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予生
摘 要:隨著網絡的興起與普及,網絡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另一個世界,其中既有各種經濟形態,亦有各種文化形態。網絡語言正是網絡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人類語言符號與網絡環境的有機融合,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和網絡性。網絡語言的出現及其在生活中的廣泛滲透,形成了網絡文化與時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交融,對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廣播新聞作為輿論傳播和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之一,其在網絡語言盛行的時代同樣受到了較大影響,正面臨著傳統新聞傳播在語言規范性和網絡性上的艱難抉擇。本文分析了網絡語言的文化形態,以及網絡語言對廣播新聞采編的影響,進而對網絡語言環境下廣播新聞采編的應對路徑展開探討。
關鍵詞:網絡語言;廣播新聞采編;輿論導向;網絡文化;漢語言;新聞傳播
中圖分類號:J9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8-0089-02
一、網絡語言的文化形態
網絡語言是在漢語言文化和網絡文化的基礎上誕生出的一種全新的語言形態。同時由于網絡文化本身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各種其他語言文化和文化元素也融入其中,由此就形成了網絡語言獨有的文化形態。
(一)網絡語言體現了漢語言文化與時代文化的融合
當前流行的各種網絡語言大多數仍以漢語言為基礎,然后結合網絡中所涌現的各種時代文化元素而演變出一種獨特的語言表現形式,如最初的“88”就是漢語“拜拜”的諧音,同時由于網絡文化具有節奏快、重時效、重新奇的特點,所以人們采用了這種更為便捷的表現方式。諸如此類的還有“666”“不明覺厲”等。再比如“鬼畜”就是漢語言與當前網絡上所流行的惡搞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語言詞匯。
(二)漢語言文化在網絡文化中內涵的拓展與外延
當前許多網絡語言雖然運用了漢語言的遣詞造句規范,但由于其流行于網絡環境下,所以就被網絡文化賦予了一些新的內涵。這些語言,必須要結合其使用的特定環境才能準確理解其內涵。
(三)各種低俗文化在網絡文化中的泛濫
網絡的開放性、包容性與大眾性成為各種文化成長的沃土,而社會中的低俗文化恰恰也在其中找到發展空間,并由此產生了許多惡俗的網絡語言,對社會文化造成污染。如“滾粗”“綠茶婊”等就是此類網絡語言的典型代表。其在網絡中的廣泛傳播給社會思想造成不良影響。
二、網絡語言對廣播新聞采編的影響
網絡語言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中的一種不可阻擋的文化形態,且成為大眾傳播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文化要素。在此情況下,各種傳播媒體也面臨著網絡語言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對于廣播新聞采編工作而言,由于其本身就是針對社會文化進行編輯和傳播的工作,且編輯制作新聞的過程中需要和漢語言打交道,所以廣播新聞采編也必然受到網絡語言的影響。
(一)網絡語言對廣播新聞采編中語言使用的規范性帶來影響
廣播新聞是社會輿論的引導性力量,一直都是以規范性的語言運用來體現廣播媒體的客觀公正性。但網絡語言的不規范性則對廣播新聞采編造成一定影響。一方面,廣播新聞采編中所獲取到的許多信息都存在網絡語言,這對于采編人員進行文字的規范性編輯帶來較大難度。另一方面,隨著網絡語言逐漸被受眾所接受和喜愛,廣播新聞采編為迎合時代文化和受眾需求也開始運用一些網絡語言,但由于許多網絡語言與傳統漢語言規范相沖突,所以一旦運用不合理就會對廣播新聞的語言規范性造成影響。
(二)網絡語言對廣播新聞采編中有效信息資源的獲取造成影響
網絡語言內涵的豐富性無疑使現代信息資源含義的甄別與領會帶來更大難度。廣播新聞采編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信息資源的搜集和分析,而其中必然有許多信息含有網絡語言,尤其是廣大網民的意見與評論中會運用到各種網絡語言,這無疑對新聞采編人員了解民意和用戶需求帶來極大難度。同時采編人員在與受眾進行交流互動時,受眾也會運用各種網絡語言,采編人員如果對網絡語言不熟悉,則有可能出現理解上的偏差,進而對新聞報道的準確性造成影響。
(三)對廣播新聞采編中保持正確輿論導向造成影響
網絡語言中內涵的豐富性使得其在不同環境中會產生不同的含義,例如“老司機”就是如此,其既可以具有褒義的成分,在特定環境下也具有貶義的成分。而廣播新聞采編過程中如果不能對網絡語言的使用進行準確把握,就有可能使新聞輿論的導向產生偏差,進而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例如某一報刊曾針對“屌絲”一詞刊發評論《我就一屌絲》,單從題目讀者就很難把握文章所要表達的是一種積極的看法還是消極的看法。因此,網絡語言對輿論導向的影響也是極大的。
三、網絡語言環境下廣播新聞采編的應對路徑
(一)堅持輿論導向做好網絡語言使用的篩選
網絡時代傳統廣播媒體的新聞傳播已經面臨巨大困境,受眾逐漸流失,所以廣播新聞采編中運用網絡語言來提升新聞信息的時代感和趣味性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網絡語言的運用是必須建立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基礎之上的,所以必須在運用網絡語言時嚴格對其進行把關和篩選。一方面,采編人員必須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分析力度,在采編過程中對需要使用的網絡語言做好文化背景調查,以確保其所傳達的文化內涵與所報道的新聞內容相一致,避免給受眾造成歧義或誤解。另一方面,采編人員需要運用漢語言規范對網絡語言進行研究分析,確保網絡語言在規范性方面能夠與正規漢語保持一致,以免對漢語言文化的規范性造成不良影響。
(二)廣播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提升自身的網絡敏感性
網絡語言的興起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特點和發展趨勢,因此,廣播新聞采編人員必須積極與時代發展保持一致,不斷提升自身的網絡敏感性,以更好地對各種網絡語言加以使用。基于此,廣播新聞采編人員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就必須加強網絡使用,盡可能多地投入網絡環境中去了解網絡文化、學習網絡文化并形成自己的思考,然后更為理性地看待網絡文化,使自身既具有較強的網絡敏感性,又能保持采編過程中對網絡資源的有選擇性借鑒,做到去粗取精。此外,廣播新聞采編人員還應該加強與現代受眾的交流與溝通,了解他們對網絡文化的看法與偏好,進而在新聞采編時能夠合理地借用受眾所喜愛的內容來增強新聞的可聽性。同時,采編人員也應該積極地向一些國家權威媒體學習網絡語言的用法,以確保網絡語言使用的規范性。
四、結語
隨著網絡語言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不斷普及,其已經成為現代人交流溝通的一種語言風格。但對于廣播新聞媒體而言,新聞媒體代表著國家輿論形象,所以在使用網絡語言時必須“慎之又慎”。一方面,廣播新聞媒體需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好網絡語言的篩選;另一方面,采編人員必須提升自身網絡敏感性,以更好地對網絡文化加以借鑒并合理使用網絡語言,從而使廣播新聞無論在權威性還是生活性上都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郭衛.論網絡語言對廣播新聞采編的影響及其解決對策[J].采寫編,2020(2).
[2]李智英.張小莉.探究新聞采編人員要慎用網絡用語的方法[N].云南政協報,2016-06-08(04).
[3]李耿源.探析報刊如何正確對待和規范使用網絡流行語[J].中國記者,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