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遠

當年的李菊
2000年9月22日,悉尼奧運會乒乓球女雙決賽在中國隊員之間展開。王楠,李菊3比0擊敗楊影刷、晉。激動人心的奪金時刻,兩人緊緊相擁。
這場決賽遠沒有半決賽驚心動魄。王楠,李菊出發前就下定決心要奪冠,但差點連決賽也進不了。半決賽,她們對韓國選手柳智惠,金茂校。這對韓國選手在奧運會前的一場公開賽上戰勝過王楠,李菊,信心滿滿。半決賽中,三局過后,柳智惠,金茂校以2比1領先。王楠,李菊打得較為保守,比分一直落后,但她們還是穩住陣腳。第5局對手以15比8領先,那一刻李菊和王楠已經沒有語言交流,似乎有點沒招了,但又從對方的眼神里讀懂了不言放棄的信心。最后她們以27比25驚險扳回,反敗為勝。
李菊是第45屆、第46屆世乒賽女團冠軍成員,但這枚奧運女雙金牌對她來說更顯珍貴,也成為她征戰那屆奧運會女單決賽的動力。
女單決賽,李菊又向冠軍發起沖擊,但在大比分2比1領先的良好局面下,心理產生波動,未能實現奪冠。不過,她獲得一金一銀,這樣的結果也算得上輝煌。
2001年的一天,李菊上午還在訓練,下午卻提交了退役申請,教練覺得很突然。那陣子,她免疫力下降,訓練一累就發燒,持續10多天不退,不得不退役。
2002年中國隊在釜山亞運會上女團失利后,又召回李菊。復出后,李菊的壓力很大,她與自己的體能、心理、傷病不斷抗爭,同時,郭躍、張怡寧等后起之秀實力強勁,對她沖擊也較大。調整好心態,頂住各方壓力,李菊很快恢復了狀態,在2003年巴黎世乒賽上,獲得女單和女雙兩枚銅牌。
2004年,李菊遺憾地未能入選雅典奧運會。2005年全運會,李菊幫助江蘇隊獲得女團冠軍后,再次宣布退役。
退役后,李菊打算進入高校深造,但在選擇學校和專業上很迷茫,于是決定先進入社會工作。剛好,有朋友邀請她進入深圳一家證券公司。從體育到金融,跨度很大。面對完全陌生的領域,她努力學習金融知識,適應環境。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城市,在這里,李菊體會到生活節奏之快,每個人都在努力向前,就像她當年打球一樣。她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乒乓球不再是她的唯一。
那段日子,她還和朋友一起在杭州市余杭區與當地政府合作創辦了李菊體育中心,占地面積100多畝,除了乒乓球,還有游泳、羽毛球等項目,吸引了不少體育愛好者。李菊坦言:“創業時有懂專業的朋友帶路,少走了不少彎路,還能實現資源共享。”現在,這個中心雖然不再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仍吸引著不少市民參與全民健身。

與體科院的同事參加公益活動,前排穿紅衣者為副院長李菊。

為南通大學學生上乒乓球課

與隊友孫晉合影

作為愛德基金形象大使,教小朋友打乒乓球。
投身金融,又在創業,李菊過得很充實。不過,她初中畢業后就做了專業運動員,文化學習不多,心中始終還有個未了的大學夢。后來,她選擇到上海交通大學人力資源專業學習,這和在深圳的經歷無不關聯,選擇就讀上海交大的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又和她后來計劃在高校就業有著緊密聯系。
在交大,李菊在冠軍班,老師對他們的要求與普通學生一樣,幾乎沒有放松。兩個專業她都較為熟悉,但文化底子薄弱。在校期間,李菊經常加班加點,請教老師和同學。靠著一股韌性,她順利畢業。
“我將盡己之能,與學院同仁一起,將體育科學學院打造成全國一流專業學院,進一步擴大南通大學在全國的影響。”這是2017年李菊走馬上任江蘇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時的發言。
選擇到南通大學工作,李菊說:“我是南通人,從小遠離家鄉參加乒乓球訓練,回來報答家鄉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目前,她主要負責體育學院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和國際交流。
南通大學原有擊劍、田徑兩支高水平運動隊,李菊到來后,增加了乒乓球隊。從競技體育轉向校園體育,她采取了許多不同的執教方式。指導專業運動員訓練時,教練說話嚴厲,面對大學生,李菊很柔和,為他們講道理。
剛進校時,李菊為選修課的學生授課,嚴肅又不失活潑,學生聽得專注。后來,行政事務日漸增多,她減少了課時,但只要有空,她就走進乒乓球館,看學生訓練,不時給他們指導。學校乒乓球隊隊長張天旭是國家一級運動員,一直以李菊為偶像。她說:“我很幸運,能跟著李老師學打球,我會珍惜這難得的機會。”今年,受疫情影響,李菊組織學校教練上網課,叮囑學生研究比賽錄像,多練基本功。
學校乒乓球隊里都是國家一級、二級運動員,如何提升學生乒乓球水平,是擺在李菊前面的難題。學校的乒乓球隊還處于起步階段,去年在李菊指導下,獲得了第十九屆省運會高校部乒乓球混雙第3名,這已是不錯的成績了。李菊不滿足于此,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今年又招收了4名高水平隊員。學校現有體育學一級學科的碩士點,還是江蘇省師資培訓主要基地之一。她計劃利用這些良好資源吸引更多優秀學生,明年和江蘇乒乓球隊合作,吸引省隊或國家隊的青少年來校充實力量。今年高考前夕,她還親自出鏡錄制視頻為學校做宣傳,鼓勵更多考生報考。
為了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李菊帶領學生去匈牙利一所高校俱樂部交流訪問。去年暑假,她還在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江蘇夏令營南通營活動中,和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60余名海外華裔青少年面對面,為他們講述乒乓球的歷史,傳授球技。
在學校,李菊很受學生歡迎。現已畢業的研究生朱丁曦在校期間聽說李菊來校了,拿著早年與李菊的合影跑到辦公室和她聊天,覺得李菊像鄰家阿姨一樣親切。
打球的時光是短暫的,做人卻是一輩子,這是李菊經常對學生說的話。她以親身經歷告訴學生們遇到困難要勇于面對,不言放棄。無論走到哪里都要好好做人,學會換位思考。課堂上,她要求學生講述學習生活經歷,釋放壓抑情緒,使自己快樂起來。
工作之外,李菊熱衷公益活動,是愛德基金的形象大使。她把公益比賽獲得的資金捐給自閉癥兒童和革命老兵。去年,她走進南通對口援助城市新疆伊寧縣,為當地多所學校捐獻了15萬元和10多張球臺。這些學校的學生有些是孤兒,生活艱苦,連乒乓球都沒接觸過。李菊讓這些孩子切實體會到乒乓的樂趣。
李菊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她喜歡滑雪、看電影、旅游。當運動員時,她經常出國比賽,但很少游玩。退役后一有空,她就背上行囊,約上好朋友一起暢游世界各地。她自小喜歡國畫,退役后的一段日子,她重新拿起畫筆,可惜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堅持。
李菊退役時,球迷在家鄉為她舉辦了退役會。20多年過去了,至今他們仍保持聯系,還建立了微信群互動。每當過生日,球迷都為她送上祝福。
“人淡如菊”是李菊的個性簽名。如今,她坦然淡定地面對工作和生活。對運動員轉型,她建議,不能一直沉浸在鮮花和掌聲中,要盡可能學習更多知識。
責編 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