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希
摘 要:隨著信息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自媒體生成,拓寬了科學傳播路徑。自媒體視域下,改變了大眾在科學傳播的被動信息接收角色,實現“傳受一體化”的雙向科學信息傳播模式,推進科學傳播的創新發展。對此,本文深入分析自媒體下科學傳播主體的變化,提出自媒體的科學傳播實現策略,旨在實現科學信息的有效性傳遞。
關鍵詞:科學傳播;自媒體;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0-00-02
自媒體下,微信、微博等軟件的生成,拓寬了科學信息傳遞路徑。自媒體為科學工作者以及科學愛好者提供了嶄新、寬廣的信息交流平臺,實現科學工作者以及科學愛好者科學信息的傳遞、分布、分享、交流等。同時,自媒體平臺中,科學信息謠言也隨之生成,對科學工作者以及科學愛好者科學信息獲取形成一定的危害。新時代背景下,科學傳播應借助自媒體技術,實現科學信息的傳遞,拓展受眾面對科學信息的接收渠道,并且凈化自媒體平臺,防止科學謠言的進一步傳遞。
一、自媒體下科學傳播主體的變化
(一)科學工作者仍然處于重要地位
與傳統媒體傳遞科學信息一樣,在自媒體平臺環境下,科學工作者在科學信息傳播中仍然處于重要的地位。科學工作者遵從科學素養,依托于大眾媒體平臺向受眾面傳遞科學信息內容。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在自媒體平臺傳遞的科學信息模式,屬于雙向交流模式。科學工作者借助自媒體平臺傳遞科學信息,受眾面在接受科學信息中,能夠反饋科學信息,科學工作者根據反饋的信息進行針對性的回應,實現雙向科學信息交流模式,不僅拓寬科學信息傳遞范圍,更提升科學信息傳遞的有效性。
(二)科學愛好者參與主體比重加大
在科學信息傳播領域中,不僅科學工作者參與到其中,許多科學愛好者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并且成為科學信息傳遞的一員。相比較傳統媒體,自媒體平臺加大了科學愛好者科學信息傳遞模式,為科學愛好者獲取科學信息、發布科學信息、傳遞科學信息、分析科學信息提供可能性。在自媒體平臺中,通過科學主題社區、論壇、博客等平臺,借助對話框、朋友圈傳遞科學信息,科學愛好者能夠融入其中,加強線上線下科學信息的傳遞。可以說,自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平民性,為科學愛好者參與到科學信息傳遞中提供可能性。
(三)傳統媒體地位弱化
自媒體視域下,弱化了傳統媒體對科學傳播功能,公眾借助自媒體平臺能夠達到科學信息的有效性傳播。在傳統平臺中,科學工作者傳遞科學信息,大都會受到自身知識以及專業思維的限制,使一些科學信息傳遞不能夠被公眾認可。而在自媒體平臺中,科學工作者能夠借助網絡平臺獲取相關的信息數據,借鑒一些良好的科學信息傳遞模式,優化自身科學信息的傳遞,使自身科學信息傳遞得到人們認可。可以說,自媒體平臺為科學工作者科學信息傳遞拓寬良好路徑的同時,提升科學傳播質量,根據受眾面需要實現科學信息的有效性傳遞。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自媒體平臺科學信息傳遞呈現一定的優勢,但也不能夠忽視傳統媒體信息傳遞模式,應實現兩者的互補,推進科學信息線上線下傳播模式。
二、自媒體的科學傳播實現策略
(一)樹立自媒體科學傳播思維
自媒體推進科學傳播的有效性,需要樹立自媒體科學傳播思維,推進科學傳播模式向自媒體工作反向發展,以此優化科學傳播模式,實現線上線下科學傳播。首先,意識到自媒體傳遞科學信息的價值,明確自媒體平臺中科學傳播主體性地位,發揮輿論導向作用,促進科學信息在自媒體平臺的有效性傳遞。只有意識到自媒體科學傳播的迫切性、必要性、重要性,才能促進自身思維觀念的轉變,以此推進自媒體在科學傳播工作中運用。其次,重視自媒體科學傳播平臺的構建,實現科學傳播的多元化模式。整合自媒體平臺軟件,包含微信、微博、博客等,將科學信息內容在這些平臺中進行傳遞。例如借助微信平臺、公眾號,構建科學信息公眾號,定期發布科學信息,滿足一些科學愛好者從微信中獲取科學信息的需要;針對微博、博客平臺,加強科學信息的傳遞,進而拓寬科學傳播渠道。最后,在自媒體平臺中傳遞科學信息,重視與受眾面交流,加強信息反饋,在線解答受眾面疑問,增強人們對科學信息的獲取、思考、分析力度,從而需要較多的受眾面參與到科學傳播以及討論活動中。
(二)加強政府自媒體監管力度
針對自媒體平臺信息資源參差不齊,政府應發揮工作職責,加強自媒體平臺的監管力度,凈化網絡平臺,為科學愛好者、工作人員提供良好的科學信息交流平臺,減少、遏制不良科學信息的傳遞,進而提升科學信息傳遞力度。首先,政府發揮工作職能,根據網絡科學信息傳播模式,加強監督管理力度,揭露一些惡意的科學信息傳遞模式。其次,加強宣傳力度,普及科學精神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們融入科學信息獲取、傳遞行列中,實現科學信息傳遞面的拓寬。最后,相關部門根據科學信息傳遞模式,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針對違反科學的信息傳遞模式,其個體以及組織應受到一定的懲處,為人們獲取科學信息提供良好的平臺,進而推進科學信息的有效性傳遞。
(三)提升大眾科學素養
自媒體下的科學傳播模式,實現科學傳播的“傳受一體化”,需要公眾的參與,以此提升科學傳播效率。而在此背景下,公眾的科學素養高低直接影響到科學信息傳遞、傳播水平。因此,應不斷提升大眾科學素養,增強科學信息甄別能力,避免偽科學信息的傳遞。在提升大眾科學素養中,一方面,增強大眾信息甄別能力,科學工作者發揮工作職責,借助先進信息技術優勢,制作短小信息識別、篩選視頻,在自媒體平臺中進行傳播,大眾通過觀看視頻,能夠提升自身信息甄別能力、辨別能力,識別“偽科學”信息;另一方面,加強大眾科學精神的培養,在自媒體平臺中,大力倡導科學精神,增強大眾科學認知能力,以自身力量融入科學事業中,促進科學信息的傳遞。同時,加強科學信息導向,鼓勵一些熱愛科學信息的人士參與到其中,定期開展科學交流、科學討論等活動,加強科學研究、討論,滿足人們對科學信息傳遞的美好夙愿。
(四)提升科學工作者自媒體工作能力
在自媒體平臺傳遞學科信息中,科學工作者作為其中信息傳遞的主體者,其信息素養關系到科學傳播效度、質量。因此,重視科學工作者信息素養的培養,提升科學工作者自媒體工作能力是必要的。首先,身為科學工作者,應與時俱進,通過學習不斷地提升自身自媒體運用能力,并且靈活地運用自媒體傳遞科學信息。其次,身為科學工作者,應運用自媒體中的信息資源,拓寬自身專業化能力,提升自身科學信息傳遞廣度,以優質的信息傳遞模式,為科學事業發展貢獻力量。總之,科學工作者應重視自媒體技術、信息、思維的運用,推進自身科學工作模式的轉變與升級。
三、結語
研究自媒體的科學傳播實現路徑十分必要,其能夠實現科學信息傳播的雙向交流模式,提升科學傳播的有效性。因此,自媒體視域下,重視科學傳播,拓寬科學傳播路徑,并且從樹立自媒體工作思維、加強政府自媒體監管力度、提升大眾科學素養、增強科學工作者自媒體工作能力四個維度,進而實現科學傳播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晶.“信息通信技術”在新媒體科學傳播中的話語建構[J].外語學刊,2019(3).
[2]王大鵬,等.網絡自媒體時代的科學傳播新動能——以“網紅”科學家為例[J].新聞記者,2018(10).
[3]徐曉恩,施樓韻.新媒體科學傳播親和力的話語建構研究——以浙江日報報業集團金華分社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