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有錄
摘 要:小學語文是小學生接觸人文教育、學習語言、與人交流的最基礎課程,相當于學習其他課程的地基。只有學好語文才能夠有良好的理解閱讀能力,能正確地找到知識重點。新課改之后的小學語文,已經不能僅僅用“讀死書”的老套教學模式,需要運用新型創新方法,將“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融入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
關鍵詞:小學語文;經典誦讀;童書共讀;重要意義;措施
一、 引言
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課程,達到識字、會閱讀、會寫作、能夠與人進行互動交流、掌握語感和培養良好的語言素質習慣的目的。而“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正是小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重要手段。下面將從“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對于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學中的有效措施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二、 “經典誦讀”與“童書共讀”的重要意義
(一)“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對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不僅僅是包含語文在內的所有課程的基礎,也是生活語言運用的基礎。語言具有傳播性,通過小學語文課程學習,讓學生靈活掌握運用語言的能力的同時,能夠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素養,并將其傳播到學習生活中。而通過“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的教學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觀、好的語文閱讀學習習慣輸送給學生,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層面,可以為學生架構起一個全面的語文學習知識體系。在知識體系的架構中,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引起對語文文化的探求,對提高小學生語文的整體文化素質非常重要。
(二)“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對小學生培養語感、體會語言魅力的重要性
語感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文學能力,當學生在誦讀一首詩、一篇文章、一個故事時,感受到文字間的抑揚頓挫,文字間讀起來生動、朗朗上口,這便是語感的一個體現。而培養這種語感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責任,也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必須要掌握的一項能力,尤其是對于中高年級的小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認識及掌握了大部分基礎漢字,正是培養語感的關鍵學習期。“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便是通過擴寬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增加學生培養語感的機會,學生在誦讀和共讀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魅力,讓學生更加愿意利用看到、讀過的語言來表達自己。
(三)“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對于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重要性
“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不僅僅對于學生培養語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重要,同樣也是學生積累語文知識,建立知識體系的材料來源,只有知識儲備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為學生之后的口語交際、語文寫作中提供源動力,學生才能夠在方方面面靈活地運用語言,這也是語文教師的教學目的。所以,利用“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引領學生打好基礎,展開更好的語文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責任。
三、 有效進行“經典誦讀”與“童書共讀”的措施
新課改之下的小學語文課程,在語文的綜合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加重了比例,也意味著教學方式也要跟隨著進行創新改革,以符合當代小學生的教育水平。而傳統教育中摸索已久的“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也應該作為教學之重,迎來創新。有別于以往的閱讀、背誦方法里單純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更應該有的放矢地將課堂、課外的經典文章及童書結合起來。打破固有的教學老思路,“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不應該局限在學生單獨的學習中,更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生反饋在語文教學里的良性循環教育。而如何有效地實施“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方法,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質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也是語文教師需要深思研究的事情。
(一)制定晨讀及自由閱讀時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制定合理的晨讀及自由閱讀時間,多樣化的誦讀經典作品及童書,將單一學生的個人行為變化為集體行為,學生在此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能加深學生的學習記憶。早晨是大腦最靈活清醒的時刻,否則也不會有“一天之計在于晨”的諺語流傳,而制定合理的晨讀方便學生記憶經典課文知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意識薄弱,如果課堂還是課外時間沒有好的引導,很難進行拓展閱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制定自由閱讀時間,引導學生一起閱讀,讓學生“童書共讀”變為集體活動。小學生都有集體學習的興趣,看到別的學生都在閱讀學習,自然不想被單獨落下。學生逐漸在特定時間進行誦讀及知識拓展閱讀,等到一段時間后,閱讀的效率也會跟隨提高。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需要學習三首古詩,其中一首古詩為《題臨安邸》。語文教師可以在制定好的晨讀時間里讓學生先復習上篇古詩《示兒》的閱讀背誦,鞏固上節課時學到的知識,加強記憶,之后通讀《題臨安邸》。
這樣學生對即將在課堂上學習《題臨安邸》更加熟悉。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帶著有感情地通讀一遍,隨后要求學生自己誦讀,要求讀準字音、句讀,比如第一句應該是“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在讀的過程中認識生字,之后學生可以根據注釋或者和小組討論古詩含義。語文教師解釋詩詞著作的背景及作者想要抒發的愛國情感,讓學生體會詩人林升的憂國憂民之情。之后利用計劃好的自由閱讀時間,指導學生可以一起閱讀一些愛國情懷的童書,例如比較出名的《小兵張嘎》等。培養學生學會在晨讀及自由閱讀時間里,合理利用時間,利用經典閱讀和童書共讀進行復習背誦、初步預習、課外拓展的學習習慣。
(二)經典誦讀與課外童書交疊學習,能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
養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之后,將經典經典誦讀課程與課外童書交疊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融合教師教授的學習方法展開課外童書閱讀,學以致用,拓展語文的知識層面。學生在進行經典誦讀的過程中,語文教師為學生一一羅列好知識的重點,如若學生只是單純地學會了經典作品,學生再遇到同類的作品后還是無法作品中情感表達和背景,而利用課外童書拓展學生閱讀的知識維度,學生在課外童書的閱讀學習中加強對情景感情的把握和學習,掌握更多的詞匯量,對于以后的語文寫作和口語表達也至關重要。所以課外童書是學生經典誦讀的衍生物,也是學生搭建知識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拓寬學生的知識域。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學習的《己亥雜詩》。語文教師可以開始從“己亥”年講起,為學生鋪開己亥年的大清帝國的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政治面貌,引入學生思考。之后語文教師指導學生誦讀賞析“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此句中運用擬人和夸張的修辭手法,讓學生感受龔自珍對于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及希望社會變革的強烈愿望,隨后講述“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句傳誦千古的名句,讓學生加深學習,強化知識點。之后語文教師拓展知識讓學生展開課外童書閱讀學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或是課外導讀《水滸傳》,讓學生通過學習《己亥雜詩》的方法,舉一反三的交疊應用到童書閱讀上。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時代背景及人物心理,遣詞造句及不同修辭手法的應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做好知識儲備。
(三)利用網絡信息科技技術導讀,引導學生進行“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
現在是信息科技爆發的時代,多媒體、直播課堂、各類學習App的誕生逐步充滿了學生的教育生活,而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技術來引導學生進行“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會讓學生更有動力和興趣參與其中。文章在開篇時說,語文不能“讀死書”,教學需要創新。無論是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還是“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交疊教學,如果學生不感興趣,那么一切都是徒勞。科技帶來的還有新鮮感也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所以,利用科技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更有興趣地參與“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也是語文教育者應該掌握的措施。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需要學習的一課為《圓明園的毀滅》。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一開始利用多媒體視頻軟件便播放《圓明園的復原》視頻,并在最后展示如今圓明園的遺址照片,讓學生對所學課程充滿興趣,迫切地想了解圓明園為何成了如今的模樣。這便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于“經典作品”的誦讀了解,隨后學生自由閱讀課文,相互討論。利用多媒體展示圓明園的布景圖,方便學生理解“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這句話,利用信息科技將場景導入,學生學習得更加直觀。最后播放《火燒圓明園》片段,激發學生對于圓明園被毀滅的痛惜,之后對讓學生拓展童書閱讀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讓學生課后也可以利用有聲閱讀軟件喜馬拉雅聽讀這封信,了解圓明園更多的歷史。
(四)舉辦誦讀及童書共讀的讀書會或比賽,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是學生培養語感、知識儲備積累、構建知識構架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也是為了提高學生寫作和表達能力。而舉辦誦讀及童書共讀的書會或比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從實踐教學出發,讓學生用積累的閱讀知識敢于表達觀點。而在準備比賽或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重新閱讀經典作品和查找課外童書資料,相互學習討論促進學生的口語交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關于第四單元的整個單元學習中,涉及各個時期的愛國情懷的經典作品閱讀,語文教師也通過課堂、課下拓展了一些愛國情懷的童書閱讀。教師可以以此單元的學習展開一場“愛國情懷”主題的朗讀比賽,讓學生經過“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在本單元中選擇一課如《少年中國說》,運用積累的閱讀知識儲備,自己發揮文采寫作少年與中國夢或少年的愛國故事。有感情地朗讀比賽,設置激勵評分,鼓勵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表達能力。
四、 結論
“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針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更是應該作為重點。而通過合理制定時間、運用科技技術及舉辦相關的比賽活動等措施,能夠使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語文知識,找到學習方法,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架構,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吁婷.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J].江西教育,2019(6):42.
[2]魯淑珍.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的有效措施[J].商情,2019(4):225.
[3]胡鄭萍.探究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