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摘 要:甜蜜素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樣品前處理方法和甜蜜素的檢測方法。根據不同的基質種類,要選擇合適的前處理方法來進行處理,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進行檢測,這樣才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對甜蜜素進行測定,為食品安全監督和檢測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
關鍵詞:食品;甜蜜素;應用;檢測方法;比較;探析
1 樣品前處理技
1.1 透析法
對于一些液體水溶性樣品,首先應該進行稀釋,然后再通過滲析模塊的滲析池進行滲析之后再進行檢測。透析法并不需要其他化學試劑和衍生化學反應來進行輔助,唯一的儀器要求就是需要使用在線滲析模塊。然而如果樣品的基質比較復雜,首先要將它放置在玻璃紙材質的透析袋中,然后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搖勻,放入裝有同樣濃度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進行透析。滲析液經過水性濾膜等多個儀器的收集之后待用。該方法操作比較簡單,并且也比較環保,目前應用也比較廣泛。但是透析的時間比較長,操作過程中的成本也比較高。
1.2 除油脂蛋白沉淀法
食品中如果含有油脂,首先要經過石油醚進行油脂的提取,去除油脂之后再用水提取樣品,并對提取溶液進行蛋白沉淀。經這種方法進行前處理的提取液再對其進行衍生化反應,可以避免乳化現象,目前我國相關的標準中基本上都采用了這種方法。而對于一些水產品類高蛋白高脂肪樣品,可以通過萃取和冷凍的方式對提取液中的油脂類物質以及水溶性蛋白進行提取,以保證分析結果更加穩定和準確。
1.3 固相萃取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針對一些樣品中含有少量甜蜜素的情況,因為樣品中含量超出了儀器檢測范圍,需要對樣品中的甜蜜素進行富集。這種方法不僅可對樣品中的甜蜜素進行富集,同時也對樣品進行了凈化,降低了雜質的干擾[1]。
2 檢測方法及不確定度
2.1 常規理化法
常規理化法分為4種,包括:薄層色譜法、比色法、濁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層層析法是通過顯色劑進行檢測,使得含有甜蜜素的樣品能夠呈現出帶有顏色的斑點。這種方法比較簡單,也不需要任何儀器的幫助,檢測成本也比較低,但是不能進行準確的定量分析。
比色法是甜蜜素和氯化鋇、亞硝酸鈉反應,生成一種環己基氨基硫酸鋇乳白色沉淀,這種沉淀在溶液中沉降極其緩慢,搖晃后,溶液馬上呈混濁狀態,穩定性較好。根據溶液的渾濁程度和標準系列溶液進行目測比色,即可估測出樣品中甜蜜素的大概含量。該操作簡單,靈敏度高,但不能準確定量[2]。
濁度法與比色法原理一致,根據濁度與溶液中甜蜜素含量成正比關系的原理進行檢測,濁度儀可以測量溶液的準確濁度值,代入標準曲線后,可得樣品中甜蜜素的含量。操作最為簡單,靈敏度較高,并且使用設備也比較簡單。濁度法濁度儀也比較容易攜帶,所以已經成為了甜蜜素快速檢測的主要方法。
在利用外分光光度法進行甜蜜素檢測時,樣品經水提取,鹽酸酸化,乙醚反復萃取,無水硫酸鈉去水后揮去石油醚,碳酸氫鈉溶液復溶后經紫外分光光度儀檢測。該前處理方法比較復雜,但是可以對不同樣品進行準確定量。
2.2 色譜法
色譜法可分為3種,包括: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離子色譜法譜法是最常用的檢測方法。液相色譜法在檢測甜蜜素時,首先樣品經水提取后,在強酸性溶液中與次氯酸鈉反應,用正庚烷萃取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這種方法適用于大部分的樣品和食品,且只有一個衍生物,所以衍生反應比較容易控制,而且精準度也比較高。
氣相色譜法在檢測甜蜜素時,樣品首先經水提取,在硫酸介質中環己基氨基磺酸鈉與亞硝酸反應,利用氣相色譜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進行分離及分析,保留時間定性,外標法定量。但是該技術的缺點就是衍生需要在低溫環境下進行,并且要盡量快速檢測,以保證結果的準確性。
離子色譜法是利用甜蜜素本身具有較大的水溶性,并且在水中容易電離的特性進行檢測,通常會利用氫氧化鉀或者是碳酸氫鈉和碳酸鈉溶液作為電離液進行電離,以直接測定甜蜜素,這種方法就叫做離子色譜法。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和穩定,也不需要對樣品進行前處理,這樣就能夠實現更加便捷和快速的測定甜蜜素含量,但是缺點就是成本比較高。
2.3 質譜法
質譜法包括: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
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的精密度高,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準確性,適用于食品中甜蜜素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的精密度高,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和準確性,適用于食品中甜蜜素的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樣品經水超聲提取,離心后,上清液過濾之后即可上機檢測。前處理簡單快捷,但對一些含量較高的試樣需要稀釋,從而可能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3 結語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為了能夠使甜蜜素的檢測更加準確,快速檢測新技術在不斷發展,為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提供了更加準確的依據和保障。
參考文獻
[1]張子臣,朱愛國,徐薇,等.食品中甜蜜素的應用及檢測方法的比較[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10(5):1261-1267.
[2]王勝,革麗亞,譚慧,等.氣相色譜法測定饅頭中甜蜜素的干擾消除[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0,11(6):1925-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