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
摘要:江蘇制造業已經頗具規模,但技術水平仍有待提高。在國際經貿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江蘇必須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實現制造業的轉型與升級。本文對這個課題進行了初步的回顧與研究,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江蘇制造業;轉型;升級
江蘇是中國經濟大省,也是制造業強省,改革開放以來,江蘇一直以制造業為主要發展動力。制造業基礎是否穩固,對于江蘇發展的關系甚大。可以預料,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制造業仍然是江蘇經濟的主干性力量,并對江蘇未來經濟發展發揮基礎性的作用。江蘇要想順利成為高收入經濟體,就必須充分發掘自身優勢,進一步發掘制造業潛力,將制造業做大做強。
一、江蘇制造業發展問題淺析
盡管江蘇制造業取得較大的發展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對江蘇制造業的壯大構成深層次制約。江蘇制造業要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一)制造業發展技術含量有待提高,技術自主性不足
構成江蘇制造業發展主體的民營企業大多從小工廠起家,技術底蘊較為薄弱。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江蘇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得到很大發展,但技術含量不高一直是制約江蘇省制造業發展的瓶頸,能掌握核心技術,能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制造業企業始終不多。與此相對應的就是江蘇制造業企業對國外先進技術比較依賴,一些外商通過直接投資等形式,牢牢地控制技術的主動權,防止中方學習技術。因此,技術含量與自主性成了江蘇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有待提高
江蘇傳統上是輕工業基地,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后來江蘇制造業的發展路徑。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在江蘇制造業的發展上起了較大作用,但外資僅僅是將江蘇定位于加工基地,較少將上游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到江蘇,從而導致江蘇制造業進一步向加工裝配方向發展。同時,改革開放初期崛起的江蘇民營工業,也主要集中在輕加工領域。長期的路徑依賴,使江蘇制造業在上游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上相對滯后,在產業結構合理化方面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產業區域協作不暢,存在經濟產業條塊化現象
江蘇的自發工業化以地級市甚至縣級市為單位展開,各縣市之間缺乏牢固的產業協作關系。現代大工業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體系,整條產業鏈往往在空間上集聚在一起,并且鄰近區域往往會建立有機的協作關系,而非單純搞“大而全,小而全”。江蘇的工業由于受外省力量影響較強,各個地市在發展經濟的時候積極招商,各有渠道,結果就導致了江蘇的工業體系缺乏內部協作,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江蘇工業的內聚力和發展前景,亟需重視和解決。
二、江蘇制造業發展所面臨的內外挑戰
全球化進程給江蘇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也給江蘇帶來新的挑戰。同時,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也給江蘇制造業和經濟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生產要素價格上漲,開始出現產業轉移勢頭
江蘇經濟與工業化的發展,無疑得益于價格低廉、供應充裕的生產要素,如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工業化的深入推進,江蘇各項生產要素的價格開始上漲,逐漸侵蝕江蘇既有的比較優勢。由于一些外企對生產成本比較敏感,因此選擇撤出江蘇,向東南亞地區或者其他省份轉移。盡管這種勢頭從目前來看只是初步的,并且江蘇也正在向更高層次的產業邁進,但仍然值得關注。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于解決就業的意義重大,因此江蘇必須保持一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例,方能有助于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產業發展進入深水區,隱形壁壘增多
江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空間已比較有限,要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必須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上取得進展。值得指出的是,盡管發達國家在中低端產業上已經逐步失去比較優勢,但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卻有較大的優勢。為了捍衛這種優勢,發達國家不僅每年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還設置了許多隱形障礙,比如嚴密的專利壁壘等,以防止競爭對手輕易進入這些領域。江蘇制造業已具有相當的基礎,要想取得產業的升級與進步,就不得不面臨這些障礙,技術引進與突破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能否從這種嚴密的技術保護壁壘中找到破解方案,將成為江蘇制造業發展的嚴峻考驗。
(三)全球化潮流有所退步,發展環境有退化
如前所述,江蘇制造業的發展,得益于全球化所帶來的分工熱潮。然而,隨著近年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某些發達國家企圖用關稅等手段遏制中國制造業,并且在高新技術領域采取了更加嚴厲的封鎖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江蘇制造業發展的國際環境確實較以往更為艱難。與此同時,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也試圖采用中國的發展路徑,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江蘇的制造業也產生了一定的壓力。全球化潮流的后退,意味著江蘇從國際范圍內整合優化資源配置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為此不得不付出更大的成本,有的環節甚至不得不滿足于次優解。這就給江蘇制造業的發展與進步制造了不少新的阻礙。
三、新形勢下發展江蘇制造業的對策
江蘇制造業的發展與升級,面臨不少困難,但也面臨難得的機遇。因此,江蘇必須抓住機遇,推出有力舉措,謹慎應對各種可能的困難,才能把江蘇打造成世界級制造業巨人。
(一)鼓勵企業從事技術研發,實現技術研發主體的轉換
由于各種原因,企業并不是中國技術研發的主體,承擔相應任務的是高校與科研院所。作為中國重要省份,江蘇也存在此類現象,企業對勞動力、土地、資本等外延式生產要素比較依賴,技術進步尚未成為推動江蘇制造業發展的主導力量。有關部門應當大力鼓勵企業從事技術研發,鼓勵企業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在徹底掌握已有技術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自主開發所需技術;鼓勵產學研合作,促使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研發合作常態化,支持企業研發人員到高校、科研院所進修和定點合作;打造相應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進行尖端研發人才方面的人事交流,促使企業吸收先進技術,并將技術研發內生化;鼓勵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牽頭,從事省內重大科技項目的研發,增強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研發能力;支持重點企業從事戰略技術的研發,包括一些具有探索意義的基礎性研究課題等。
(二)針對江蘇制造業的不足,開展重大技術攻關
江蘇制造業目前仍存在明顯的技術短板,在底層技術和尖端技術上對發達國家有較大依賴。江蘇制造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在底層技術和尖端技術上取得突破。這就需要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針對江蘇發展所急需、力量又比較薄弱的領域進行攻關。政府應該對江蘇制造業的技術發展現狀進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數,并根據技術約束的輕重緩急程度制定發展規劃;高校應當逐步將技術研發的重心轉移到產業發展所急需的方向上,在一些江蘇制造業所急需的方向進行研發,并適當調整考核辦法,將考核權重更傾向于能解決江蘇制造業“卡脖子”技術的人才;企業也應當逐步改變發展戰略,將發展思路從注重一般性生產資源轉移到技術上;大力鼓勵高新技術尤其是能夠填補江蘇制造業空白的高新技術的發展,鼓勵普通行業的企業通過各種方式投資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生產資源逐漸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建立專門機構,對重大技術展開攻關,并在一定條件下將這些技術轉移給企業;從全球范圍引進技術領軍人才和團隊,為江蘇制造業的長遠發展打下人才基礎。
(三)加快蘇北地區工業化步伐,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江蘇的工業發展并不均衡,蘇南發展水平相對遠高于蘇北,在技術、人才、國際分工度等方面,蘇北與蘇南的差距甚至有擴大的趨勢。從宏觀上看,蘇北工業以重化工業為主,技術水平不高,配套能力不夠強,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也不高。江蘇制造業要想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大力促進蘇北工業的發展,加快蘇北工業化的步伐。蘇北各縣市應該在既有的工業基礎上,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揚長避短發展優勢產業;大力推動蘇北工業集約化發展,鼓勵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做大做強;改變當地社會風氣,提高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蘇北就業;利用地緣優勢,加強與蘇南工業的協作,適當承接蘇南地區的過剩產能,充分發揮正溢出效應;加強與國際的交流與協作,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國際市場實現自身產業的優化發展;與發達地區高校、企業合作,在一些高新技術產業上做戰略性投資,提升自身技術水準,并且派遣本地技術人員參與研發,增強自身發展的人才基礎。
(四)深化參與國際國內分工,推動國內外技術合作
江蘇制造業在參與國際分工方面已經取得輝煌的成績,但這種分工主要局限于生產環節。江蘇具備相當的技術實力,在國內居于較為領先的地位,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當代科技的高度發展,單憑一國的力量,往往很難完成重大技術所需的全部配套,需要借助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技術、裝備和零部件等。比如著名的深紫外(EUV)光刻機,就需要美、德、日等十多個國家提供各種配套和零部件,并且一些零部件為專門的技術合作的產物,而ASML起到的是集成與規劃、領導開發的作用。由此可見,當代制造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已經超越傳統的國內范疇,逐漸在全球領域集聚優質資源。江蘇制造業要想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要緊跟這一潮流,充分利用自身在技術上的優勢,參與國際技術合作與分工,提高自身在國際價值鏈上的地位。江蘇企業也應該大力加強與國外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創新能力較強的中小企業合作,利用自身的優質資源降低其發展成本,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有效增強自身的技術和產業實力,最終為江蘇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冉,盧丹.江蘇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分析[J].時代經貿,2019(8).
[2]許思雨,薛鵬.德國工業4.0對江蘇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中),2019(7).
[3]王曉鳳.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制度性障礙——以江蘇省為例[J].北方經濟,2016(8).
[4]黃群慧.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產業發展與工業化進程[J].中國工業經濟,2018(9).
作者簡介:陳 銳(1977—),男,北京人,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學與應用計量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