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慕靈
過去,香港有關創意寫作的研究均以小學和中學為主,近年香港的大學亦已開設以創意寫作培訓為核心的課程。香港公開大學于2008年開設了“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課程,而香港浸會大學則設有由文學院人文及創作系開設的“創意及專業寫作文學士(榮譽)”課程。這些課程均有別于過往各大學中文系寫作教學的主流,以更具針對性的課程設計,配合??频慕虒W模式,全面地教授寫作理論、技巧和欣賞方法。在這些課程開辦了超過10年后,本文將探討如何培訓大學生的創意寫作能力,關注“創意寫作”作為學科在香港高等教育階段的建構、教學方法、寫作表現評估及相關研究情況,并主要以香港公開大學創意寫作課程中的“小說創作與欣賞”課程為例,闡述建立此學科教學模式的方式,并討論實行以“小說寫作能力”為培訓核心的教學后,學生寫作表現改變的情況。
本研究將先說明“小說創作與欣賞”的課程設計,討論以“小說寫作能力”為主要培訓核心的教學框架和運作模式;接著會闡述本課程的教學活動,包括分組活動和個人習作,分析學生在修讀本課程前后的小說寫作能力變化。本文以個案分析的方法,輔以寫作表現評估,以20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借著課堂觀察、習作內容分析、習作前后表現、學生創作感想和反思,以及評核量表等方法,進行教學效能評估和分析。
本教學研究之流程為:首先參考有關寫作的理論,并檢視小說創作教學的相關文獻;然后,本文將會說明“小說創作與欣賞”的課程設計特色,并闡釋有關的教學策略。在這個框架之下,本文亦會分析與課程相關的評核方法和教學成果,通過13周的教學后,再配合對過去教導小說創意寫作的困難的分析,進行整體評估和檢討(參見圖1)。

圖1 教學研究流程圖
香港公開大學“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課程中的“小說創作與欣賞”課程,主要的教學目的是教導學生認識小說的欣賞方法和創作技巧。學生需要閱讀不同的中西小說名著,從中學習各種小說的寫作方法,包括意識流、荒誕小說、法國新小說派、魔幻現實主義、元小說等。學生通過直接接觸文本,除了可認識小說的發展概況外,更需要參與課堂匯報及討論,在聽取讀者(老師及同學)的意見后,獨立完成兩篇三千至五千字的小說。本課程的設計理念是讓學生透徹了解和運用各種小說寫作方法,并通過交互式的學習,啟發學生思考小說寫作本身,以大量的課堂討論讓學生對讀者接受、小說表達效果、提升創作層次等方面做出反思。
為達到上述目標,“小說創作與欣賞”課程采用以下的教學策略。本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講課、小組討論與創作實踐。其教學模式為2小時講課及2小時導修課,講課時主要教授學生各種小說理論,并學習如何研讀各種小說類型;而導修課則由學生主導,通過學生報告、討論及各種活動,讓學生實踐小說創作。這種安排可增加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時間,改變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給學生的習慣。學生修讀完畢本課程后,應能達到以下學習成果:掌握小說的審美能力;認識現代小說與后現代小說的特色;掌握小說的寫作技巧,獨立完成小說創作。
學生為主修“創意寫作及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的三年級學生,總人數為74人,共分為4組導修課小組,每組約18-19人。他們于一、二年級時已修讀“寫作概論”“創意寫作坊”及“文學寫作與視覺文化”等與寫作相關的課程,對基本寫作理論已頗為熟悉。在這些基礎之上,他們會于三年級時修讀“小說創作與欣賞”課程,進一步了解小說的欣賞和寫作方法。
本課程的教學時數為每周4小時,分為講課2小時、導修課2小時,共13周,整個課程分為13個單元。單元一為導論,先以“什么是小說?”為主題,以中西現代文學的分別、現代主義文學、后現代主義文學的角度,探討小說作為現代文學中一個重要文類的歷史、演變和特色。其后的兩個單元則以“寫什么?”為主題,教導學生如何選定寫作題材和判斷題材價值;然后以十個單元的教學時間,講授“怎樣寫?理論、選篇與實踐”的主題,以各種欣賞和寫作小說的方法去啟發、引導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方向。有關各單元的設計和內容具體請參考表1。

表1 “小說創作與欣賞”課程大綱
“小說創作與欣賞”的課程設計,以培訓小說寫作能力為重點,故此,每周的主題均以講授一個特選的小說類型為主題,由單元四開始,配合該類型的小說代表作家和作品為教學內容。以下為每個教學單元的說明和分析:
主題一:什么是小說?
單元一:本單元主要探討小說的本質,從而讓學生掌握欣賞和創作小說的基礎。本單元先說明小說與說故事的分別,引述本雅明《講故事的人》有關說故事等口述文學與小說出現后敘事文體的演變,令學生明白小說與說故事的不同。然后講授小說的廣義和狹義定義,了解小說的基本元素包括情節、主題、人物、場景、語言、敘述視角等。本單元之后會從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角度,介紹現代小說在西方出現的背景,為接下來的十二個單元打下基礎。
主題二:寫什么?
單元二:本單元之主題為“小說與社會”,以魯迅小說《狂人日記》為例,說明作家與社會的密切關系,他們如何通過小說對社會上各種不公平現象的批評,從而讓學生思考現代作家怎樣看待小說所負的責任,從中反思小說題材的價值。
單元三:本單元之主題為“小說與人文精神”,以沈從文小說《蕭蕭》為例,說明小說與人文精神、人文關懷等議題的關系。教師會教導學生有關人文關懷的含意,令他們思考如何用小說表現對人的崇尚和尊重,了解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生存狀態的重要性,并說明沈從文的作品如何表現人性之美。
主題三:怎樣寫?理論、選篇與實踐
單元四:本單元會講授穆時英的《夜總會里的五個人》和《上海的狐步舞》這兩篇新感覺派小說,以小說的“觀看與摩登城市”“大都會小市民”“兩性關系”等角度,說明如何以新感覺的表現手法去表現都市人的各種感官和情緒。
單元五:本單元以卡夫卡的《變形記》及韓少功的《爸爸爸》闡述荒誕小說的寫作理念和方法。教學內容為說明荒誕小說與后現代主義美學和存在主義的關系,讓學生了解這種小說類型出現的社會環境。然后以不同的后現代藝術例子說明荒誕的意思,其特征為平面化、平板化、價值削平,其目的則是揭示隱藏在事物背后的不合理性和戲劇性。課堂接著會以上述兩篇小說為例,說明小說如何以荒誕表現“人與自我的異化”和“人與社會的異化”。
單元六及七:這兩個單元主要講授小說中意識流的表現方法,并兼論互文性。教學內容為伍爾夫的《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1925)(節錄)和邁克爾·坎寧安:《時時刻刻》(The Hours,1999),并會以這兩篇小說與史蒂芬·戴爾卓的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2002)作互文性分析,讓學生了解意識流手法在小說中的各種表現方法。另一單元則會以白先勇的《游園驚夢》為例,向學生展示如何在漢語于小說中表現意識流。這兩個單元之間的互相比對,將有助學生了解英語和漢語小說在表現意識流方面的差別,有助他們在創作小說時更有信心使用意識流手法。
單元九:本單元以法國新小說派作家羅伯·格里耶的小說《嫉妒》(Jealousy,1957)為例,說明法國新小說的特色,特別會討論法國新小說家如何采用與傳統現實主義迥異的手法去創作小說,例如放棄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情節發展、以客觀的態度書寫小說;作者不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及意念投射于人物之中,小說不帶任何道德上的判斷。
單元十及十一:本單元以魔幻現實主義為主題,輔以莫言的小說《紅高粱》作分析。課堂將說明魔幻現實主義源自拉丁美洲的背景,說明小說家如何調和環境的客觀現實和人的主觀現實,并以源于地方的神話、傳說和習俗,發展出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另一單元又會以西西的《浮城志異》為例,說明小說家可因應自己的創作發揮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另一面,如西西運用“童話現實主義”寫作《浮城志異》,以適應表現香港的不同寫作需求。
單元十二及十三:這兩個單元均以“小說與電影改編”為題,讓學生思考在跨媒體盛行的年代,小說如何跟其他媒體合作,并發揮自身的長處。課堂會以黃春明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與侯孝賢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作比較分析,討論意識流手法在小說和電影中的不同表現效果;又以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與許鞍華的電影《傾城之戀》作比較,討論小說與電影兩種文類的差異,并比較兩者的長處和局限。
上述的十三個單元,集中以“小說寫作能力”為培訓核心,有別于以往中文系以講授文學史、小說文本分析為主的教學取向,本課程則集中訓練學生對各種“小說寫作能力”的運用,了解小說風格的塑造,以思考小說表現效果為教學重心。
本研究參考Flowers與Hayes有關認知歷程的寫作理論,強調寫作時的認知歷程(cognitive process)和監控過程。根據Flowers與Hayes的寫作模型(圖2),寫作者在寫作前會面對“修辭困難”(the rhetorical problem),包括他默認的寫作主題,以及對讀者群的預期反應等;在開始寫作后,文本在不斷擴展和成長中(the written text),需要調動作者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的知識和作者面對“修辭困難”的計劃①Linda Flower and John R.Hayes.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4(1981):365-387.。在開始寫作后,作者會在腦海中以各種方式計劃寫作,包括產生意念、組織意念及設定目標。在這個階段中,作者會從長期記憶中選取相關信息作寫作資源,然后為這些意念建立有意義的結構,作者在這個階段會作出“文本決定”(textual decisions)(選取合適的詞匯、建立恰當的句子結構等),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②Linda Flower and John R.Hayes.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4(1981):365-387.。上述過程仍然在作者腦海中運作,到下一過程,即轉化的過程時(translating),就會把意念轉化為可閱讀的語言。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可以不考慮文法等限制,以免阻礙寫作的思考③Linda Flower and John R.Hayes.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4(1981):365-387.。在Flowers與Hayes這個寫作模型中,他們十分重視檢討的過程(reviewing)。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在需要時會重復上述的各個階段,以便修訂出更好的作品,而當中需要有監控的機制。上述寫作過程并不是一個嚴格的線性發展流程,而會按作者的實際情況作不同調配。

圖2 Flowers and Hayes有關寫作結構的模型①Linda Flower and John R.Hayes.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4(1981):370.
另外,本文亦會參考John Singleton有關創意寫作教學評核的八條準則,設計符合準則的評核方法②John Singleton.Creative Writing and Assessment: A Case Study.in Monteith Moira,and Robert Miles,eds.Teaching Creative Writing:Theory and Practice.Buckingha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p.66-78.。該八條準則包括:
3)“過程—探究”模式。該模式適應于較高一級層次的學習者,它以問題為導向,不設定具體的知識、技能目標,選擇學習者最關注、最感興趣的社會問題、學科問題等,組織實施討論探究,關注的焦點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微課(程)“過程—探究”開發模式流程簡圖如圖3所示?!?/p>
1.評估方法必須包括不同目的,例如判斷的(diagnostic)、評價的(evaluative)、選擇的(selective)、分級的(grading)目的;
2.評估方法必須與學科的目的配合;
3.評估方法必須鼓勵學生獨立主動學習;
4.學生可通過評估過程學會分享意見和看法;
5.評估方法必須有清楚明白的準則;
6.評估方法必須有正式(例如文字習作)、非正式(例如教師口頭評論、鼓勵、挑戰、幫助等)和連續的經過;
7.評估方法必須同時考慮過程與成果;
8.評估方法應多元化。
參考上述兩種寫作理論,“小說創作與欣賞”課程在教學和評核的過程中,均設有不同的活動和習作,令學生能以系統的寫作過程完成小說創作。為提升學生對寫作小說的興趣,本課程設計了多項分組和個人活動,期望借助這種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并循序漸進教導他們靈感開發、搜集資料、構思大綱到撰寫作品等種種寫作小說的步驟。以下將會以寫作活動設計與實施成效兩個角度,分析本課程的評核方式和效果:
(一)計劃及產生意念:分組活動鑒于學生已于一、二年級修讀不同的寫作課程,曾接觸各種文類的基本寫作方法,因此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側重于小說教學,以啟發他們運用文學性的寫作方法為主。課程中的寫作活動主要在兩小時的導修課中實行,以“分組討論”和“分組作業”方式進行。首先,在分組討論的研究方面,本課程共設計多次的分組討論,除了有明確的主題外,更輔以與主題相關的練習,作為學生參與討論的指引,并引起他們的參與興趣。例如第一課的教學流程,先以5分鐘用作引入,以30分鐘用作教師講課,用50分鐘讓學生討論及完成課堂練習,并用30分鐘讓各組匯報及教師講評,最后用5分鐘總結。以“微小說創作”的練習主題為例,內容是要求學生以六個中文或英文關鍵詞寫作微小說一篇,并向大家分享。教學過程是先給予學生10分鐘思考并創作上述微小說,然后分享自己創作的小說,及分析為何這是一篇小說。在這個課節之前,學生已具備有足夠的始業行為,例如在第一課講課中,導師已用福斯特《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1927)來講解“故事”與“情節”的分別,例如“國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是故事,強調的是時間;而“國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傷心而死”是情節,強調的是因果。古典的小說觀強調情節的重要性,與故事強調“之后”“其后”不同。學生已了解這項有關小說本質的說明。以下為學生的作品例子:
1.父逝,子慟而歸。
2.I loved someone but she died.
3.Hairs on the bed,not ours.
4.You chose her finally.The end.
5.I ate breakfast,I am dead.
6.She was my friend.Not now.
7.兩秒,一秒,愛上。
8.走??!別再回來!
以上說明和學生作品可見到有明顯的教學成效。由于學生是第一次出席本課程的導修課,因此以本活動作熱身,除了可讓學生思考何為“故事”,何為“情節”以外,更可通過創作微小說,應用講課所教的知識。上述學生所創作的例子,教師和學生經討論后都認為第一項為最佳,因為“父逝,子慟而歸”符合了情節強調因果的特質,學生在討論中亦認為這一題創作有頗大的發揮空間,例如“父親去世時,兒子為何不在身邊?”“父子關系如何?”“兒子為何一直不回家?”“父親有遺憾嗎?”等等,具有令人聯想的空間。而有些創作例如第八項則因為不具有因果和時間性的小說特征,因此未能成為合格的小說。此項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思考小說的特質,并啟發他們寫作小說的興趣,為完成個人習作踏出第一步。
然后,在完成上述的練習后,教學將會進入第二部分“分組作業”,本節的教學流程以5分鐘引入,30分鐘用作教師講課,并以50分鐘讓學生討論及完成課堂練習,用30分鐘讓各組匯報及教師講評,最后以5分鐘總結。以“新聞改編法”的練習主題為例,教學內容是先請學生分組討論,并按所派發的新聞,構思改編為小說的大綱。所改編的新聞為系列新聞,選自香港《明報》2008年1月31日A26版,主題是2008年中國雪災的情況,當時由于中國遭遇50年來最嚴重的大雪災害,80萬乘客滯留在廣州火車站,無法乘車返鄉過年。五則新聞包括“癡情男馬拉松尋女友”“巴士鴛鴦車廂諧連理”“武警救災過家不入”“春運癱瘓拒擠迫之苦年輕打工仔騎單車回鄉”及“媳婦攀千米雪山拜年山村遭大風雪封路領家人花10小時爬雪山”。在教學流程方面,學生有50分鐘分組討論及完成小說改編大綱,每組需在5分鐘內向全班同學和教師報告及介紹。在本課之前,學生已具備足夠的始業行為,他們已學習“小說時間的意義”“時間空間的連接”“小說的意涵:蝴蝶效應”“小說與想象”“小說的大事和小事”等構思小說時的基本方法①徐哲榮:《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秘密》,臺北:國語日報社2010年版。(參考自許榮哲:《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秘密》)。教師于本課以個人創作一篇,講授如何從報章新聞中找尋寫作材料,并帶領學生了解新聞和小說的區別,再說明把新聞改編為小說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以下為學生作品的例子:
這一組學生均負責題目三“武警救災過家不入”的新聞改編,運用了講課中曾教導的“小說的意涵:蝴蝶效應”的小說寫作方法。學生創作的小說框架如下:
1.同事的玩笑令林鴻均回想與妻子曾討論兒子出生后的名字。
2.因預產期大約在春節附近,妻子也曾開同樣的玩笑。
3.原本已請假的林某因突發的大雪而被召回當值。
4.同事取笑林某(兒子出生半個月仍未見一面)。
5.有同事對林某大呼:“老林,你的老婆在車站外面等你唄!”
6.老林逆流而上向門外跑(穿著制服,并呼叫老婆名字“開兒”)。
7.民眾誤以為火車交通再次開通,一窩蜂隨著老林的方向跑去。
8.民眾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跟著逆流而上,引發混亂,人們狼狽不堪。
9.開始引發了人踩人事件,人排一層一層倒下。
10.妻子也被推倒,并壓在人群下,并奮力保護兒子,抱在懷里。
11.人們感受到身體被卡在半空中,雙腳離地,不能動彈,有一個小女孩扯著老林的手,說:“救救我,我也不行了?!崩狭忠脖怀吨恋瓜隆?/p>
12.老林在小孩被扯之際,已看見妻子抱著兒子倒下,想上前營救卻被小女孩扯著在死尸之中,有著面色發紫的微弱嬰兒喊聲。
13.同事出現,撥開尸體,救出嬰兒,因母親以身體作保護,才令嬰兒在死神手里活過來,成為了這新聞的“林春運”。
這一組學生所運用的改編小說手法,是運用“蝴蝶效應”的理論,創作一個由小事件引發的80萬人踩人的悲劇事件。學生能掌握課堂曾講授的其中一種小說創作方法,以“蝴蝶效應”的手法,為簡單的事件添上具體細節,并強調情節之間的連貫性,表現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引發連鎖效應的結果,并使小說的結構環環相扣。習作中的“武警救災過家不入”新聞,原本只有“官兵的兒子出生后,至今還未能回家看過一眼”及“同事開玩笑說把小孩取名‘林春運’”的兩項細節,但本組學生能夠運用從課堂學習到的小說創作方法,創作一個合理完備的小說框架。
(二)寫作計劃、轉化及檢討從上述Flowers與Hayes的寫作模型,我們可以看到寫作者進入具體寫作過程后,將會經歷計劃、轉化及檢討的步驟,“小說創作與欣賞”課程亦會于課堂設計及學生評估方面,引導學生經歷這幾個步驟。本課程其中一項重要的學習成果為“掌握小說的寫作技巧,獨立完成小說創作”,因此學生必須在課程完成后提交約3000字的小說一篇,以作課程評核之用。這份小說創作作業要求學生最少以一種課堂所學的小說技巧(周四至十五講課所教之小說技巧),創作小說一篇。為了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以及在十三周的課堂中提供適時的協助和指引,并監控學生的創作情況,學生需于課堂中報告及介紹自己的創作構想,包括題目、人物、情節框架、敘述角度、內容、寫作理念、所運用小說創作技巧和分析、片段試寫等,報告時間約20分鐘,并由指定同學作講評,講評重點在于評論報告同學是否能準確運用所選擇的小說技巧,以及小說的創作效果。最后教師會就報告及小說片段試寫作評論。學生在開始這份小說創作的習作前,已經具備相應的始業行為。他們于周四至十五的講課中已學習到多種小說技巧,包括新感覺派、荒誕、意識流、元小說、法國新小說派、魔幻現實主義和小說與電影改編等。以下為學生的小說創作報告例子,包括整體構思和試寫:
1.構思:以荒誕的手法表現人在社會工作漸漸失去自己
2.大綱:
(1)主角身在公司(撞倒了門口的盆栽),正在公司尋找什么東西,找了很久也沒找到;同事就戴上動物頭套→主角很害怕→回復原貌→渾噩地工作
(2)再次跟別人提起自己要找東西時,自己卻縮小了,其他人變巨人;主角害怕被巨人踏扁→回復原貌→放棄尋找→渾噩地工作
(3)主角突然想起自己要找東西,老板就說要見他,一進房間(撞倒了門口的盆栽),老板就開罵,時間倒退到剛開始
(4)主角被老板罵完之后,憶起原來自己已經找了很多次,體會到多努力也不會找到,決定放棄尋找
(5)最后,看到新人在找東西(撞倒了門口的盆栽),主角就在內心取笑他,新人跟主角說在找東西,主角戴上動物頭套來回答:“是不是在尋找這個(指頭套)?”
3.寫作技巧:
(1)荒誕
(2)以斑點狗、巨人作比喻
(3)夸張
4.片段試寫:
(1)他環視了辦公室一遍,格子間里的每個人都低著頭匆忙地敲打著鍵盤,好像沒有人留意到他,所以也不會有人知道他是丟了東西,又丟了什么東西,于是他只好默默地繼續尋找,找回心里空缺的一塊——不然他會發瘋。
(2)他翻箱倒柜,絲毫沒有一點頭緒。他直覺認為他想找的東西應該是在走廊,于是熱切地渴望著、期待著、尋找著走到了走廊。
辦公室瑞安靜極了,老空調吐氣的聲音越來越大,有種詭異的感覺,周圍的人或許都察覺到了他的異樣,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著他,有一個人走到他面前,問他:“你在做什么?”
(3)“我、我在……找……”他說。腦海突然閃過一只有斑點的東西,他膽怯了起來,閉上了嘴。
(4)搞什么,明明是第一次有向他人求助的念頭,明明是個好機會,他卻停步了,正當他在糾結的時候,下一秒,就發現所有人都在笑;掩著嘴笑、哈哈大笑、皮笑肉不笑……都是些不懷好意的笑,令他尷尬,令他憤怒。
(5)他感覺自己在縮小,抬頭看向那一個個張著大嘴的人,那一個個看起來都像巨人般可怕,面目猙獰地朝著他走過來,笑著笑著地朝著他走過來,東歪西倒地朝著他走過來,跌跌撞撞地朝著他走過來……那一張張大嘴要將他吞噬,那漸漸迫近的人要將他踩扁,那一雙雙充血紅眼睛告訴了他……他就是食物。
美
味
的
求你,放過他好嗎,他只想,只想,安安穩穩地……活著。
僅此而已。
在完成報告后,其他學生和老師都會在課堂即時發表意見,他們都認為這篇小說立意良好,能符合荒誕小說要求,建議只保留“不知尋找什么”和“戴頭套”兩條線索,刪去“斑點狗”“巨人”等細節,以免令結構混亂。經討論后,大家建議小說的主線集中為“新同事在辦公室格格不入,感到要尋找某樣東西,卻不知自己要找尋什么。后來有新人入職,他問新人是否找尋頭套。”以頭套象征剛入職新人喪失自我,順應社會職場要求,而入職新人不斷尋找的是逐漸遺失的自我。學生接納討論意見,經修訂后,小說變得更為集中明確,增強了荒誕小說諷刺的力量,避免了過多枝節分散讀者注意力,適合一篇約3000字的小說。經修訂后,這篇小說得到了優良的成績。
在學生創作小說前實行課堂匯報,除了能讓教師判別小說是否真正由學生所寫、學生會不會抄襲外,更重要的是能在學生提交習作前,解決大量的寫作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就曾就小說立意、情節合理性、小說技巧、人物設計、讀者預期等多方面向學生提供意見,當中有關小說技巧的問題,特別是意識流的運用,是最多學生需要解決的。教師在講課中曾以白先勇的《游園驚夢》為例,說明意識流與內心獨白、回憶、時空結構的關系。學生在實踐寫作意識流時,最常見為把內心獨白與意識流混為一談,或是在回憶中未能見到意識流動,這些問題都能在學生匯報時,及早指出及提供意見,以免學生在正式提交習作后出現大量錯誤。同時,由于其他同學需要就同學的小說試寫作講評,從他們的講評中亦可以見到他們對各種小說技巧是否掌握,其理解是否透徹。而且,學生以小組形式向同學提供意見,能讓同學清楚明白讀者的預期和理解,比起單單由老師作權威而單一的評論,更能讓學生感到信服,還能形成自由和活潑的討論氣氛。
本習作的評核方法參考了John Singleton的創意寫作評核方法準則,例如具有多種目的,可判斷和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又與課程的學習目標配合;同時,本習作鼓勵學生獨立主動學習,把于課堂上學習到的小說寫作方法,經過自己的轉化撰寫新的作品;評核方法中的匯報一項,更可令學生把焦點放于寫作的過程之上,著重與老師和同學討論,聆聽別人的意見;另外評核方法有清楚的指引和準則,讓學生能清楚了解,亦有正式(寫作小說)、非正式(老師與學生討論、鼓勵創作、提出問題等)及連續性;評核方法同時考慮過程與成果,并且具有多元化。有別于過往一般寫作課程以“內容”“文句通暢”“結構”等角度作為評核標準,本課程著重創意及小說寫作方法之運用。故此,評核的準則集中于是否配合所選用的小說寫作方法之風格,例如在內容、文句和結構方面,以是否與所選用之小說寫作方法配合為準,能拿取A等成績的學生必須在這方面做到“能因應所選用之小說寫作方法,選擇合適的題材,配合豐富的內容,以精煉的詞句、準確的用字和巧妙的布局寫作小說”的標準才可。這跟傳統寫作評核以“詞句精煉”“句式符合現代漢語規范,沒有語病,用詞準確”“行文流暢明白,簡潔有力”“層次分明,布局巧妙”等要求有所不同。否則,學生可能具創意而寫作配合小說風格的句子,卻由于不合現代漢語規范而未能拿到好成績;或是行文雖然流暢明白,但未能顯示創意和配合小說風格的要求,卻能拿到良好成績。這些情況都顯示,小說創意寫作的評核不能與傳統寫作評核的要求相同,否則可能會出現埋沒學生創意的情況。
(一)評估小說創意寫作教學成效本研究以“小說寫作能力”為培訓核心的教學方式,能擺脫過往傳統小說教學以文學史和文本分析為主的教學思維,使學生能在閱讀和鑒賞小說能力以外,同時獲得以創意方式寫作小說的學習成果。本文以Flowers與Hayes的寫作理論和模型為參考,說明教學過程每一部分的理念和效果。例如在計劃寫作、產生意念、組織意念和設定目標等方面,教導學生如何開展小說寫作。接著又說明如何把抽象思維轉化為具體文字,并且以學生匯報的形式作為檢討成效的第一步,鼓勵學生聆聽其他人的意見,通過與同學和老師的討論,了解讀者的看法和期待,并培養根據他人意見對作品作修訂的習慣。同時,本研究亦參考了John Singleton的創意寫作評核準則,希望本學科的評核方法著重學生的個人創作,淡化評審的感覺,務求使學生重視自我反思過程,以及重視同儕之間的意見①John Singleton.Creative Writing and Assessment: A Case Study.in Monteith Moira,and Robert Miles,eds.Teaching Creative Writing:Theory and Practice.Buckingha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p.67.。
總括而言,學生在修讀本課程后,不僅在小說寫作方面的水平大為提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寫作小說的方法,即從引發意念、組織及轉化文字到檢討修訂,循序漸進地完成小說創作。從課堂觀察所得,學生對課堂活動均反應良好,不少學生都表示匯報的環節對他們寫作甚有幫助,并能為他們帶來啟發。由學生的習作和小說作品可見到,他們從最初寫作簡單故事,到學習鋪排情節,再進一步能以各種具文學性的方法完成小說,整個過程都可以見到他們的進步,反映本課程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另外,從學生的響應可見到,不少學生都認為在寫作小說前設立匯報和討論的環節對他們有幫助,除了可以知道是否能準確運用某種小說手法以外,更能得知讀者對人物形象、情節設定、對白運用、時空結構等各個方面的看法,不少學生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二)檢討與建議由于課堂時間緊迫,這學期只安排了一位學生擔任一位同學的小說習作講評人,其他同學都只能在課堂上聽取匯報再直接給予意見。將來在課程中可安排以小組形式集中評論,其余同學則在課堂聽取匯報再給予意見,這樣可使學生之間有更多的互動和溝通,以更廣闊的角度提升寫作小說的能力。如此一來,可讓課堂氣氛更為活潑,討論的角度更為多元化。
建議未來有關小說的創意寫作研究可增設比較的角度,以兩組接受不同訓練方式的學生作比較,探討學生在寫作成效和創意度方面的情況。同時,可增加前測和后測的評核方式,務求以更系統的方法得出學生在學習前后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