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聞資源豐富、公眾注意力分散、信息傳播壟斷被打破、媒介技術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技術對新聞生產產生了深刻影響。社會化媒體的崛起在逐步稀釋傳統媒體的傳播覆蓋力和輿論影響力,引發傳統媒體的生存危機。大數據思維方式和算法規則的引入讓數據新聞的崛起成為新聞行業的大勢所趨。更簡單、更相關、更人性,數據新聞優勢盡顯,但即便如此,囿于技術發展的局限性,數據新聞仍有諸多缺陷。
關鍵詞:大數據;數據新聞;新聞生產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圖分類號:G21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0)03-030-03 ? ? ? ? ? ? ? ? ? ? ? ? ? ?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3.002
本文著錄格式:黃曉朦.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之嬗變[J].中國傳媒科技,2020,03(03):30-32.
在技術推動下的社交渠道與信息傳播渠道高度融合的大數據時代,新媒體技術所釋放出的海量信息,已遠遠超過社會個體所能容納的接收上限,我們需要以新的思維和視野來應對媒體環境改變所帶來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的轉變。所謂大數據,一方面,指數據規模巨大。大到不僅超乎了社會個體認知的限度,甚至難以用我們傳統的信息處理方式進行收集、存儲、管理和分析。另一方面,指數據存在形態很新。這種數據存在形態不再是二維邏輯的結構化數據,而是以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形態存在的非結構化數據。與此同時,包括信息搜索、網絡購物、狀態更新等在內的互聯網使用過程中所遺留下的“痕跡”也成為了一種新的數據存在形態。
大數據時代,技術力量的強勢介入打破了傳統媒體社會話語權的壟斷局面,削弱了傳統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顛覆了傳統媒體新聞生產格局。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又稱數據驅動新聞(data driven journalism),是大數據時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是一種通過對網絡海量數據信息的挖掘、統計和分析,找出數據間的相關性,發現新聞線索,確定報道選題并通過可視化的數據形式呈現新聞故事的新聞報道方式。數據新聞的興起對傳統新聞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傳統媒體時代所仰仗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周期性固態傳播思維,明顯落后于數據新聞所搭載的微博、微信、新聞APP等全時性動態傳播思維。數據新聞所具備的素材選擇范圍大、資料收集速度快、熱點把握精確等技術優勢,遠不是傳統媒體有限的人力和社會資源所能企及。大數據時代 ,“更快、更全、更精準”的即時性新聞生產規則與傳統媒體“確保來源,確保真實,確保品質”的準確性新聞生產規則完全迥異,傳統媒體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1.數據新聞生產改變傳統新聞生產
1.1傳統新聞生產式微
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囿于專業的媒介組織內部,社會力量基本不可能直接介入到新聞生產過程之中。新聞生產作為社會生產的一部分,為社會制造出特定的意識形態產品,政治、經濟等外部權力組織的介入以及新聞組織內部的行業規范和運作規則使傳統新聞媒體所構建的擬態環境與社會現實環境之間始終存在偏差。新聞生產活動是一種帶有過濾性和傾向性的內容生產活動,新聞報道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媒體自主性必須要與社會控制之間取得平衡后才能夠實現,其所生產出的新聞作品帶有特定的社會和時代印記。
大數據時代,社會化媒體的崛起顛覆了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生產過程中的權力平衡局面。根據《第44次中國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其中,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6.60億,占手機網民的78.0%。社會化媒體以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持續不斷地生產各種網絡信息,面對浩瀚無邊、稍縱即逝的信息流,傳統媒體的輿論影響力和新聞效度遭到不同程度的稀釋和沖擊,傳播格局開始發生改變。與傳統媒體所面臨的廣告收入銳減、發行量斷崖式下滑、收視率屢創新低相比,以今日頭條、騰訊新聞、一點資訊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無論是在點擊量、關注度上還是在廣告收入上都屢創佳績,輕而易舉地打破傳統媒體多年來所創的歷史記錄。傳統媒體在與大數據技術的拉鋸戰中逐漸式微,陷入窘境。
1.2數據新聞生產崛起
信息共享和互動開放的網絡虛擬環境大幅地拓展了新聞信息傳播渠道,降低了新聞獲取成本,提高了個體的感官介入度。數據新聞生產者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所有相關報道進行數據收集后,以簡潔、通俗、生動的表述方式,將數據中所蘊含的巨大潛力、數據背后所揭示的現實意義以及數據能夠推測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全方位的展現和解讀,在充分激發公眾求知欲的基礎之上,引領公眾進行更深層次的認知思辨。
更簡單。與記者經驗判斷和專家訪談等主觀介入性較強的傳統新聞報道方式相比,大數據借助數據挖掘、統計分析等自然科學的方法對信息進行解讀與分析后所得出的結論客觀性更強、準確度更高。近年來,數字新聞生產充分結合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固有元素,推出Vlog(Video Blog,視頻博客)、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直播等新型傳播模式,把原有的文字信息轉變成一系列形象符號,幫助大數據技術下的新聞生產工作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2019年“兩會”期間,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首次實現會場覆蓋,為在現場采訪的多家媒體機構進行全景VR直播提供了保障。與此同時,虛擬AI主播、Vlog報道和H5頁面制作等多種新聞生產方式的介入,讓原本嚴肅、高端的政治會議充滿生活氣息,為公眾帶來了更好的閱讀體驗。數據新聞重塑了新聞生產流程,將白紙黑字變成彩色圖片、將嚴肅刻板變成生動易懂、將客觀現實變成與你相關,最大化降低理解難度、提高閱讀速度,這是注意力資源嚴重缺失的當下,數據新聞所具備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更相關。在19世紀以來的模擬數據時代,由于信息流通渠道嚴重受限所導致的信息量匱乏,讓社會機構在面對大量的數據時,通常會采用抽樣的方式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工作。大數據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突破了數據來源的局限,我們可以獲得更多乃至所有的相關數據。與抽樣分析相比,大數據技術下的信息解讀與分析揭示出了樣本數據無法提供的更多細節信息。 “在小數據時代,很難證明由直覺而來的因果聯系是錯誤的。將來,大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將經常會用來證明直覺的因果聯系是錯誤的。”[1]探索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人類社會一直以來的習慣和信仰,大數據時代引入“相關性”視角,以一種更開放的思維和更嶄新的方式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以更全面、更高效、更混雜的方式揭示社會現象中的復雜關系,通過分析事物之間的相關性預測事物的趨勢性,輔助社會決策。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善于告知公眾“發生什么”和“為什么發生”,除了社會新聞以外,很難將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比較宏觀的概念與公眾的當下生活聯系起來。數據新聞則不同,“相關性”分析理念的引入,不僅能夠更高效地履行傳統媒體的“告知”功能,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進一步告知公眾“這些與日常生活有什么關系”以及“長此以往,會導致何種問題的產生”等衍生議題。數據新聞生產過程始終將公眾意志納入到算法規則之中,強調新聞本身所揭示的實際意義,強調宏觀新聞事件與微觀個體間的“相關性”。
更人性。傳統媒體時代,新聞話語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意識形態的輸送、公序良俗的維護、輿論氛圍的塑造都是建立在權力等級制度基礎之上。在從上一級到下一級的單向度權力傳播過程中,權力本身處于不流動的封閉狀態,權力雙方也存在明顯的不對等性。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普及,傳播渠道的壟斷被打破,權力的封閉性和不對等性也受到了沖擊,社會化媒體作為新生力量參與到新聞的生產與傳播過程之中。與此同時,對新聞價值的判斷也開始由傳統媒體的“把關人”制度逐漸讓渡于傳播終端的社會公眾。在數據開放的環境下,讀者的點擊、反饋、互動、參與都深刻地影響到數據新聞的生產,傳播的過程是雙向的。[2]在舊有的新聞生產模式下,傳統媒體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新聞生產效率,盡可能大而全的告知讀者周遭世界發生了什么,每個公眾腦海中都有一張由新聞媒體為他們所構建出的有關外部世界的虛擬圖景。而在數據新聞日趨繁盛的當下,公眾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喜歡的新聞信息進行閱讀和欣賞,可以憑借現有認知獨立自主地設置腦海中所需要復現的外部世界景象。大數據時代,人性化元素在新聞生產環節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公眾對文本內容的喜好程度開始反作用于新聞生產環節,基于大數據算法規則下的個性化推送應運而生。為了滿足公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需求,算法以互聯網上用戶個人信息和使用“痕跡”為數據采集基礎,以公眾的個性化需求為數據分析目標,繪制出因人而異的公眾日常生活圖譜和社交網絡圖譜,機器在圖譜的“指導”下,自動在數據庫中進行信息檢索匹配后完成推送工作。數據新聞的個性化推送能夠幫助公眾從龐大數據流中精準對接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內容,既有利于信息的高效分發,也有利于用戶對優質內容的閱讀。個性化信息推送成為新聞生產端的內容供給與新聞接收端的閱讀期待之間互聯互通的“橋梁”,真正將人的元素帶入到信息傳播過程之中。
2.數據新聞生產所面臨的問題
2.1客觀中立視域下的數據瑕疵
基于大數據技術誕生的數據新聞,數據就是一切, 數據來源是新聞生產活動的起始環節,意義重大。相比于傳統媒體時代的信息流通閉塞和信息生產限制,社會化媒體真正實現了對社會信息的“全景化”呈現,讓所有的觀點都平等、客觀地展示在網絡平臺之上。但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大數據時代下的“平等、客觀”只是在數據上傳到網絡平臺的過程中,技術能夠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即信息傳輸過程中不會對數據內容進行阻截和篡改,但這并不代表數據本身沒有問題。當信息資源過多,注意力停留時間過少,信息獲取成本基本為零的時候,信息的傳播速率就顯得異常重要,但是,在新聞報道中,新聞信息的準確性是核心要義,傳統媒體把關人制度和校對流程都是在保障新聞報道的準確無誤。大數據時代,當即時性“遇到”準確性的時候,數據新聞選擇了前者,放棄了后者,主要原因在于網絡數據信息體量龐大,渠道繁多,沒有辦法去一一核實信息傳播者的身份,也不可能對數據的真偽進行逐一排查,信息準入門檻的降低必然導致數據混雜性高,準確性低,風險性高,安全性低,在使用數據新聞形式進行新聞報道時,新聞信度面臨一定風險。
2.2“因果關系”缺失后的“新聞反轉”
數據新聞作為大數據技術在新聞領域的主打產品,大數據思維根深蒂固,追求相關關系的建立,摒棄因果關系的深挖使得大數據在進行新聞生產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雖然大數據通過豐富的表現形式將新聞事件的認知過程做到“極簡”,但是“相關性”的梳理無法回答“因果邏輯”問題,而因果關系的闡述在新聞報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忽略了這個環節,不僅無法揭露案件背后的真相,甚至可能導致嚴重的新聞失實乃至新聞反轉現象的發生。新聞反轉,是指在互聯網傳播場域中對同一時間的報道出現一次或多次顯著變化甚至出現反向變化的現象。[3]隨著新聞生產大眾化趨勢的不斷增強,網絡虛擬空間中的信息往往呈現“隨意性、情緒性、碎片化”的特點,某些重要信息的缺失導致社會輿論在諸多非理性因素的主導下共同指向某一個“錯誤”的方向。隨著相關信息的不斷披露,當事人和涉事機構的澄清,事實真相得到呈現,社會議題發生轉變,負面輿情得以消散。缺乏因果關系的數據新聞在大數據時代頻頻“鬧笑話、闖大禍”,說明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數據“相關性”分析理論上來說能夠保證客觀中立,但卻未必經得住實踐的磨礪和考驗。
2.3“自由”背后的“代價”
被侵犯的個人隱私。個性化推送需要根據公眾個人愛好和需求進行新聞推送,這意味著平臺上存儲著大量的用戶個人信息。在大數據和算法面前,個體成為透明人,公民個人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以及個人基本信息等被分析、整理,并被貼上不同的標簽,且這些都是在公眾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4]大數據公司憑借較高的行業門檻和繁雜的運作程序讓技術的掌控者擁有了一定的技術壟斷權力,不透明的算法運作過程對公眾而言就像是一個技術黑箱,外部人員根本無從得知黑箱會如何處置封存于其中的個人信息,這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對稱性。大數據通過對個人隱私數據的分析,在未經用戶本人知曉和同意的前提下,利用算法挖掘用戶的閱讀需求并私自決定推送內容,這個過程公眾群體渾然不知,個人隱私在無形間遭到了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