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照榮
生本課堂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來營造民主、平等、激勵和諧的人文課堂環境,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前提,教師的適當引導作輔助,形成師生合力。“沒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沒有課堂教學的成功。”那么,應該如何讓“生本”貫穿整個課堂,形成師生合力呢?
一、精心設計課前預習
老師要想把課上好,必須精心備好課;學生要想學好課,必須認真做好課前預習。故而,老師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好相應的課前預習,并且不能機械化的背公式或概念,而是讓學生圍繞著課程的學習目的自由自主地研習,再進行總結。這樣,才會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才會有利于生本課堂,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長方形的周長》,課前預習不能只要求熟讀或背熟長方形周長的公式,雖然這樣會讓學生很快地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但并不利于對長方形周長的研究,學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筆者是這樣設計的:1.畫一畫:在紙上畫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2.描一描:描出剛才所畫長方形的周長。3.想一想: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你有辦法解決嗎?請把你所用的方法記錄下來。學生通過畫一畫、描一描、想一想,在為解決長方形的周長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時,也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為生本課堂埋下伏筆。
二、生本課堂的導入要生動有趣
一節好的課,必定有一個好的開始。好的開始能夠吸引學生,讓其不知不覺間投入到學習之中。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平平無奇的公式化般的干癟地直奔主題,必然令學生感覺麻木,慢慢步入頹廢。導入課堂作為一節課的開始,如何才能生動有趣呢?
1.故事設疑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而結合教學目的在故事的高潮時進行設疑,則能夠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沉醉在思考當中,再通過探討,則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醞釀出更多的方法,繼而找出一個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如,上四年級數學《田忌賽馬》, 可以先給學生講一講田忌賽馬的故事:齊國大將田忌非常喜歡賽馬。有一次他和齊王約定進行一次比賽:他們把各自的馬分為上中下三等,比賽時,上對上、中對中、下對下。可是齊王每級的馬都強過田忌,三場都是齊王輕松勝利。正當田忌垂頭喪氣的要走時,他的好友孫臏卻跟他說:“我有辦法可以幫您贏下這場比賽……”
同學們,你能猜到孫臏用的是什么辦法嗎?請每個小組討論一下……
一次簡單的故事設疑,便能輕松地解決這節《田忌賽馬》,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能體現以生為本這一概念。
2.情境引入
在導入新課時,有目的地精心創設一定的情境,把學生帶入游戲的環境中,促使學生進入情與境,使學生成為數學中的一個角色,不但可以快速解決所需教學的新課,更能加深該課的學習印象。
如,《植樹問題1》:“在長20米的公路旁,每5米栽1棵樹,需要栽幾棵?”這一道題,我讓學生扮演樹苗,“一棵”“一棵”慢慢走到該“栽”的地方。讓不同想法的孩子去當他們的樹苗,最后得出結果。在解決“棵樹”和“間隔數”之間關系的同時,更細化了“兩頭種”“一頭種”“兩頭不種”的情況,為下一節的《植樹問題2》作了更好的鋪墊。
通過學生的扮演、參與活動,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氛圍,同時也能更好地把該課的重難點解決。
三、生本課堂要精講多練
很多老師對學生的教學都是實施保姆式的教學方法,把學生捧在手心上,呵護著。講課時也只是采用填鴨式的把自己掌握的知識一溜煙的硬塞給學生。這樣,有的學生的確會做了,但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學生感覺頭昏腦漲,無從入手,從而越發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漸漸變得無所事事,最后步入待進生的行列。
我們不能如此作為,我們應該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因此,在堂上,老師應該精講。課堂上的語言應該圍繞著教學目的去進行精講,還要給學生留下一定的空間,讓學生可以去回味、去思考、去聯系,這樣,學生才能更容易接受老師,更容易接受知識,更容易掌握知識,甚至能夠舉一反三。
四、把“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融入生本課堂
“一題多解”是指面對同一個數學問題運用不同的數學思考方式去解決,最終也是殊途同歸。
如,“長方形的長是15厘米,寬是10厘米,周長是多少?”
方法一:15+10+15+10=50(厘米)
方法二:15×2+10×2=50(厘米)
方法三:(15+10)×2=50(厘米)……
“一題多變”是指對同一個數學問題但把其中的條件進行替代或更換,也可以把題目變成同樣類型的不同問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形式的練習,既培養學生思維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如,把上題變為“長方形的長是15厘米,寬比長短5厘米,周長是多少?”“長方形的長比寬長5厘米,寬是10厘米,周長是多少?”“長方形的長和寬共25厘米,寬比長短5厘米,周長是多少?”……
五、生本課堂要善待學生的差異
由于學生情況的參差不齊和興趣愛好的不同,才使得我們的課堂百舸爭流,錯綜復雜。若用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評價全班學生,則每個學生就會打上好中差的固定標簽,這是不利于課堂的。所以,面對富有個性的學生,要學會善待、寬容、欣賞學生,及時抓住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把它不斷放大,令學生在教師的激勵中放飛身心,從而超越自我,信心倍添。還可以利用“一幫一”的方法,構建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橋梁,加深學生之間的友誼。課后的練習也可以根據不同的能力去布置相應的練習,進而達到共贏。
六、不斷反思,不斷成長
無論多么完美的設計,實施后總會留下一些瑕疵。每一節課結束后,筆者就會對該節課進行反思,把優點和不足記錄下來,并寫下對這些不足作出改進的想法。這樣就可以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更進一步,讓學生更加自主、歡樂地暢游在數學課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