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麗
【摘要】處于成長關鍵時期的中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語文老師在進行知識能力的教學時,應肩負起對學生進行真、善、美的人性教育的任務。本文主要從課文的自然景物、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情朗讀幾方面,去探討如何在語文課中有效地對中學生進行人性教育。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人性;教育
正處在成長關鍵時期的中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因而在進行語文知識能力的教學時,語文老師肩負著對學生進行真、善、美的人性教育的重要任務。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一般認為,人性是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形成人的本質屬性,也就是說人的階級性,也是人正常的情感和理性,是貫通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所有階層,不像其他動物的基本屬性,包括親情、愛情、友情等非階級性。而語文課與人性又有著什么聯系呢?從達爾文的人類進化觀和歌德的人的整體性看,人性就是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感情的本質,本質的感情是藝術的特征。同時,弗洛伊德也認為文藝是人性的升華。而文學作為藝術的一部分,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以塑造藝術形象,真實地再現生活,通過文學的審美作用這一特殊的形式,使人的思想感情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從而改造人的靈魂。而高中的課文有一部分是文學作品,因此,在語文課中對學生進行人性教育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一般來說,語文課的人性教育活動可這樣進行:
(一)以作品景物意象為媒,引導學生接受非階級人性感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作品中鮮明生動的自然景象為對象,引導學生體驗真、善、美,接受非階級性人性的感化。如,《荷塘月色》,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荷塘和月色,使整個畫面具有曼妙、飄逸、朦朧、寧靜之美。如,“層層的葉子作為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不著一月,處處有月,一切都籠罩在如夢如幻的月光中。又從色調和亮度的角度,用比喻手法刻畫月下荷花之美。清風輕送,縷縷荷香像遠方飄來的歌聲若有若無。如此生動貼切的描寫,使人身臨其境,隱約聞到荷花的清香,看到月色的朦朧,似乎在閱覽優美寧靜的自然風光。圖畫是美麗的、寧靜的,讀者的內心是愉悅的、寧靜的。教師一邊分析,一邊引導學生細心體察自然風物之秀美,激起學生對自然美的喜愛,陶冶自己的性情,提高自身的修養。
(二)分析作品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接受階級人性教育
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能凈化心靈,完善人格,培養崇高情操。該功能主要表現在其思想內涵和境界里。因此,教師要在認真剖析作品時代背景的基礎上,順著作者的思路,把學生引到作品的思想文化內涵和境界中去,培養學生愛憎分明的感情。
如,《記念劉和珍君》一文:“1926年3月,奉系軍閥向關內進兵,馮玉祥率軍迎戰,并對進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的支持奉軍的日本軍艦進行自衛還擊。后,日、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國公使向北洋政府施壓,要求段祺瑞政府限時拆除大沽口國防設施。3月18日,北京各界約5000多人在天安門舉行‘反對八國最后通牒的國民大會。會后,李大釗率領游行隊伍到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請愿。段祺瑞命軍警用武力驅散隊伍,造成死亡47人,傷200多人的慘劇。其中劉和珍也當場遇害。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北京大學為亡靈們舉行‘三·一八死難烈士追悼大會。”會后,魯迅先生寫下《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溫和善良的劉和珍,謳歌勇毅的中國女性,揭露當局者和帝國主義互相勾結,屠戮愛國民眾的滔天惡行,鞭撻流言家的卑劣行為,激勵革命者戰斗到底。
通過這樣分析,學生領會了作品的深刻內涵,從內心激起對兇殘的當局者和帝國主義的憎恨,及對愛國青年的敬佩,同時也深受鼓舞,認識到要善于、敢于和惡勢力作斗爭。
(三)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點燃學生的激情
文學作品中有不少典型的正能量的人物形象,教師通過分析這些形象,可引發學生以人物為榜樣的激情,這在人性教育教學活動中十分重要。如,在講授《蘇武傳》時,為了讓學生對具有偉大人格魅力的蘇武有深刻的認識,筆者和學生作了以下探討:
師:“蘇武出使匈奴經歷了哪些事?他是如何應對的?”
生:“蘇武被囚,勸降,流放北海,再被勸降。他先自殺不‘負國,在衛律招降時,大呼‘屈節辱命,雖生,何面以歸漢而自刺,救起后又怒斥衛律。流放北海后,他手握漢節,與自然環境作頑強的斗爭。對李陵的勸降不為所動。”
老師:“張勝、衛律、李陵和蘇武有何不同?”
學生:“前三者貪生怕死,喪失了民族氣節。而蘇武大義凜然,寧死不屈。他們形成鮮明的對比。”
老師:“你對蘇武有何認識?”
學生:“蘇武是一位堅守節操,寧死不屈的愛國英雄,是我們永遠景仰的英雄。”
通過這樣分析,學生便因這一豐滿、動人、高大的英雄形象而激動、向往,從而迸發出愛國的熱情,樹立崇高的理想。
(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豐富學生的情感
文學作品往往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豐富學生的感情,使他們成為有靈有肉的人。如,杜甫的《秋興》(其一),詩的開頭描寫了夔地露冷楓紅,一片蕭森的景象。接著,“叢菊兩開”,時間流逝,詩人離蜀已兩秋;“孤舟一系”,漂泊他鄉。“他日淚”,因他日生悲;“故園心”,遙寄相思。最后,秋風急,霜露冷,寒冬將到,家家響起了“刀尺聲”和搗衣聲,此刻,孤獨悲傷油然而生。
這字字句句總關情的作品,灌注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讀著它,我們似乎在傾聽另一顆孤獨、惆悵的心靈在向我們訴說,教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一個真實、有感情、有較深層、有分量、有內容的自我。
(五)借助表情朗讀,引起學生的共鳴
恰當的表情朗讀,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深受教益。如,富于音樂感的《琵琶行》,通過表情朗讀,可以讓學生加深理解詩句的意境和情感,并通過聽覺愉悅的欣賞去肯定自身,了悟自身。又如,在分析《將進酒》思想意義時,加以表情朗讀,可使學生體驗到詩人豪放樂觀的性格,激發刻苦學習、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
總之,在語文課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假如教法得當,對學生的品性影響將會是積極而深刻的,它值得我們孜孜不倦地去探索。
參考文獻:
[1]田雅菲.楊建民.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異化及消解[J].軟件導刊,2013,12(02):195-196.
[2]杜志建.教材幫語文必修1[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5(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