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燕
摘 要 大學擔負著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任,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導向的教學模式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本、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導向教學模式的前提;課堂發言、課堂辯論、分組討論、課堂筆記、閱讀專業刊物、撰寫讀書筆記、案例學習與編寫和加強學習過程的考核與評價等是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導向的教學模式應采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關鍵詞 教學模式 創新型人才培養 過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5.06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bears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talent-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Changing teaching concepts, putting students first, and establishing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re the prerequisites for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talent-oriented teaching model; classroom speeches, class debates, group discussions, class notes, reading professional journals, writing reading notes, case study and compil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ar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thods that should be adopted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teaching mod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process evaluation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潛力,大學是國家人才培養的基地,其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大學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應融于大學教育的各個環節,本文探討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如何構建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模式。
1 構建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的前提
創新型人才是指富有開拓性,具有創造能力,能開創新局面,對社會發展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他們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擁有創新能力,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專業課程教學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構建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模式就是以創新為導向,通過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品質。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應具備一定的前提。
(1)轉變教學理念。不同的教學理念培養出不同特質的人才,傳統的教學理念局限于教師講授,學生聽講,教師的講授多重理論分析,輕實際操作,容易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離,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轉變教學理念,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引導者。教學的重心應由關注“教”轉向關注“學”,由關注“記住了多少知識”轉向“學會如何學習和思考”;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形成師生雙向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只有改變我們的教學理念,才能培養出勤于思考,善于創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2)以學生為本。建立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必須建立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并從制度上加以落實。從政府辦教育層面看,大學教育 “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把學生培養作為大學的首要任務,把學生培養質量作為評價大學辦學水平的標準,改變目前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判標準。學校層面,“以學生為本”就是把學生培養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在對教師的考核評價上,應把教學水平、學生培養作為首要的評價指標,評價指標是引導教師工作方向的指揮棒,只有建立“以學生為本”的評價指標,才能引導教師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教師層面上看,“以學生為本”一是把教書育人作為教師使命,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還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樣才能培養出人格獨立,心智健康的合格人才。二是教學上“以學生為本”,就是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把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作為教學的根本目的,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政府、學校、教師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并從管理體制、機制上加以落實。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中國傳統的師生關系中,教師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往往不茍言笑,令學生敬而遠之,這樣的師生關系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積極互動、共同參與的課堂教學模式。所以要想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勇氣和積極性,必須建立一種真誠、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心理上對教師產生安全感、信任感、認同感。教師應本著關愛之心與學生相處,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尊重學生的情感和經驗,善于傾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鼓勵學生就不同觀點進行探討。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會積極回應、配合老師的課堂教學;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拋開一切思想顧慮和心理負擔,形成開放的思維方式,從而激發出他們的創造性和探索精神。
2 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導向教學模式的方法與形式
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導向的教學模式,要求在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形式,發揮不同教學方法和形式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1)課堂發言。課堂發言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鼓勵課堂發言,一是對課程所涉及的問題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二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清晰、有邏輯地表達出來,課堂發言是培養這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徑;三是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自我展示的勇氣。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觀察發現,一些學生不愿主動發言,有的因為他們缺乏表達自己想法的勇氣 ,有的是怕回答不正確招來同學的嘲笑,也有的是缺乏參與課堂交流互動的積極性。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本著教書育人,懷著一顆愛心,針對不同的學生加以引導,培養他們積極參與的主動精神和自我展示的勇氣。
(2)課堂辯論。在課程教學中對一些熱點問題或有爭議、存在不同觀點的問題可運用課堂辯論的方法,通過辯論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掌握。為了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整個辯論活動可由學生自己組織,辯論規則按正式辯論賽流程進行,參辯選手由學生自愿報名產生,除了辯手外,班級的其他同學作為正、反方隊友參與辯論。為了避免存在“搭便車”現象,可要求每個學生就辯題提交一份小論文,通過這一方式使每位同學都能對辯論問題有深入思考,并能參與到辯論中來。老師負責最后的點評和總結。課堂辯論方式,一是能使學生對辯論的問題有較全面、深入的掌握;二是能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等能力;三是這種帶有一定對抗性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3)分組討論。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適合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分組討論是按一定的方式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到5人,就某個問題給定討論時間,然后各小組派代表上講臺陳述小組觀點,其他學生可對小組的觀點提問,老師對小組發言進行點評。分組討論的作用是:一是加深學生對所討論問題理解和掌握;二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三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四是培養學生參與討論的能力;五是通過討論促進學生思想碰撞、捕捉靈感、開拓視野、激發創新思維;六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加深同學間的溝通交流,形成更加良好的同學關系。
(4)課堂筆記。隨著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很多學生不愿意做課堂筆記,而是習慣于拷貝老師的多媒體課件以應對考試。做課堂筆記對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是非常必要的:一是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聽課效果。做課堂筆記,學生能緊跟老師的授課思路,提高學生聽課的效果;二是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三是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專注度。學生應掌握做課堂筆記的方法,記筆記不只是對老師授課內容的簡單抄錄而是對老師所講重點、難點內容做一些標記、注解,以及記錄學生自己的一些想法,這樣便于加深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理解。
(5)閱讀專業刊物。為了擴展學生的專業知識、了解專業的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配合課堂教學,應該要求學生閱讀本課程相關期刊文章。和專著相比較期刊文章篇幅短、觀點聚焦,適合對課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擴展閱讀。文章的選取,一是教師可根據授課內容給學生布置閱讀主題或指定閱讀文章,二是學生可就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選取相關文章。閱讀專業物刊,一是加深學生對相關專業問題的理解;二是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三是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6)案例學習與編寫。案例教學在各管理類課程的教學中被廣泛運用,深受教師和學生的青睞。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教學能夠彌補純理論講解的不足,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理論,并學會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案例教學中,除了進行案例分析外,還可要求學生學習編寫案例。案例的編寫要求案例素材選取必須是現實中真實發生的事,具體素材可通過調研或從媒體上搜集,運用課程所學的相關理論對案例素材進行加工,并給出案例分析的主要觀點。通過編寫與分析案例,一是加深對理論問題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二是提高學生從專業角度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提高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四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使命感。
3 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導向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
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指揮棒,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導向的課程教學模式,就必須改變單一、刻板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建立起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加強學習過程評價的綜合考核方式。加強學習過程的評價和考核主要是:學生課程的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構成,平時成績由課堂發言、課堂筆記、讀書筆記、小組討論、平時作業成績等情況按一定比例累加構成,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60~70%。期末考試的內容包括考察學生基礎理論掌握情況和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40~30%。加強學習過程的考核,這種考核方式有利于改變文科學生普遍存在的不注重平時學習,考試前突擊應對考試的現象。通過強化對學習過程評價,使學生重視學習過程,認真對待每個學習環節,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為了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通常還可以要求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情況和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實踐證明學生的自我評價基本與學生的平時表現得分相一致,通過自我評價有利于學生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對學生的自我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導向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這種模式的建立需要從教育理念、教學形式與方法、課程評價方式上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