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斌
(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體育高職院校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新成員,目前全國共有18所。如何借助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體育產業和健康服務業的東風,促進全國體育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已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高技能人才不僅需要具備較為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更要有熟練的職業技能、適應崗位群需要的實際工作經驗以及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等綜合素質[1]。經歷20多年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日益呈現出國際化、信息化、多樣化和市場化趨勢,但相較于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仍是我國高職教育的薄弱環節。因此,建設符合現代職業教育規律的實訓基地是培養高技能體育人才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本文通過對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的建設進行探討,并依據“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提出新的思路,以期為全國同類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起到示范及帶動作用。
針對體育產業及健康服務業的發展,堅持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建設與專業發展相適應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培養系統掌握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熟練運用體育專業知識、應用技能,符合現代體育理念與創新創業精神,適應體育俱樂部、中小學教學、健身機構、社區體育、行業協會等社會市場需求,服務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產業與健康服務業發展領域的高水平技術技能體育人才。爭取到2020年,將運動訓練、體育保健等學院龍頭專業建設成為在全國體育高職院校同類專業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重點專業、特色專業,把學院辦成在全省體育院校中最具專業特色、在全國同類院校中爭創一流的示范性現代體育高職院校。
(1)積極推進現代學徒制,大力開設“訂單班”,重點采取“校企雙主體、工學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努力打造“二元制”職業教育品牌。“訂單班”模式不同于傳統模式的關鍵是轉變校企雙方角色定位,由學校擇優選取企業為其“量身定做”人才,而企業則以委托培養的形式向學校支付人才培養成本及學生學習補助,并派員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新型訂單班不僅有利于搭建學生就業直通車,也有利于企業擇優培養人才,更有利于學校以市場為主體地位培養人才。[2]
(2)發揮產學研合作指導委員會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作用,完善校企合作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共同研發課程、共同編寫教材、共同實施教學、共同搭建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的人才培養機制,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能力為主線,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人才目標定位在基層體校、初級學校、社區體育、體育俱樂部、休閑中心、企事業單位及相關行業協會,為它們提供能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從事體育教學、指導、訓練、競賽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3]。
(3)大力建設與各專業相配套的校內實訓基地,為各專業學生技能實訓和社會服務實踐創造有利條件。積極與健身機構、體育場館、體育俱樂部、體育相關企業、商店和中小學校、幼兒園、衛生站、社區、社團等實體合作創建院系兩級校外實訓基地,依托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實訓的企業,為學生的專業綜合實訓和畢業實習提供穩定的頂崗實習條件,并逐步建立學生定點實習實訓、教師定點實踐鍛煉制度。
2.1.1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二元制”特色品牌
學院通過重點推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實行“雙證融通”制度,積極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并不斷加強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等措施,為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對產業辦學奠定基礎[4]。2015年,學院根據福建省試點“二元制”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精神,重點采取“校企雙主體、工學一體化”教學方式,努力打造“二元制”職業教育品牌。學校相繼與英劍跆拳道俱樂部、誠忠跆拳道俱樂部、捷仕健身俱樂部、深圳好家庭實業有限公司等體育企業開展了具有“二元制”性質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學院的不懈努力下,運動訓練專業于2017年成功入選福建“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訂單班模式的實施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就業層次和就業成長空間,打造了學院健身及跆拳道專項兩大極具影響力的品牌。目前福建省50 %以上的健身俱樂部、70 %以上的跆拳道俱樂部教練均由學院培養,全省游泳館100%的游泳救生員也由我校的體育職業技能鑒定站通過鑒定持證上崗。
2.1.2 推動專業與職業標準相銜接,形成“二維”課程體系
按照“企業與學生需求并重”的原則,初步形成了由“內容”和“形式”兩個維度構成的課程體系“二維”模型(圖1)。這兩個維度包括四個教育教學活動模塊,不同的模塊發揮不同的作用,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形成教育的合力。[5]

圖1 課程體系“二維”模型圖
內容維度包括“基礎素質教育體系”和“專業能力培養體系”兩方面,教學目標源于企業對學生的需求,兩者的融合與滲透,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1)基本素質教育制度是人才培養的前提和基礎,學生主要學習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品質、專業素質、身心健康、應用基礎等方面,滲透職業特點和企業需求,關注學生“如何成為一個社會人”。(2)“職業能力培訓體系”的進一步深化和專業化人才培養,主要關注系統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滲透職業素養的培養和核心專業能力基本素質教育體系,解決“如何成為一名專業人”的問題。
形式維度包括第一類和第二類。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是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中,第一課堂側重于系統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這是教育教學的主要渠道;而第二課堂側重于實際鍛煉和發展學生的個性,以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為主。
學院大力推進對接職業崗位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現有32個校內實訓基地、1 116個實訓工位,建筑面積達 34 756.38平方米,實訓設備總值達 1 893.11萬元。截至2017年9月,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已由2013年合作松散的35個增加至緊密聯系的59個,產學合作企業總數由30個增加至95個。學院與企業有合作的專業數占專業設置比例的100 %,企業錄用頂崗實習畢業生比例達到89.07 %。近年來,學院聯合全國同類院校,深入研究體育職業院校如何在實習實訓、產教融合與服務社會等方面形成獨有特色,迎頭趕上全國其他類型先進高職院校,以先行先試的精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進行艱辛的探索。因在體育高職特色辦學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2015年學院被國家體育總局推選擔任教育部“全國體育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理論專業委員會”主持單位,全國體育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處的日常工作也由學院承擔。
為適應體育職業教育專業建設需要,學院通過積極招聘和培養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師資,以及調入高水平專業教練員和引進符合條件的優秀退役運動員等途徑,逐步形成了師資建設長效機制[2]。學院還制定了《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建設規劃》及《雙師素質教師資格認定管理辦法》等文件,并通過選派專任教師研修學習、企業實踐、訪學掛職,以及吸引行業企業技術專家擔任兼職教師等方式,不斷加大專業領軍人才和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力度。學院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以上比例達到36.62 %,研究生學位以上比例達到47.89 %。學校還培養了近十名省級以上教學名師、省級專業帶頭人、省級優秀教師,另有教師入選國家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百人計劃”,初步形成了名師引領、結構優化、專兼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
學院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通過大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學風建設系列活動等舉措,實現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來,學院辦學規模屢創歷史新高,學院畢業生就業率也連續6年遞增,用人單位滿意度始終位居全國同類高職院校前列。學生集體及個人共榮獲地市級以上獎勵85次,其中在省級以上體育技能大賽中獲獎56次。此外,學院通過支持大學生成立各類創新創業團隊、舉辦各類創新創業賽事和講座等舉措,形成了學生創新創業的濃郁氛圍,涌現了黃聰、吳書晗、李婧、林劍東、胡燕青等一批投身體育服務業的畢業生自主創業模范。雷光鵬創辦的網絡平臺公司還作為優秀創業事跡在福建日報得到了重點報道。
學院依托體育行業資源優勢,近年來相繼承辦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體育學術論壇、中國科協年會·追求運動與卓越國際研討會、全國體育職業學院書記院長會議、全國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福建省大學生運動會等50余場大型高級別賽事和活動,參加人數累計數萬人之多。自2014年學校承辦全國首屆體育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以來,我校師生在歷屆大賽上共獲得團體項目5個一等獎、11個二等獎和個人項目8個一等獎,綜合成績始終位居全國一流水平。學校努力打造以“服務社會、貢獻社會”為主題的體育志愿者服務品牌,組建專業團隊相繼參加了中國國際體育博覽會、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等數百場、數萬人次的大型體育賽事活動的特色志愿服務工作,贏得了賽事主辦方的高度評價和諸多殊榮。學院積極發揮閩臺“五緣”優勢,相繼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簽訂了校際合作協議,承接了臺北市立體育學院來閩訓練任務,選派了數名教師前往臺灣地區有關高校進行訪問學習,并通過組織師生參與海峽兩岸大學生電子競技賽等全民健身活動,以體育賽事交流為平臺促進了兩岸同胞情感的深度融合。
一是探索實施“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強化職業能力培養。先后與舒華、特步、安踏、美津濃、浩沙、寶利豪、名樂等數十家體育行業知名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校企共同探討專業崗位能力素質要求,確定以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理念。使學生參與健身指導、體育指導、體育營銷、賽事策劃等各類體育企業工作全過程,強化對學生職業行動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二是完善校內實踐基地。對原有教學實訓場所進行改造提升,提高實訓設備的利用率。投入專項經費建設了健身健美操、保健康復技能、蹦床運動技術、擊劍運動技術、籃球運動技術等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形成了集教學活動、實訓實習、技能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校內實訓基地。三是不斷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規范化管理,相繼制定完善學校《學生畢業實習管理辦法》《校內實訓基地管理辦法》《實訓管理辦法》等實踐教學管理文件,校內實訓設有指導教師管理,校外實習設有專職教師、輔導員及企業人員協同管理,學校及系部督導組同時發揮作用,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與監督機制[6]。
(1)體育職業院校應大力建設與各專業相配套的校內實訓基地,為各專業學生技能實訓和社會服務實踐創造有利條件。應積極與校外相關單位合作創建院系兩級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的專業綜合實訓和畢業實習提供穩定的頂崗實習條件,并逐步建立定點實習和定點實踐制度[7]。
(2)體育職業院校應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一站式”實習實訓模式。即“校內實訓(技能鑒定和資格證考試)——校外實訓(崗位實戰練兵)——頂崗實習”的實習實訓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一站式”實習實訓模式圖
(3)體育職業院校應建立高效的“開放式”實習基地運作和管理模式(圖3)。建立健全與用人單位對接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制度[8],確保技能教學、產教融合、技能大賽,以及“雙師型”隊伍建設培養等方面健康穩定發展,逐步建立高等學校、體育行業、科研院所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實行高職院校職業教育年度質量報告和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制度,健全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情況與招生計劃、專業調整的聯動機制。

圖3 “開放式”實習基地運作和管理模式圖
體育高職院校要培養實用型、操作型、技能型體育專業人才,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是基本保障。在國家實施體育強國戰略和大力發展職業院校的形勢下,我國近20所體育高職院校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人體科學實驗室建設特色不夠顯著,與醫科類本科院校趨同,現代體育運動場館綜合利用率較低,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情況尚能滿足職業教育需要,但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與體育服務業需求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性不足,實訓基地條件有待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在深化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以及經費籌措、兼職教師聘任(聘用)、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三是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力度仍需進一步深化。在深化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等方面仍需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面向新時代,我國體育高職院校必須“以就業為導向”,進一步優化實訓基地建設。一是順應大健康服務業需求大力建設體育康復、運動理療、體質測試等實用性綜合服務型實驗室,并借助體育場館優勢發揮多重服務功能,更好地培育學生多種能力,滿足運動訓練、體育康復、社會體育等多專業人才培養發展需求,提升學生場館運營、健身指導、體育培訓等方面的專業技能。二是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以建設“廠中校”“校中廠”等形式實現校企合作共贏。要與行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實現高校與行業企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良性局面。三是新時代體育高職院校還應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優化管理,切實推進實訓基地的信息化、現代化、數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