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傳統電視新聞在新聞采編、傳播方式上也發生了許多變化,那么,地方電視新聞如何借助技術優勢重新獲得受眾信賴?本文對媒體融合時代地方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發展背景、存在的不足進行了探析,并針對相應的問題研究解決路徑,以期能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采編;創新;策略 ? ? ? ? ? ? ? ? ? ? ? ? ? ? ? ? 中圖分類號:G21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0)03-089-02 ? ? ? ? ? ? ? ? ? ? ? ? ? ?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3.023
本文著錄格式:萬倩. 媒體融合時代地方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創新發展策略探析[J].中國傳媒科技,2020,03(03):89-90.
新聞采編工作是對新聞信息認定、采集、加工、制作的過程,主要由采訪和編輯兩部分組成,這就需要新聞前期采訪人員和后期編輯人員共同協作。當前,我國信息化與數字化進程不斷加速,觸屏手機、平板電腦等信息化產品不斷應用于廣大受眾獲取信息的過程中。與此同時,媒體融合不斷推進,這些改變對于地方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同時對新聞采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媒體融合時代地方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環境探析
1.1自媒體發展的“沖擊”
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新聞媒體行業的信息傳播渠道和方式。依托互聯網技術,自媒體不斷發展,形成普通大眾通過網絡等途徑向外發布、提供、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傳播方式。但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自媒體自身也存在良莠不齊、可信度低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引導和規范。這些現象的出現也為從事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媒體工作者作出了提醒,在新聞采編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對新聞線索和信息篩選的嚴謹性,確保優質、高效傳播真實、準確的新聞信息。同時,要積極應對自媒體帶來的“沖擊”影響,不斷創新形式,真正當好具有公信力和引導力的時代聲音的“傳聲筒”,牢牢把握新聞媒體“話語權”。
1.2信息傳播載體的多元化發展趨勢
當前,電子產品成為媒體融合發展時代的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廣大受眾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獲取新聞信息。這些情況的出現也為廣大新聞采編人員改變自我、尋求創新帶來了新挑戰、新機遇。高科技電子產品影響了廣大受眾獲取新聞信息和發布信息的方式,也席卷了整個新聞報道行業的變革。
2.融媒體時代地方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存在的不足
2.1時效性差,類型單一
受到自媒體和新媒體發展的沖擊,傳統電視新聞媒體以前的行業優勢不復存在。相較于新媒體、自媒體來說,地方電視新聞信息量相對偏小,內容也不夠豐富,信息傳播時效性也不及新媒體和自媒體。新媒體依托新技術,通過豐富的畫面和視聽方式滿足受眾需求,具有極強的雙向互動性、便捷性和自主化特點。而地方電視新聞因為傳播方式的單一性,受眾接收信息大多數處于被動接收的狀態,再加上節目本身創新意識不足,使得地方電視媒體出現不足問題。
2.2新聞采編的內容不夠深入,缺乏創新
新聞采編內容缺乏創新是當前我國傳統電視傳媒較為突出的問題。采編內容上的單一化、程式化導致了新聞信息的傳播不能適應新時期媒體融合發展需要以及廣大受眾對于新聞信息傳播多樣化、豐富度的需求。另外,新聞采編人員在進行新聞信息采編過程中存在對新聞內容挖掘不夠深入的問題,不能充分滿足和適應廣大受眾當前閱讀習慣與需求。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求新聞采編從業人員在新聞采編過程中不斷提升前期信息收集與后期素材編輯的創新意識,更好地在媒體融合時代滿足廣大受眾對電視新聞內容的需求。
2.3采編方式單一,采編分離
新聞采編工作是采集和編輯相結合的工作,在媒體融合時代,更應該注重采和編的深度融合、協同配合。當前,受傳統電視媒體編輯模式的影響,地方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普遍缺乏對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的分析與應用能力,在新聞采編過程中,信息采編的策劃和編排方式較為單一,缺乏新鮮元素,工作中缺乏責任感和創新意識。此外,采訪和編輯兩個不同的部門之間的工作人員缺乏有效溝通,也導致新聞采集與編輯工作的分離,加上在進行內容編輯時缺乏精心加工意識,使得新聞信息傳播在準確性、整體性上受到影響,不能充分體現出新聞的最大價值。因此,增強協作意識、融合意識、責任意識,加強采編部門溝通協作,是當前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人員應該重視的問題。
3.媒體融合大背景下地方電視新聞采編的創新研究
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地方電視新聞媒體需要不斷地尋求突破,進行自我創新。為此,要深度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環境,充分在六個方面進行有效創新與發展。
3.1深化數據分析運用,提升新聞信息投遞準確性
大數據時代,面對海量的新聞線索,對新聞數據的深入分析能力也是新時期地方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人員應具備和提升的一項具體能力。新聞采編人員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支持,提升新聞信息篩選、提取能力,在海量新聞線索中理清思路,找準定位,精準判斷新聞線索的信息價值。
當前,受眾對新聞信息需求更具多樣性和個性化,這對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要持續提升服務意識,學會通過數據分析、研究,了解、掌握受眾喜好和閱讀需求,針對不同受眾提供針對性強的信息傳播,提升新聞信息投遞的準確性;同時,深度挖掘、跟蹤報道受眾關心、關注的熱點新聞事件,結合電視新聞傳播手段擴大和創新新聞事件采編視角和意識,創作出更多優秀的電視新聞作品。除此之外,充分利用現代化新聞傳播手段,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提升信息采編的多元化和廣泛性,提升媒體影響力和關注度,為受眾打造滿足他們實際需求、更具有貼合性、互動性強的電視新聞產品。
3.2提升新聞品質,打造特色品牌
無論媒體傳播形態如何迭代更新,內容為王是保障媒體立于不敗之地的永恒真理。作為地方臺,因為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或許不能實現重特大題材新聞報道的可能性,但立足于本土化是其發展的有力優勢。所以,地方縣級電視媒體要充分利用本土化資源優勢,充分展現更具有貼近性、特色化的新聞產品,將這一理念植入新聞采編人員的工作意識中。
當前,廣大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新聞傳播渠道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這就要求電視新聞采編工作進一步創新報道內容,拓寬新聞報道途徑。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人員要不斷提升自身運用現代化傳播新技術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受眾的閱讀習慣、關注內容及信息接收方式量體裁衣,滿足受眾信息需求。
3.3實現內容優化與權威性并存
面對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地方電視新聞要增強內容的豐富性、可看性。這要求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要追求新聞內容的新鮮感,使新聞內容更加貼近民生。同時,充分創新思維,通過多種傳播載體,充分展示新聞價值,彌補當前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時效性不足的問題,使電視新聞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得到有效提升。
在提升電視新聞可看性和豐富性的同時,地方電視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輿論喉舌,承擔著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在進行電視新聞采編過程中,要注重保有權威意識,保持公信力,確保信息來源的真實性、準確性,不過分追求收視率,這是每一位新聞采編人員必須堅守的職業底線。
3.4從單一化向立體化過渡,實現多重傳播
新聞信息具有多層次性,是動態發展變化的過程,根據這一特點,同時也為了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地方電視新聞媒體要改變傳統的采編模式,不再一事一報,而是要尋求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播方式,通過多信息的多次利用,增強新聞報道的連續性,拓寬新聞采編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滿足受眾多層次、多側面了解新聞信息的需求。
在傳播途徑上要尋求突破,一方面,要充分擴寬和運用多樣化信息傳播渠道,如依托網絡和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增加視頻連線和在線互動方式,讓廣大受眾更加直觀地了解新聞事件發生的全過程。
3.5優化傳播語態,貼近受眾
媒體融合時代,自媒體和新媒體信息傳播語態呈現出平民化的特點,這樣的語態親民、接地氣,有助于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在新聞采編過程中,地方電視媒體要充分借鑒這一特點,優化電視新聞傳媒語態,多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增強電視新聞語言傳播的滲透力和感召力,建立與廣大受眾的良性互動,讓電視新聞報道更親民,從而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
3.6提升人員綜合素質,尋求內容及傳播方式創新與融合
地方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包括創新意識、媒體融合意識、溝通協作意識以及媒體責任感。在新聞采編工作中,前期記者同后期編輯要加強溝通,使彼此的工作需求在新聞產品的制作中得到充分滲透落實,同時,充分借鑒、利用和結合多樣化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對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形式進行調整、優化、創新。
新聞采編前期人員要增強新聞報道責任感,提升新聞采集的紀實性,以增強新聞報道的現場感、真實性;后期工作人員要與時俱進,提升新聞編輯表現手法,充分掌握和提升運用圖表、字幕、數據、三D動畫等手法編輯制作電視新聞的能力,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形象性、可看性和豐富性。
結語
總而言之,在媒體融合的時代中,地方電視媒體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要針對當前電視新聞采編存在的相應問題,通過結合自身發展戰略目標,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思維,揚長避短,不斷提高電視新聞的影響力,以求在融媒時代的浪潮中站穩腳跟并持續發展、進步。
[1]唐曉潔.淺析媒介融合環境下電視新聞采編的特點[J].決策與信息,2016(23):113.
[2]張敏.融媒體時代縣級臺新聞欄目發展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3):45-46.
[3]蘭秋鳳.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與創新分析[J].傳媒論壇,2019(16):83-84.
[4]田連友,趙亮.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報道策劃與新媒體關聯[J].傳播與版權,2017(12):15-16.
[5]沈丹洪,吳瑤,范天怡.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電視媒體與新媒體互聯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6(4):258-259.
作者簡介:萬倩(1987-),女,河北固安人,助理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