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曉翠
摘要:目的:研究對胃息肉患者在電子胃鏡下實施粘膜切除治療的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胃息肉患者中選取52例,依照計算機表法分組,每組26例。對照組行一般高頻電凝切除術治療,實驗組行電子胃鏡下胃息肉粘膜切除術治療。檢驗兩組胃息肉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天數、并發癥發生情況和臨床效果。結果:實驗組胃息肉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天數相比于對照組較優,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性顯著;實驗組胃息肉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明顯高于對照組胃息肉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8%,組間差異性明顯。實驗組胃息肉患者的臨床療效為96%明顯高于對照組胃息肉患者的臨床療效為69%,組間差異性顯著。結論:對胃息肉患者在電子胃鏡下實施粘膜切除治療,使并發癥明顯降低,縮短住院時間,使患者各臨床指標得到明顯改善。
關鍵詞:胃息肉黏膜切除;電子胃鏡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656
文獻標志碼:A
臨床上胃息肉多采取胃鏡檢查或者胃腸鋇餐造影診斷發現,患者病情發展極易出現上腹部隱痛、腹脹、嘔吐,上消化道出血等情況。胃息肉具有一定癌變風險,需盡早采取有效治療。一般常使用內鏡切除術治療,主要包含尼龍絲結扎法、微波灼除法、高頻電凝切除術等,現今電子胃鏡技術發展較快,為胃息肉患者提供便捷和有效途徑。現對胃息肉患者在電子胃鏡下實施粘膜切除治療的效果作分析。
1基線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
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胃息肉患者中選取52例,依照計算機表法分組,每組26例。實驗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最低為42歲,年齡最高為82歲,中位年齡為(64.32±2.18)歲,病程最短為1y,病程最長為10y,平均病程為(5.23±2.15)年;對照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最低為43y,年齡最高為82y,中位年齡為(64.39±2.21)歲,病程最短為2y,病程最長為10y,平均病程為(5.35±2.21)y;經統計學軟件對以上涉及的相關資料進行計算,組間差異性不明顯(P>0.05)。
1.2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采取胸部攝片、心電圖、凝血功能診斷。對參照組行一般高頻電凝切除術治療,主要包含:在術前8h需禁食,4h禁水,將身體上金屬物品予以摘除,在術前半小時取0.5g硫酸阿托品對患者進行肌注,在術前5min,取10mL達克羅寧膠漿讓患者服用,當患者麻藥起效后,將口墊置入,并放置電子胃鏡,依照患者的胃息肉形態、數量、直徑以及部位等采取高頻電凝切除術治療。如胃息肉直徑在5mm之下,需使用活檢鉗將其夾除,使用電凝止血,針對直徑在5~20mm的胃息肉,需使用高頻電發射系統和圈套器采取一次性切除治療,其凝切交替時間在每次3~4s。對于胃息肉形態復雜的患者,以及多發性胃息肉患者,可采取分次或者分期凝切。
對實驗組行電子胃鏡下胃息肉粘膜切除術治療,主要包含:在術前8h需禁食,4h禁水,將身體上金屬物品予以摘除,在術前0.5h取0.5g硫酸阿托品對患者進行肌注,在術前5min,取10mL鹽酸利多卡因膠漿讓患者服用,當患者麻藥起效后,將口墊置入,并放置電子胃鏡,對病灶的大小、部位予以明確,針對帶蒂、亞蒂息肉直徑在0.5cm之下,需使用活檢鉗將其直接夾除。針對扁平息肉(直徑<5cm),用內鏡注射針在病灶基底部注射1:10000腎上腺素美蘭鹽水,使之與粘膜下層分離并明顯抬舉、隆起,用圈套器將病灶固定,并使用混合電凝、電切術對其進行切除,對胃壁完整情況進行觀察和切除,必要時可采取電凝止血及鈦夾夾畢創面,防止發生出血、穿孔情況。實施內鏡粘膜切除術,是由內鏡息肉切除術和內鏡粘膜注射術發展而來的一項內鏡技術。內鏡黏膜切除術的目的是切除部分粘膜,深度可達粘膜下組織,因而可起到治療粘膜病變的作用。在術后禁食水,并予以抑酸、補液、抗生素進行治療。
1.3判定指標
比較兩組胃息肉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天數、并發癥發生情況和臨床效果。
1.4統計學分析
以上數據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使用卡方和t檢驗兩組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且分別使用(%)率和均數表示,并對以上涉及的相關資料進行檢驗,組間數據結果顯示為P<0.05,證實統計學意義存在。
2結果
2.1兩組胃息肉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天數
實驗組胃息肉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天數相比于對照組較優,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1。
2.2兩組胃息肉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實驗組胃息肉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2/26)明顯高于對照組胃息肉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8%(10/26),組間差異性明顯(P<0.05)。見表2。
2.2兩組胃息肉患者的臨床療效
實驗組胃息肉患者的臨床療效為96%(25/26)明顯高于對照組胃息肉患者的臨床療效為69%(18/26),2組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3。
3討論
在消化系統疾病中胃息肉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在中老年患者中極易發生,一般常為良性息肉,患者發生增生性息肉的幾率以及癌變率均較低,對此種患者進行確診,并對其實施針對性治療,可將癌變風險降低。電子胃鏡屬于第三代內窺鏡,其具有明顯的圖像效果和較高的分辨率,使用計算機對圖像進行有效處理,具有較高的分辨率,主要經計算機對圖像進行相應的處理,在術中保證清晰的視野,將手術操作難度予以降低,精準的將息肉組織切除,使患者術中操作創傷性降低,可有效的降低并發癥發生。
高頻電切術主要將高頻電流發生器將熱能轉換至電能,并在高溫下切除息肉,進而實現多個息肉同時切除的效果,其具有可重復性的效果。但此種手術方法具有一定缺陷性,進而極易出現術后出血、穿孔等情況,進而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健康。經電子胃鏡進行息肉粘膜切除,可保證手術操作的精準性,使術中出血量予以減少,對其術中、術中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予以降低。經有關電子胃鏡研究顯示,在電子胃鏡下實施胃息肉粘膜切除術,其治療價值顯著提升。
以上數據經計算得出,實驗組胃息肉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天數相比于參照組較優,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性顯著(P<0.05);實驗組胃息肉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2/26)明顯高于對照組胃息肉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8% (10/26),組間差異性明顯(P<0.05)。實驗組胃息肉患者的臨床療效為96%(25/26)明顯高于對照組胃息肉患者的臨床療效為69%(18/26),2組差異性顯著(P<0.05)。
對胃息肉患者在電子胃鏡下實施粘膜切除治療,使并發癥明顯降低,縮短住院時間,使患者各臨床指標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