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對外界環境形成獨立認知的重要時期,進入青春期的他們對于個性發展具有強烈的需求。因此,廣大初中教育工作者應該意識到這一時期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優質的管理工作對學生產生正面的影響,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基于此,本文將對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展開討論,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希望能夠實現初中學生管理工作的優化。
隨著我國新課程教育教學體系的逐漸完善,初中班主任教師只有做好基礎的教學管理工作,才能引導學生積極有序地投入教育教學改革中,提高整體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初中階段的班主任教師應該認識到教學管理工作的深遠意義,也要讓學生樹立對外部環境的正確認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循序漸進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成為班級建設的參與者,而非教學管理的被動接受者。
目前初中班級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問題,急需教師優化現在的管理模式。
第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模式。受到應試教育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中學階段的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學習的模式,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整體不強。雖然落實嚴格的班級管理工作能夠督促學生進行學習,但是其不僅不會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提升,而且會大幅度增加教師和家長的工作量。一名班主任教師往往要負責幾十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生活,不可能顧及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因而很容易導致在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時心有余而力不足。倘若初中生習慣被動的學習模式,而沒有形成自我約束力,那么一旦脫離教師的監管,學生將會耽于玩樂,喪失進取心,對學生的終生發展具有負面影響。
第二,學生班級管理工作參與度不強。雖然步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已經形成了比較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部分學生在這一階段可能會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局面,他們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很難融入集體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堅持傳統的統一化管理方式,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工作的主觀能動性不增反降,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三,過分看重成績。在應試教育模式下,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已經逐漸習慣把成績作為衡量能力的標準。尤其是九年級的學生即將面臨中考這一道關卡,很大一部分教師都希望學生將全部精力集中在理論學習上,過分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教師十分有可能忽略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將學生培養成考試機器,造成學生認知的畸形。事實上,初中階段是學生人格塑造、思維養成的重要發展時期,身體的鍛煉、品德的培養并不比知識的積累次要,一旦忽略了對這兩方面的培養,學生的成長道路可能會受到重重阻礙。
面對上面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創新初中班級管理模式。
第一,要實現家長協助管理。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僅靠班主任教師的力量顯然無法顧及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展情況,因此教師應該發揮家長群體的作用,通過QQ 群或微信群的形式將學生家長召集起來,讓家長協同開展教學管理工作。
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考慮在班級內嘗試推廣健全的分數機制,對傳統的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的評價機制進行徹底改革。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對表現突出或者在學習生活中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加分鼓勵,對近期表現比較松懈或者有違紀行為的學生進行扣分處罰。經過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分析進行班級排名,并將學生的排名在班級內以及家長群中進行公示,定期反饋學生的表現情況。
第二,鼓勵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教師可以鼓勵有意向的學生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為班集體的建設貢獻一分力量。長此以往,學生將會樹立班級管理的主人翁意識,在監督合作中共同進步。在這樣的班級環境下,學生就會自覺規范言談舉止,遵守班級紀律,成為班級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參與者。
第三,關注學生心理情況。九年級的學生將臨中考和青春期所帶來的雙重壓力,他們很容易出現焦慮緊張的情緒。所以班主任教師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況,通過耐心地交流理解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的一些想法、了解學生的理想,這樣也更有助于教師深入走進學生群體,促進與學生的密切溝通。
除此以外,部分學生可能會受到家庭原因或社會因素的干擾,學習狀態不佳。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協同家長共同疏導學生的情緒,幫助學生解決煩惱,引領學生保持正確的人生航向。
綜上所述,初中生是新生的朝陽,是祖國建設的棟梁。因此,初中班主任必須意識到自身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落實班級管理工作,推動學生個性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