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建 屈重偉
【摘要】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個互動平臺,既實現師生之間的定向互動、深度互動、個別互動和常態互動,又實現學生之間的橫向互動和教師之間的業務互動,還能促進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有效的全員互動是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雙主體理念的體現,形成教師以專題教學為引領和學生自主拓展研修為主線的新型教學模式,并獲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成效。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 互動平臺 教學方法 實戰
習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高校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形勢觀、政策觀的重要任務,而講好、學好政策課,就需要抓住教師主導性這一關鍵環節,堅持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統一,充分調動師生共主體參與教育教學過程的熱情與激情以獲取最佳成效。鄭州大學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團隊積極探索與實踐,通過建立師生全員互動平臺與機制以獲取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完成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根本任務。
一、強化專題教學引導,展開師生、生生對話討論
通過課堂討論、辯論就特定問題進行定向互動,促使學生就教學主題內容進行拓展研修。
首先,根據新形勢與新要求,教師團隊應在認真研讀“教育部關于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的基礎上,調整教學內容,擬定新的學大綱,重點突出一些教學主題,并將這些主題專題化。
其次,教師可以就專題內容設計一些較易產生歧義和爭論的問題,展開課堂對話研討,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將專題學習引向深入,在互動中強化主題學習。針對具體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或演講,或對抗辯論,或者留下作業,下一次上課時,在課堂上展示交流,積極促使同學們認真負責地把課后的自主研修成果以各種形式呈現出來,或PPT、或散文、或詩歌、或小品、或微電影、或論文,等等,用以說明自己的觀點主張,表達真實的思想見解,闡釋對形勢與政策的領悟與思考。
這樣緊扣重點核心問題,實行專題教學;針對難點疑點問題,組織課堂討論或專題辯論,通過深入對話以延伸和拓展學習過程的方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不至于一言堂,又不至于自由散漫,無原則地東拉西扯,而是在寬松的環境中實現各種思想的理性碰撞,達到對真理的認知,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
二、堅持并不斷完善教學團隊集體備課制度
通過教師之間的業務互動,研究教學內容,交流教學經驗,統一思想認識,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較高教學水準。
首先,每學期開學前舉辦一次例行集體備課會,貫徹落實上級指示精神,進一步明確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的內容、原則和相關要求,保證及時把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到實際教學過程當中。特別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關于中國夢的論述、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等轉化為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內容,及時融進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思想意識之中。
其次,不定期舉辦集體備課會,包括針對預期性重大事件舉行前瞻性備課會,針對突發性重大事件舉行隨機性備課會,針對社會熱點問題舉行專題性備課會。比如:黨代會、人代會、中央全會召開之際、中美貿易戰、香港暴亂發生之時,及時召開集體備課會,學習掌握中央的精神,一定要讓學生在第一時間聽到正確的聲音,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
最后,每學期期末舉辦一次有學生代表參加的反饋性集體備課會,聽取授課對象對教學的意見或建議,以便及時修正教學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偏差。
三、定期舉辦形勢與政策講評會
展開師生之間深度互動,廓清模糊認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與信念。
每學期在院系舉辦一次形勢與政策講評會,教學團隊選幾名教師參加,一起面對學生接受提問,無問題限制,即興發言,有問必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交流,甚至是激烈辯論,人人暢所欲言。這種深度互動,既有利于學生的表達、應變和組織能力訓練提升,激發其創造性思維,也能夠讓教師通過學生在交流爭論過程中表達的真情實感,講出的肺腑之言,來把握學生的實際思想,進而有針對性實施引導教育,廓清其模糊或錯誤認識。實現教學主體從“教師”單一主體到“教師”“學生”雙主體。
形勢與政策講評會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可以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個方面,有宏觀,有微觀;有國內,有國外;有黨建,有民生;科技、軍事、網絡、宗教、貨幣、反恐、太空、海洋、地區熱點、國際格局等等,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當然,講評會的成功與否,質量高低,和教師的組織能力與知識儲備密切相關,舉辦講評會的難度也遠遠高于課堂教學,對教師的要求也更為苛刻,但其成功舉辦的收獲與影響也是課堂教學所難以實現的。
四、借助網絡技術和資源,建立師生之間常態互動平臺
開設永不閉戶的“形勢與政策”教學課堂,拓展研究領域,鞏固教育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總是有時間限制,再多的學時也無法讓所有學生同時發表意見。任課教師可以利用個人網站主頁、電子郵箱、微信、公眾號、微博、貼吧、知乎、QQ等網絡平臺,將課堂上要講而未能講、學生想要說而未能說的內容進行上傳,就課堂上一切意猶未盡的問題在這里展開討論研究。同時,學生可以在此把自己的新的想法和問題提出來,其他同學也可以就此發表評論和回應,教師也隨時參與其中,和學生保持常態化互動。學生想問老師,通過網絡一定能夠找到老師,老師有話要說,學生通過網絡也一定能夠看到。從而搭建起了課內課外、網上網下協同鑄魂育人的“立交橋”,形成了網絡新課堂。
網絡課堂構筑起了永不閉戶的學習平臺,有效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邊界,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網絡學習平臺與課堂教學良性互動,課堂和課外優勢互補,既強化了教師的主導性,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研究的積極性,拓寬了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渠道,大大增強、鞏固和延展了教學的效果。
五、組織不同院系學生展開形勢與政策課學習研究成果觀摩交流
通過橫向互動達到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的目的。由于各個院系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他們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和對于形勢與政策的理解必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而這種有區別的學習體會和研究解讀方式,本身就是一筆難得的教學資源,應該使其發揮作用。毛澤東同志曾說“有比較才能鑒別,有鑒別,有斗爭,才能發展。”所以,要在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中,盡可能讓學生各抒己見,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比如,在學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這個內容的時候,我們要全校學生以“美麗中國”為題完成一份不限定形式的作業,同學們盡展其才,醫學的、美術的、經濟的、新聞的、歷史的、工程的等專業學生,完成飽含其學業背景知識的精彩紛呈的學習成果,或是繪畫、漫畫,或是散文、劇本,或是圖表、數據,或是政論文章等,再從中挑選較為優秀的作品進行集中展覽,組織學生觀摩學習。當然,不同院系的學生應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完成與其專業結合度最高的作業題目,再讓他們整體交換作業閱讀學習對方的作業。
通過集中展覽和交換作業閱讀學習,同學們可以對于課程所涉及的問題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把握和更豐滿的理解,同時學院應積極倡導組織可以和更多院系的同學交換學習交流心得,也鼓勵同學們自主開展互換學習。
六、建立規范的形勢與政策課輔導答疑制度
輔導答疑制度便于師生個別互動為深入研究和探討性學習以及解決學生的個別性問題提供機會和保障。
教學團隊的每一位老師在學期之初,應提前和學生商定每周一次的輔導答疑具體時間和地點,并報教研室備案。課堂教學、講評會、集體討論和在線課堂等,都難以保證每個同學盡其所言,或無法實現師生同步深入研究探討,而定期輔導答疑則可彌補這一缺陷。教師還能夠通過輔導答疑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生活境遇、思想實際,亦能與學生建立融洽、信任、友善的師生關系,以自己優秀的人格魅力和卓越學術素養影響、感染學生,為正處于灌漿期的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注入正能量。教師只有找準學生在理論中的“疑惑點”、思想中的“共鳴點”、情感里的“觸發點”進行答疑解惑,學生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
七、寒暑假之際,要求學生開展個人與社會的動態互動
理論只有進行實踐才能真正落地。寒暑假是學生走出象牙塔去接觸、體驗社會的最佳契機,每個學生應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興趣,實地考察國家生存狀態、社會的發展狀態,思考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探求解決之道,并形成作業,作為評定課業成績的依據。每個學期開學之后,從中選擇較優秀的作業進行布展,或在課堂上由作者進行展示,與同學們共同分享學習體會。
古人云:“為世憂樂者,君子之志也;不為世憂樂者,小人之志也”。高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要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敏銳的創新精神、扎實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領悟治國理政的真諦與意義,通過點滴之見和小處著手養成心系國家和人民的胸襟和情懷,恰恰就是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
八、關于學生課業成績的評定,遵循重過程,輕考試的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指出:“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學生學業成績應遵循重過程,輕考試的原則,不能僅以考試成績結果作為單一評判標準,每個學生對課堂學習、討論發言、課外研修、網絡互動、平時課程作業、寒暑假實踐作業等投入與參與程度,以及完成質量高低都是計分依據,并應在總成績中所占權重不少于60%。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點,提高積極性,促進參與度,少點“書呆子”,多點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詩師.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優化路徑探賾[J].新課程研究,2019,(08):12.
[2]李彩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研究型教學的模式創新與功能價值[J].教學研究,2017,(02):73.
[3]劉新躍,徐濟益.把立德樹人作為大學的根本任務[J].紅旗文稿,2018,(23):30.
[4]燕連福,溫海霞.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關鍵在教師[J].紅旗文稿,2019,(10):21.
[5]賈雪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路徑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