思維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從而引導大學生更好地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時代新人 歷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以史資政,以史勵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新時代新使命對時代新人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更嚴格的要求。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困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歷史,發揮歷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夠有效提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強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價值認同感,為大學生更好地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基礎。
一、現實邏輯: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困境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樹立科學正確的歷史觀非常重要。然而由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采用大班授課,教學形式單一,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不強,再加之大學生重視專業課輕視思政課,造成大學生難以理解歷史的深刻內涵,缺乏對歷史的深刻認識,導致大學生歷史知識體系難以完整構建,無法深刻揭示歷史現象和本質的關系,也難以將歷史和社會現實問題聯系起來,從而缺乏客觀解讀歷史、辯證認識當下、科學預見未來的歷史思維能力,難以找到堅定“四個自信”的歷史邏輯和歷史依據。
二、理論邏輯:歷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價值引領作用
學習歷史,可以提升大學生歷史認知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價值認同感。學習歷史相關重要論述,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為大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奠定了基礎,有助于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掌握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掌握辨別本質與現象、主流與支流的歷史觀,用科學的態度對歷史進行客觀評價,掌握實事求是的原則科學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并在研讀翔實準確的史料并進行細致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歷史結論,從而有利于大學生客觀認識和正確解讀歷史,正確地認識社會主義革命史、社會主義建設史以及改革開放史,深刻領悟“四個自信”的歷史底蘊,為深化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以及文化的認識奠定了歷史基礎和理論支撐,從而引導大學生更加理性地堅定“四個自信”,激發青年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歷史邏輯:歷史融入“四個自信”的深刻內涵
(一)堅定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指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建立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從中國近現代歷史中找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邏輯。隨著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中華民族面臨巨大危機,各階級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但均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且證實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奮斗28年,最終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權,并逐步走上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道路。事實證明,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推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之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過了十年艱苦探索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對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認識不足,照搬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對生產力造成消極影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深刻認識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發展道路,促進經濟的飛速增長和國力的逐步強盛。事實證明,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社會主義。通過學習歷史相關重要論述,引導大學生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道路,是在黨領導下的強國富民之路,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之路,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價值認同。
(二)堅定理論自信
理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科學性、實踐性、真理性的自信。中國共產黨在進行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根源于改革開放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實踐,系統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根本問題,是中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勝利的重要法寶。它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的經驗總結,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煥發出了強大的真理力量,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歷史思維和理論支撐,對于新時代深化改革開放,對于新時代繼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實現具有重要歷史指導意義。
(三)堅定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制度優勢的自信。“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并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堅持群眾路線,堅定人民立場;中華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包含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思想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符合人民的意愿;近代以來,各階級尋求救國救民的探索均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在于他們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實際國情,走出一條不同于蘇聯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將社會主義建設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實行改革開放,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可以極大地解放與發展生產力,保障與發揚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促進社會和諧,而且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解決民生問題,展現出了巨大優越性。
(四)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先進性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文化自信”的深厚歷史根基不僅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歷史文化,還包括在中國革命、建設歷史實踐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五千年優秀傳統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內生力量,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大學生要堅持學習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從歷史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傳承和發揚優秀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要深刻了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深刻明了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內生力量;要對傳統文化和歷史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現,服務于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國革命文化孕育于偉大的革命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源頭,蘊含著樂于奉獻、不畏艱險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紅船精神,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蘊含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黨巨大的政治優勢,是黨領導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財富。新時代,我們國家注重提高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中國有著5000多年連續發展的文明史,觀察歷史的中國是觀察當代的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時代新人視域下,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需要深度融合歷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并貫穿“課程思政”理念加強對大學生歷史理論的學習,引導學生學習分析重大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厘清歷史發展脈絡,使歷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地生根,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培育大學生對中國歷史的價值認同感,從而增強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認同感,幫助大學生堅定思想站位,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從歷史邏輯出發凝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共識。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01).
[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習近平致信祝賀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開幕:實現中國夢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N].人民日報,2015-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