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防疫抗疫相關的電視節目收視持續上漲,大年初十至十六的日均收視總時長較大年三十至初七上漲3.2%,到2月1日,每日播出時長是1月25日的14.6倍,戶均觀看疫情防控相關節目的次數為1月25日的22.1倍,此后節目供給和收視一直保持高位。電視收視小陽春的出現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危機與轉機。
關鍵詞:互聯網;電視媒體;媒體融合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圖分類號:G229.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0)03-080-03 ? ? ? ? ? ? ? ? ? ? ? ? ? ?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3.020
本文著錄格式:徐丹.疫情之下電視媒體收視波峰背后的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20,03(03):80-82.
導語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是近年來電視大屏收視時間減少的主要原因,觀眾從電視大屏轉向電腦屏和移動屏,尤其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屏的遷移,使得電視大屏消費時間被明顯分流。傳統媒體行業“消亡論”也不斷被提起,再加上5G推廣與運用、短視頻遍地開花,VR產業不斷優化升級,這些都使傳統媒體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挑戰與機遇并存,2020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疫情是一面鏡子,“2月16日,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每日戶均觀看電視機時長近7小時,創下了近幾年的新高。”[1]“對比去年春節,累積開機超過五天以上的占比超7成,累計開機10天比例的達43%。”[2]如此高的反彈是否預示著電視行業迎來了春天呢?
1.數字背后的危機
1.1收視時長≠有效收視率
“據廣電總局節目收視大數據系統統計,1月25日至2月9日,全國有線電視和IPTV較去年12月日均收看用戶數上漲23.5%,收視總時長上漲41.7%,電視機前每日戶均觀看時長近7小時。往年一般是除夕至初七為收視高峰,而今年的收視一路高漲,初十至十六的日均收視總時長較除夕至初七上漲了3.2%?!盵1]漂亮的數據仿佛給低迷的電視行業注入了興奮劑,大家在歡呼雀躍的同時,可否考慮疫情背景下的現實對數據分析的影響呢。
1.1.1烘托家庭氣氛
“所謂有效收視率是指收看電視節目的受眾占目標受眾的比例中,收視群體的實質性收視行為(包括關注程度和滿意程度)以及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盵3]由于疫情影響人們需長時間居家,并且大家喜歡過年熱熱鬧鬧的氛圍,所以紛紛選擇打開電視機烘托家庭氣氛,營造聲音背景,但對電視內容沒有過多關注,即使全家人圍坐在客廳,也不能保證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電視上,所以收視時間的長短不能代表有效收視率。
1.1.2電視機成為播放載體之一
由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有線電視、IPTV這些傳統播放形式能夠提供的視頻資源有限,人們紛紛選擇OTT TV——互聯網電視。OTT TV是通過公共互聯網開展的一項視頻業務,它的顯示終端可以是電視機、機頂盒、個人電腦或是智能手機等設備。它的服務供應商可以是電信運營商,也可以是各種各樣的視頻網站和電視節目制作機構。人們可以根據所處環境選擇觀看設備,對于老年人,可能手機看會比較吃力,手機投屏就成為了首選。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手機投屏觀看也是首選,原因是手機視頻相對其他設備,資源較多、更新較快、使用較便利,但無論人們選擇何種設備,電視機成為了播放設備載體而非主體。所以,即使電視全天打開也無法計入有效收視率范疇。
1.2小屏使用率遠高于大屏
“人類清醒時間的三分之一都在玩手機。全球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手機5.1小時?!盵4]“《國民手機用眼行為大數據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數萬名網友,平均每天看電子屏時長近6個小時,占全天時間的24%;每天使用手機的次數達108次,即一天24小時中,每13分鐘就會使用一次手機?!盵5]除了上文提到的手機投屏的使用方式之外,還有社交聊天、手機辦公、觀看視頻等。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在流量成本不斷下降的推動下,人們“看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手機慢慢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數據顯示:2018年較前兩年人們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漲幅達 66.7%,其中大部分時間被移動社交、短視頻、拍照、游戲占據。手機辦公也大大增加了手機的使用頻率,從而降低了其他電子設備的使用。比如一些資訊類消息的獲取渠道,就從電視或廣播這種傳統媒體的單一媒介轉向全媒體傳播,小屏的使用率遠遠大于大屏。
2.利用互聯網靈活創作由“危機”變“轉機”
2.1制作新形態——“云錄制”
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線上技術多元應用,小屏與大屏的融合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要。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電視節目制作遇到了棘手的錄制挑戰,人員、空間、內容、互聯網思維等元素羅列在一起,“云錄制”應運而生,這是一種錄制方式的新嘗試,也是電視錄制形態的新探索?!霸其浿啤本褪菂⑴c錄制節目的嘉賓不在演播廳,大家通過視頻設備實現相互交流的錄制方式,使大屏小屏有機結合。同時,節目錄制播出的相關工作,如報選題、推送宣傳、剪輯合成等都在云端完成,制作效率迅速、高效?!皳覐V電總局監管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15日,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機構共制作播出26檔‘云綜藝?!盵6]
采用“云錄制”的“云綜藝”呈現豐富多彩的態勢,既真實又有親和力。以湖南廣電為例,其是最先進行嘗試的省級媒體,相繼推出了《天天云時間》《嘿!你在干嘛呢?》等,節目呈現不同于以往綜藝設置,小屏上大屏的表現形式讓庫存告急的綜藝市場豐富起來,也讓觀眾眼前一亮,使屏幕上的公眾人物更加生活化、更加有人氣兒。在合理利用小屏的同時也回歸到了大屏,嘗試全媒體融合制作節目新樣態。大屏通過內容創新和科技手段,通過利用小屏使其回歸,使用熱度的轉機已出現。
2.2體育賽事直播
為了更好地開展全民健身,建設健康中國,體育賽事轉播成為電視媒體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創新直播形式是全媒體時代電視媒體提高收視率的突破口。
以2019重慶國際馬拉松賽事為例,以5G技術支撐重慶衛視全程直播。他們利用5G+VR直播的創造性結合,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融合?,F場記者拍攝的高清視頻畫面將通過5G網絡實時傳輸回電視臺,實現現場記者與直播間主持人無延時對話連線,為媒體提供更高質量的視頻回傳和直播報道服務。在VR全景視頻中開窗加入平面直播信號,同時增加了解說和實時播報賽事信息等,充分呈現賽事節目效果。并且VR直播與電視直播同步,這種形式也是5G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創新和有益補充,在全國尚屬首次。此次5G+VR廣電級大型賽事直播的嘗試,使媒體融合找到了新的切入點。
2.3傳統媒體的網絡化傳播發展
根據中國廣視索福睿媒介研究(CSM)近期發布的《疫情期間用戶媒介消費及使用預期調查報告》顯示,有近8成用戶關注傳統媒體在網絡端的信息,因為在信息真實可信度上,人們首選傳統媒體網站或者客戶端上的疫情信息。疫情信息強化了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網站和其客戶端的公信力。
作為現代信息社會中最有影響力的電視媒體,把傳達公共政策、引導社會輿論、影響消費者決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優勢凸顯出來,使其重新回到觀眾視野,成為用戶第一時間快速獲取疫情信息的媒體渠道。線上做權威客觀事實報道,保證內容的深度與高度,又可以截取分段視頻用于短視頻網絡傳播,達到信息傳播的廣度。
3.轉機后的啟示
3.1“云端制作”的不足
藝恩數據顯示,2020年2月,播映指數前十的綜藝節目中,沒有一檔“云端制作”上榜。截止3月10日,制作團隊操作相對成熟,主持人也相較專業的“云端制作”綜藝節目《嘿,你在干嘛呢?》是唯一在豆瓣開分的,但是評分僅為6.5分。這些“云端制作”的節目吸睛但不吸粉的原因主要是差強人意的嘉賓表現。沒有了臺本、主持人、彩排環節等,嘉賓會變得不知所措,無法帶節奏和接拋梗,從而很難產生喜劇效果和亮點,成為過流程的機器人;其次是服化道的品質不到位,觀眾初次見面的獵奇感會慢慢消失,被視覺呈現的邋遢感和粗糙感取而代之;再就是網絡技術支持方面還有待完善。
3.2擴大涉獵范圍
隨著5G技術的廣泛應用,電視媒體可聯合VR直播引入演唱會付費觀看項目。2016年底,王菲在上海舉行了“幻樂一場”演唱會,除場內售票以外,該演唱會還采用了VR 360°視頻進行直播,用戶需要付費30元購買兌換碼才能觀看VR直播。根據后臺統計顯示,近9萬名觀眾使用VR直播方式進行在線觀看本次演唱會。如此一來,采用VR直播的方式為此次演唱會額外創收了264萬。電視媒體可利用IPTV點播功能聯合發布。
艾瑞咨詢2019年發布的《中國游戲直播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游戲直播市場規模增長超過60%,達131.9億元,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接近350億元。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電子競技正成為一種全新的體育運動。在這樣極具誘惑前景的市場份額下,電視媒體如可承擔起國際電子競技賽事直播,將會把觀看人群重新拉回電視機前。
結語
在這次疫情大考面前,電視媒體應抓住機會,利用自身的權威、導向、平臺、品質優勢,以及制作和合作模式的創新嘗試,積極推動媒體融合戰略,并借助高收視率將用戶從廣電媒體向自身新媒體導流,將傳統媒體的網絡化傳播與應用在線消費服務結合,更加深入人們生活,增加用戶黏性。同時,加強歷練制作團隊的機動性、協調性和創作性,使傳統媒體在市場上仍保有立足之地,獲得高效持續發展。
[1]百修網.疫情期間,電視機開機率暴漲,電視行業是否會迎來春天[EB/OL].http://www.baixiu.org/News/News-29643.html.
[2]新浪科技.疫情之下,大屏設備開機率大幅提升[EB/OL].https://tech.sina.com.cn/e/r/2020-02-07/doc-iimxyqvz1024514.shtml.
[3]柯宜坤.電視節目有效收視率的思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3):181-182.
[4]美通社.調查顯示,全球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手機5.1小時,周一上網人數最多[EB/OL].https://blog.csdn.net/qadnmcrfxcn6c6h6661/article/details/86581641.
[5]中國新聞網.中國網民每天看電子屏近6小時 平均每13分鐘用一次手機[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2716013060693953&wfr=spider&for=pc.
[6]廣電時評.“云綜藝”:助力抗疫新招式,安全復產好方法[EB/OL].https://weibo.com/u/5794984371.
作者簡介:徐丹(1982-),女,黑龍江人,研究生,編輯,研究方向: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