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李玉瓊,胡永葵,劉英麗,陸華萍
(桂林市中醫醫院,廣西 桂林 541002)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長期存在高血糖可導致各種組織的慢性損害或功能障礙。據統計,目前我國約有1.48億糖尿病前期患者和9 000萬名糖尿病患者,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1],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尤為重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慢病患者居家健康管理的任務,加入中醫適宜技術治療,可更有效地幫助患者控制血糖、血脂等。本中心應用薄氏腹針配合艾灸儀治療社區糖尿病,取得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社區服務中心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間就診的7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齡48~73 歲,平均(58.85±17.60) 歲;糖尿病的病程6~17年。治療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齡47~73歲,平均(59.17± 18.01) 歲;糖尿病的病程5~16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診斷標準[2]。
排除標準:腦血管意外后遺癥期者;甲狀腺功能異常、貧血、肝腎功能異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腫瘤、酒精濫用史、電解質異常者;骨關節炎或外傷手術史、頸椎病史、腰椎間盤突出病史、外周血管疾病史者;感染性、中毒性、營養性疾病、尿毒癥及系統性紅斑狼瘡者;特殊服藥史者。本研究方案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
對照組:按常規藥物治療配合飲食、運動療法。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薄氏腹針[3]配合艾灸儀治療。治則:平衡陰陽;選穴: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調脾氣(雙側大橫)、腹四關(雙側滑肉門、外陵)。隨癥配穴:如小腿麻木不仁配穴下風濕下點;小便不利配穴水分、氣穴;便秘配穴陰都等。
方法:嚴格按照腹部分寸的標定比例取穴法進行,即:上腹部8寸、下腹部5寸、側腹部6寸;針具選取32號長1.5寸毫針;針刺深淺:引氣歸元深刺,其余穴位中刺,隔日一次,留針30 min,10次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針刺過程中,囑患者閉目休息,并用艾灸儀灸神闕穴。
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OGTT 2 h),血脂(TG、TC、LDL-C)及體質指數(BMI)。參照《中醫防治糖尿病指南》中的標準:有效:各項指標有改善;無效:各項指標無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比較。見表1。
對照組與治療組治療前FPG,2 hPG,TC,TG,LDL-C及BMI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均優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的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

(續表1)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52.0%,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2.0%,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尚無法根治,且醫療資源耗費巨大,并發癥多,致殘、致死率高,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糖尿病患者通常采取常規藥物治療,雖然能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其療效并不十分理想,需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
腹針療法由薄智云先生在傳統針法的基礎上實踐總結歸納出來的,是以神闕調控系統理論為核心,臟腑學說、經絡學說和中醫基礎理論為底蘊,通過針刺腹部穴位,能調整臟腑功能達到穩態,并最終達到治療全身疾病目的一種微針療法[3]。腹針療法適應證以慢性病為多,而慢性病病程較長,易致虛證,故腹針時補多瀉少。
灸法(艾灸)作用于相應穴位,發揮著非藥物與藥物的雙重治療作用,刺激并滲透到表皮、血管和神經組織,進而改善組織營養和血循環[4],起到溫通經絡,補虛培本,預防保健等作用。施補法時除用手法外,運用艾灸儀置于神闕穴,以壯元陽,溫經絡,使腹針的療效提高。
另外,與傳統針刺不同的是,腹針療法具有“處方標準化,操作規范化,辯證條理化”的特點,取穴方式便于理解掌握,病癥針對性較強,操作方便并且規范,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往往沒有痛感,或者僅僅感到輕微疼痛,因此更加易于被患者接受。腹針療法對糖尿病治療可能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5-6]。
綜上所述,腹針配合艾灸儀器治療糖尿病的改良方法安全、簡單、經濟、易行,增加糖尿病中醫適宜技術的應用,體現了中醫特色優勢[7],對糖尿病患者的干預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值得臨床應用。但該療法是否能降低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以及降低的程度尚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