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燦璨
摘 要:麻柳溪村是鄂西南少數民族村鎮之一,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清新怡人的自然景色,但該村在文化傳播平臺構建上卻出現了短板。本文梳理麻柳溪村傳播平臺構建情況與原因,探究助其文化傳播平臺構建的策略,以期對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偏遠少數民族村鎮的文化傳播有所裨益。
關鍵詞:文化傳播平臺;少數民族村鎮;鄂西南;麻柳溪村
中圖分類號:I2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8-00-02
麻柳溪村和唐崖土司城、黃金洞景區同屬于唐崖河景區,共365戶、1 420人,羌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村總人口的98%,是鄂渝邊區目前為止最大的羌族聚居地。在媒體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麻柳溪村的文化卻沒有自己專屬的傳播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村村鎮文化更廣范圍的傳播和村鎮經濟的進一步繁榮。
一、麻柳溪村村鎮文化傳播平臺建設現狀
麻柳溪村的村鎮文化傳播目前仍停留在傳統媒體時代的被動型“單向傳播模式”,未積極利用新型傳播平臺為自身發展服務。
(一)官方網站:設計簡單,處于維修狀態
網站是信息獲取的主要路徑之一,以“地址”即域名為入口,以“頁面”為展示空間。麻柳溪村官方網站介紹村寨基本信息、旅行路線等,僅停留在簡單的圖文模式,并無超鏈接跳轉或與其他平臺相互關聯。目前,官方網站處于維修狀態,網民無法通過該路徑獲取所需信息。
(二)百度貼吧:使用率低,文化傳播散見于旅游類貼吧
“貼吧是一種基于關鍵詞的主題交流社區,它與搜索引擎緊密結合,準確把握用戶需求,為個人興趣而生?!彼阉靼l現,“麻柳溪吧”僅有3個用戶關注,發帖量27,內容均與麻柳溪村無關,由此可判斷麻柳溪村對該吧使用基本為零;共有412篇包含該關鍵詞“麻柳溪”的貼子,散布在旅游類貼吧和個人游記中。
(三)社交媒體:缺乏官微宣傳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將社交媒體帶入新時空,互聯網從網頁超鏈接的網絡,轉變成人際關系的網絡,基于社交媒體建構的以人為節點的關系網絡越來越明顯。[1]微信、微博作為目前最主要的社交媒體,滿足網民公共與個人信息需求。麻柳溪村在兩個平臺中均未建設獨立官方賬號。另外,關鍵詞搜索所得相關內容均散見于旅游推介類賬號或個人游記中,單純以旅游為導向的推介模糊了麻柳溪村的文化內核且內容缺乏深度。
(四)短視頻平臺:無官方賬號,借助少量村民個人賬號進行文化傳播
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50億,較2018年底增長1.26億,占網民整體的94.1%;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7.73億,占網民整體的85.6%。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尤其受到網民的喜愛,內容生產者通過影響力經濟進行流量變現,將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有機結合。在這兩大平臺中均未發現官方賬號,僅有一兩名當地村民私人賬號定期更新內容,積極與網民互動。
二、基于麻柳溪村村鎮文化傳播平臺建設現狀的相關原因分析
總體來看,麻柳溪村村鎮文化傳播平臺基本處于零散自發狀態,缺乏官方主導的專業性內容,影響力有限。以下從多方切入,梳理其背后原因。
(一)專業媒體人才的匱乏
麻柳溪村的文化傳播內容以用戶生成內容(UGC)為主,而自發式和搭載式的零散傳播內容是當下“UGC”內容的呈現特點,缺乏專業人士的“把關”和思維,無法形成體系與品牌,使得麻柳溪村的文化傳播只會停留在目前的不成熟階段。
(二)網絡時代“數字鴻溝”難以逾越
數字鴻溝是知溝在互聯網時代的新發展。麻柳溪村寨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第一產業和文旅產業是經濟收入的絕大部分。青壯年一代作為“數字原著民”具備一般基本信息接收和內容生產能力,是平臺發展的主力軍,中老年作為“數字難民”需要前者的“文化反哺”,適應新的互聯網環境。而青年的“走”和中老年的“留”,無形中加大了麻柳溪村寨的“數字鴻溝”,這也是平臺建設落后的原因之一。
(三)技術普惠背景之下的滯后者
學者羅杰斯在新事物普及過程中的“信息流”和“影響流”中提出“滯后者”,即對新事物接納程度較低,且未受有利影響的群體。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于傳播領域帶來媒介形態的變革。而麻柳溪村所涉足的媒體平臺,內容均為圖文為主的傳統媒體呈現形式,無法滿足“參與式”“互動式”背景之下的受眾媒介使用需求。
三、關于文化傳播平臺構建優化與轉型的幾點策略
媒介是溝通的橋梁,傳播平臺則是溝通環節的基本載體——信息傳遞的橋梁。傳播平臺的良性發展,利于優化文化資源、加速文化傳播,爭奪話語權利。
(一)引進媒體專業人才,謀劃文化傳播平臺構建總格局
“UGC”內容數量多、視角多樣,但和專業媒體的內容相比較而言,在質量上仍存在差距,兩者結合才能打造優質產品。在村官選拔中,麻柳溪村可傾向于引進新聞與傳播專業出身的復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復合型人才的媒體素養與政務能力,在其帶領下打造一支重媒體、懂媒體、會媒體的領導隊伍,將麻柳溪村的村鎮文化傳播作為村務工作的頭等大事。具體來說,他們可對麻柳溪村當前存在于各大平臺的“UGC”內容進行關鍵詞歸納與詞頻統計,整理受眾感興趣的內容,探索未來傳播內容的發展方向;入駐“三微一端”主要媒體平臺,分別以“麻柳溪村”為名建立官方賬號,定期更新原創優質內容,同時積極轉發與麻柳溪有關的“UGC”內容保持熱度;優化升級官方網站,加入flash動畫和超鏈接跳轉,在網站首頁嵌入其他媒體平臺入口的二維碼,打造用戶信息獲得第一道關口;定期舉辦線上和線下活動,將線上流量轉化為實際效益。此外,建立以一個媒體平臺為核心的傳播矩陣,形成“媒體共振”提升每條內容的傳播深度與廣度。
(二)通過多種途徑提升當地村民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教育“使人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獲得正確媒介信息、媒介信息產生的意義和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2]。媒介素養作為人們面對媒介中各種信息時的處理選擇與生存的綜合能力,在新媒體時代又有了不同的要求。就家庭內部而言,青年一代具有對父輩進行持續文化反哺的責任,根據中老年學習特性耐心教授智能手機、電腦的使用方法;村委會組織集體學習,開展挨家挨戶點對點式幫扶,不僅停留在口號、宣傳階段,而是由知到行,思想與行動同步發展。鼓勵村民進行正能量文化內容生產,提供技術指導與設備,在全村打造良好氛圍,促使村民向產銷者轉型,助力麻柳溪村文化傳播平臺發展。
(三)從“滯后者”向“后期追隨者”轉變
新的技術應用于媒介領域,催生新的媒介環境,促進媒介生態的革新。同時也要求傳播者對已有傳播模式做出調整。“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不同時空的數據進行整合,形成高體驗性的旅游產品與全景式村落數字博物館,動態化展示傳統村落聚集形態、建筑物類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3];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向沉浸式自助游轉型。
“以短視頻為紐帶的知識分享和連接,助力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大眾化,推動了知識的普惠?!盵4]村寨地處以土苗二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主要人口構成卻以羌族為主,二者在發展中形成的“土家羌音”值得探究。以其為名制作系列短視頻節目,以吊腳樓為承載,探究二者文化的共性與差異,既可普及少數民族文化,也可幫助觀者了解民族建筑變遷史。
參考文獻:
[1]譚天,張子俊.我國社交媒體的現狀、發展與趨勢[J].編輯之友,2017(1).
[2]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媒介素養研究,2004(5).
[3]劉沛林,李伯華.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的緣起、誤區及應對[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
[4]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科學出版社,字節跳動平臺.知識的普惠——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R].201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