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著明 閻兵 宋改敏 孫哲 侯興蜀



摘要:在分析專業群課程結構體系的基礎上,依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相關政策精神,對專業群模式下“三教”改革的目標、策略和路徑進行了總結和思考。文章認為“三教”中的教師、教材、教法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在進行“三教”改革時應依托產學研工作,將三者進行統籌規劃和實施;同時文章對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師、教材和教法的實施路徑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專業群;“三教”改革;策略;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8-0041-06
2019年1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集中力量建設50所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高水平專業群,培養適應產業經濟轉型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朝高質量發展。其中專業群指的是按技術門類和職業崗位組建的由若干個專業或專業方向的專業集合。專業群所涵蓋的專業,可以是同一職業技術門類的專業,也可以是在學科體系上存在知識與技術聯系的不同專業。專業群面向行業或產業,專業群中的各專業或專業方向面向職業崗位鏈。2019年國家還出臺一系列的職業教育改革政策和方案,主要包括2019年4月10日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的《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2019年4月19日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開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申報的通知》,2019年6月11日教育部發布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做好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2019年度相關工作的通知》。以上方案都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具體措施。
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導下,以人才培養活動為本體,為實現培養目標設計形成的某種標準構造樣式和運行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包含以下四層含義:一是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作為指導;二是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過程范疇,具體體現在對人才培養過程的謀劃、設計、建構和管理等環節上;三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功能主要是“構造和運行”,其與非教育教學活動無關,同時不能與微觀的教育教學活動等同;四是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整體性、系統性、范式性和可操作性。國家實施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一是實現專業的群聚效應,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二是實現產教融合,實現專業群與區域產業融合,構建校企共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共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命運共同體;三是實現資源共享,解決學校內部資源、力量、布局分散,合力不足問題[1]。
基于專業群的組群邏輯和功能可知,專業群建設的核心是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實現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經濟,同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這些工作的落實需要“三教”改革來支撐。一是專業群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需要重新構建包含教師、教材和教法的人才培養系統;二是產教融合需要產學研一體化來支撐,而產學研的實施需要構建雙師團隊,開展基于產學研的教育教學改革,同時教育教學的規范和成果需要立體化教材來完善和鞏固;三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迫切需要深化“三教”改革,而職業教育“三教”改革的目標是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因此,“三教”改革是落實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路徑。
一、專業群模式下的課程結構
(一)課程組建邏輯
由于教師、教材、教法三者最終要落實到課程中,因此,在研究“三教”之前,需要先分析專業群課程。在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首先調查分析專業群對應的崗位群面向和職業生涯發展路徑,開發包含多個模塊的專業群職業能力模塊庫;其次將模塊中的知識、技能、能力要求轉化為教學目標,以縱向分級提升工作領域能力為主,橫向拓展相關領域能力為輔,轉化構建課程模塊體系;再次依據課程轉換結果,對一些銜接多個領域的專業,按照技術基礎相近、核心課程相同對其組群方式進行二次調整。其中專業群對應產業/行業;崗位群對應專業;能力模塊庫對應專業群模塊化課程;崗位能力對應教學模塊,如表1所示。
(二)課程結構
由于專業群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此專業群課程應結合1+X證書制度,建立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對接、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的結構化課程體系。圖1為某高職院校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包括了群共享課程、職業技術技能課程、書證融通技術技能/復合技術技能/創新實踐模塊課程以及頂崗實習四個層次;同時有創新團隊和選修課程貫穿人才培養的始終,其中在職業技術技能模塊課程、復合型/創新型模塊課程中落實1+X證書教育要求。
(三)課程特征
如表2所示,在專業群課程體系中設置五種類型的課程,其中群共享課程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溝通與交流、21世紀技能等跨專業基礎課程,培養學習者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跨專業學習奠定基礎。職業技術技能課程主要培養學習者的專業能力,該類型課程采取“書證融通”模式設計,實現在課程學習的同時考取技能證書,提升課程的理實一體化水平。模塊化課程引進企業真實產品和工作過程為教學載體,融合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采用項目式和情景式教學,培養學習者的專業復合能力和創新能力。頂崗實習安排學生到企業一線,參與工程實踐項目,應用和完善所學知識,主要培養學習者的崗位工作能力。在專業群人才培養過程中,全程開設有創新團隊及選修課程供學習者選擇,包括跨專業課程、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團隊、產學研工作等,主要培養學習者的項目能力、復合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此外,在職業技術技能課程、模塊課程內容中嵌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X)、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行業企業技能評價證書標準,融入企業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
(四)課程模式
專業群課程教學模式具有校企雙元、學生主體、翻轉課堂、線上線下、學習量、成果導向以及1+X證書制度等特征。校企雙元指的是課程由校企雙方共同負責、共同規劃、共同實施。學生主體指的是課程教學過程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學過程就是學習者學習和完成任務的過程。翻轉課堂主要是拓寬學習者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課堂內主要是布置任務、總結以及交流,而課后是學習和完成任務的過程。線上線下指的是學習者可以依托課程的智慧學習平臺,完成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實現自主、泛在、個性化的學習。學習量指的是將教學過程由原來的教轉變為學習者的學,采用學分銀行記錄學習者整個學習過程,同時采用過程評價實現對學習者的科學、全面的評價。1+X證書制度中的“1”指的是學歷證書,“X”指的是若干個技能等級證書,指的是學習者在完成學歷教育的同時取得若干個技能等級證書,該政策體現學歷證書學習與技能證書培訓的融合和相互認可,同時體現出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成果導向指的是教學過程中以成果為導向,實現教學過程就是產學研工作過程,以成果的產出來規劃實施教育教學工作。
二、“三教”改革策略
(一)“三教”改革的內在邏輯
“三教”指的是教師、教材和教法;“三教”改革指的是在教育過程中的教師、教材、教法的三者改革措施及內在聯系。如圖2所示,“三教”中的三元素是相輔相成,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統一性,它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屢的聯系。教師是落實“三教”改革的前提,是教材和教法的設計者和執行者,只有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師團隊,才能設計并執行符合當前職業改革要求的教材和教學方法。教材是教學設計的成果,也是教學過程重要的輔助資源,將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有機聯系起來,能引導教師和學生高效率的教與學。教法是職業學校教育活動的核心,是教師在落實教材過程中使用的策略和方法,也是教師、教材改革成果的展示手段,其方法手段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課程教學質量,它的有效性是關系“三教”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凇叭獭敝g的關聯性以及系統性,在實施“三教”改革過程中要統籌三者的規劃和設計,將三者融合在一起進行建設和實施,實現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實用性、可行性,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
(二)“三教”改革策略
“三教”改革過程中要樹立三者統籌,并行建設的思路,首先應搭建產學研工作平臺,將“三教”工作融合在一起。在確定專業群課程名稱和數量的基礎上,組建課程建設團隊及課程內涵,課程團隊成員包括學校、企業、行業及科研院所成員等。然后根據課程建設需要到企業調研,將企業產品或真實工作過程開發成教學載體。再然后依據載體編寫立體化教材、完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法改革、組建“雙師型”師資團隊,其中立體教材模式可以是活頁式、工作手冊式,開發教材的同時,應考慮教學過程設計并完成教學資源開發,教材不僅含括文字形式的知識點,還能鏈接相關數字資源;不僅能查閱知識點,還能記錄學習工作過程;教法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項目式、情景式以及學習量等模式;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完成教師和工程師的崗位互換,產學研工作等,培養校企雙元師資團隊的雙師能力。最后在完成師資團隊、教材、教學教法設計和數字資源建設的基礎上,完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實現學習者自主、泛在、個性化的學習,最終構建成智慧學習平臺,如圖3所示。
三、專業群模式下的“三教”改革路徑
(一)教師建設
國家政策對教師團隊的指導思想是深化產教融合,推動企業技術人員和職業學校教師雙向流動,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此,首先,深化產教融合,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校企共同培養學生,共同服務區域經濟,為組建校企雙元師資團隊,實現產學研工作一體化創造條件;其次,構建教師技能提升的“引培機制”,一方面從企業引進高技能人才,然后進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引導“從校到?!苯處煹狡髽I實踐,并完善機制建設,創造教學與工程實踐工作并重的工作機制。再次,引導教師將社會服務、科研項目、技能競賽等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實現產學研工作一體化。
1.師德引領雙師團隊建設
以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指標,以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標準為學校各項標準建設的第一標準,落實學校“專業教師企業實踐計劃”,建立教師每五年在企業實踐半年的全員輪訓制度,通過教師進企業、進高校、進賽場、進科研院所、走出國門的“四進一出”措施,掌握一線生產、行業標準、前沿技術、職業規范和國際標準,提升教師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提升教師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提高教師模塊化課程教學能力,提升雙師素質。
2.構建結構化師資團隊
根據專業群模塊課程教學要求,結合教師自身在工程實踐、科研創新和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優勢,吸納企業技術專家、技能大師,組建校內外專兼結合的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系統設計團隊的職責分工、相互協同,保障模塊化教學高效實施,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專業群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建設,著重提升教師的雙師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和信息化教學能力;職業技術技能課程教學團隊建設,主要提升面向某類職業崗位群的工程實踐能力;復合型/創新型模塊課程教學團隊建設,重在面向產業前沿技術提升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的能力。
結構化教師團隊成員由團隊負責人和校企雙師雙向選擇,教師團隊將原有的學科體系下的課程進行解構,組建成若干門職業能力體系下的模塊課程,如表3所示。課程以企業真實產品、工作過程以及產學研工作為教學載體;校企雙師團隊合作完成項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教學過程就是崗位工作過程或相關產學研工作等;課程實施過程中以成果導向評價師資團隊,調動教師積極性;同時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包括教學方式、評價模式的選擇,以及經費的自主權等,促進教師以主人翁精神開展產學研工作,實現學校、企業、教師和學生的共贏。
3.產學研培育高水平師資團隊
深化產學研工作一體化,培育一批應用研究領域的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一批研發能力過硬、能引領改革的專業帶頭人。聘請行業技術專家、大國工匠、首席技師,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教師培訓基地,培養一批理論能力、實踐能力過硬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加大專業帶頭人與國外知名院校的互訪交流,支持骨干教師出國攻讀博士學位、參與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形成雙語骨干教師隊伍,適應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
(二)教材建設
國家政策對教材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建設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為此,應按照“三教”一體化建設原則,引入國家職業標準和行業技術標準,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工藝規范、工程案例為載體,校企合作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動態化、立體化、數字化的教材。融入多層次、多維度、高質量的多媒體資源,打造一批移動數字化特色教材,支撐課內教學延展至課前和課后,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促進自主、泛在、個性化學習提供資源。建立專業課程教材與教學內容動態更新機制,建立“一輪一修、隨時小修”的課程更新機制,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將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教材,使教學內容適應產業技術發展需要。
(三)教學教改
國家政策對教法的改革的指導思想是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為此,應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革命”為突破口,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泛在學習。專業群共享課程采取問題導向和案例教學等教學法,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作用。職業技術技能課程、專業復合型和創新實踐型模塊課程,采用任務驅動和項目導向教學法,將企業真實工作內容融入教學;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采用旋轉木馬、工作站等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在模塊化課程教學中,教師團隊由2至3名專任教師和2名企業專家共同完成,引進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等,按照“準員工”的標準,推行項目教學、情景教學等教法改革,將課堂搬到工廠、車間等生產服務一線,實現在“做中學、訓中學、研中學、創中學”,真正實現產學一體、工學結合,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通過“互聯網+”職業教育,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依托課程數字資源平臺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建立“一人一案”的培養機制,采取靈活多樣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泛在學習。構建基于大數據的“點、線、面、體”立體化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將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通過圍繞“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聚焦人才培養過程學習量運行,建立“資源推送導學—學習軌跡記錄—成果評價反饋”學習循環,記錄學生學習狀態、過程性評價結果、學業水平數據、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成績,實現對學生課業的客觀評價和個性化培養。
綜上所述,本文在分析專業群課程體系和當前國家職業教育對“三教”改革要求的基礎上,研究了“三教”改革的內在邏輯和實施策略;同時提出了“三教”改革的實施路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材、教法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具有很強的聯系性和系統性,在實施“三教”改革過程中要通過產學研工作一體化統籌三者的規劃和設計,將三者融合在一起進行建設和實施,實現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實用性、可行性,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同時在“三教”改革過程中要充分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搭建智慧學習平臺,實現教與學的的自主、泛在及個性化??傊?,“三教”是人才培養的生命體系,在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要以“三教改革”為核心,引領各項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趙鵬飛,蘇成柏.淺談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46-47.
[2]孫林,卞欽.中職教育“三教”改革勢在必行[J].河南教育(職成教),2019(12):50-52.
[3]王成榮,龍洋.深化“三教”改革? 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7):26-29.
(責任編輯:劉東菊)
Research on "Teacher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under the Training Mode of Major Cluster
CAO Zhu-ming1, YAN Bing2,SONG Gai-ming2, SUN Zhe1, HOU Xing-shu3
(1.Beijing Polytechnic, Beijing 100176, China;2.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3.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6,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of major cluster,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olicy spirit of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mplementation Plan,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thinks about the goal, strategy and path of " reform of teacher,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under the mode of major cluster. This paper holds that teacher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reform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and influencing one another. We should rely on, plan and implementthe work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eachers, textbooksand teaching methods under the training mode of major cluster talents.
Key words:major cluster; reform of teacher,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strategy; path; research
作者簡介:曹著明(1981—),男,博士,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機械設計制造教育。
基金項目: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開發區產業環境下智能制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CJGX2019_JYJX-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