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金玲
摘 要: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對于人體的健康與生命有著極為巨大的危害,因此,食品安全相關檢驗機構應不斷提升檢測水平,同時對食品檢測設備加以更新與完善。基于此,本文將針對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方法與技術展開分析。
關鍵詞: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技術方法
1 食品檢驗檢測的重要性
伴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頻頻發生,上至主食下至食物調料都曾因安全問題而被曝光,而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爆發導致人們對日常飲食安全有所恐慌,對于家庭購入食品的安全問題也是愈加重視。食品安全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強烈影響,同時也使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幅度降低。而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能夠為人民權益提供保障,同時提高食品質量,經過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食品能夠使人們放心購買,伴隨人們安全意識不斷提高,食品檢驗檢測能夠使生產商家對自身食品產品安全質量更為注重,從而促進食品加工行業向著更為健康的方向發展。食品檢驗檢測能夠為我國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同時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在我國有句古語:“民以食為天”。若無法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證,對內不僅會導致我國社會動蕩,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而對外則會使我國國際名譽受到侵害,并面臨來自于國際輿論的巨大壓力,嚴重時甚至會對與他國的合作造成影響[1]。
2 食品安全問題分析
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而食品安全則與我國社會的穩定與運作有著緊密聯系?,F階段,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集中于毒素污染、微生物污染、過多使用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等方面。首先,在毒素污染方面,食品會因諸多原因受到毒素污染,而且造成食物污染的毒素種類也較為繁多,可根據毒素來源定義為微生物毒素、動植物毒素兩種。針對此類毒素,我國目前擁有薄層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酶聯免疫分析法3種有效的毒素檢測技術。其次,在微生物污染方面,我國現階段已擁有有效且快速檢測病原菌的方法,在微生物病原菌檢測過程中,主要是通過PCR這一快速有效的檢測技術進行,這一方法在食品檢測中也是使用最為廣泛的方法。再次,在過多使用食品添加劑這一方面,在食品制作過程當中,大部分加工制作方法中都會通過食品添加劑對食物味道進行調和,但是部分不法商販在食品加工過程中隨意使用防腐劑、色素、不同類型的化學提味保鮮物質,導致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率居高不下。最后,在農藥殘留這一方面,這一問題主要是因蔬菜瓜果種植者為令其更好的成長,在種植過程中毫無顧忌的使用農藥,致使果蔬中存在農藥殘留。面對如此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對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技術的更新與完善迫在眉睫[2]。
3 不同類型食品存在問題
3.1 農產食品
在種植水稻、小麥、蔬菜等農產品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通過施用定量化肥與農藥,以為其健康生長提供保障,而過多使用化肥與農藥會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大幅度上升,并因普通方式無法清洗干凈,導致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3.2 肉類食品
為保證肉類食品能夠滿足市場所需以及獲得更高、更快的經濟效益,部分不法養殖者在養殖過程中會使用大量激素與抗生素來促進食用動物的生長,而由于激素與抗生素使用劑量過大,導致其大量留存于動物體內,一旦食用此類動物,往往會引發人體各種疾病。
3.3 加工原料
在加工食品過程中,部分無良商販為降低制作成本,通常會選擇質量低下的原材料,或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嚴重時甚至會通過有毒物質提升食品味道,這對于食品安全與質量來講,是最為嚴重的影響。
4 食品安全問題有效治理措施
4.1 做好統計數據,實現信息化
現階段,我國經濟正在以迅猛的趨勢發展,食品加工行業也獲得長足發展,但是,在食品加工制作過程中,記錄食物、混淆數據等現象仍然存在,而數據統計與記錄則是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核心所在,優質的數據記錄與統計對于簡化食品檢驗檢測有著諸多裨益。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諸多食品檢驗檢測部門分布于不同區域之中;并且,不同類型食品污染數據與食品加工環境的檢測數據會上報于食品檢驗檢測部門,此類數據龐大,而通過將此類數據匯集,并加以分類利用,能夠使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更加具備針對性。
4.2 整合檢測機構
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這一工作具備較強的系統性與專業性,其不僅與食品加工制作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同時也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就現階段來看,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機構諸多,并且相關農業、質量檢測、工商與衛生等部門也配有下屬檢驗機構,但是部門之間機構設置極為重復,并且所使用設備也存有較大差異。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食品安全問題也呈現復雜化,這種過于簡單的檢驗方法導致檢驗權威性受到質疑。
5 結語
綜合上文所述,食品安全對于人民生命與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不僅與人民健康與生命安全有著緊密聯系,也與食品市場穩定且健康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對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質量加以強化不論是對食品市場還是人民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鄒堯.食品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J].食品界,2019(2):22-23.
[2]趙艷.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技術與方法探究[J].現代食品,2019(9):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