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斌 陳少哲
摘要:本研究以功能性訓練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對功能性訓練的起源、概念、內容、發展等方面做歸納總結。研究表明:功能性訓練源于美國康復領域,主要用于術后康復,伴隨競技體育而逐漸發展。目前功能性訓練的觀點尚存爭議,但其倡導的訓練方法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功能性訓練強調身體訓練的整體效應,重視多關節多維度的訓練方式、建立與強化運動鏈,最終目的在于達到最優的訓練效果。但功能性訓練也不是萬能的,功能性訓練在訓練的方式上強調整體,導致在培養單項運動素質的提高方面有所欠缺,在這種補齊短板的模式下,由于運動素質之間彼此有所制約,則可能減弱單項運動素質拔尖能力,從而影響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在現代體能訓練方面傳統體能訓練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功能性訓練有其優勢,傳統體能訓練的長處仍然不可忽視,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著重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相互結合,優勢互補,共同推動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的發展。
關鍵詞:功能性訓練;運動鏈;動作模式
體能訓練是運動項目制勝的基礎,隨著科學的訓練理念在現代競賽中的不斷滲透,積極推動了體能訓練發展,開辟了體能訓練的理論與方法多元化發展之路,功能性訓練便是在此背景下誕生。功能性訓練能夠有效地篩查運動員的短板問題,解決薄弱環節,建立良好的動作模式,提高運動表現,因此流行于大眾健身、競技體育訓練。通過查閱現有的研究發現部分專家、教練及在校學生對功能性訓練的理念過于拔高,導致不能合理的使用該訓練方法,本文將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之上,進一步闡明功能性訓練“是什么,為什么,如何用”,以及存在的相關問題,繼續深化該理論的研究與應用。
一、功能性訓練起源與發展
(一)功能性訓練起源
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源自康復醫學,早期用于肢體動作來改善運動功能的方法。二戰期間,功能性訓練是幫助受傷的戰士術后康復所采用的一種練習手段,幫助患者快速康復,恢復其功能。可見,功能性訓練的理念是始于對于人體運動功能的改善和完善肢體動作技能方面的一些動作練習,其主要應用在術后康復訓練。
(二)功能性訓練的發展
20世紀末,由美國Gray cook提出的功能性動作篩查(FMS)推動了功能性訓練在大眾健身領域、競技體育領域的應用[1]。進入21世紀,職業體育發展迅速帶動了體育競技的需求,功能性訓練開始應用于競技體育的訓練,至此現代功能性訓練得以發展。其中美國的Michael Boyle等人提出了核心訓練為主導、動作模式為根本的功能性訓練,推動了競技體育訓練向前發展。
二、功能性訓練概念辨析
庫克于1977年提出“功能性訓練”的概念,他指出用特定的動作分析來尋找運動員身體的薄弱環節[2],通過針對性的功能動作優化這些薄弱環節,強化運動鏈的功能,從而提高動作模式的穩定性。美國運動醫學會[3](NACM)認為功能性訓練是人體多關節形成的各動力鏈在不同維度進行的各種加減速及穩定的動作練習。美國運動委員會[4](ACSM)則認為功能性訓練是為達到具體目標而進行的針對性的動作訓練,其中訓練內容主要以穩定、平衡、核心訓練為主。托馬斯·庫爾茨(Thomas Kurz)[5]從訓練的整體性出發將功能性訓練定義為是一種整體性的動作訓練,而不是單純的人體各部分的肌肉鍛煉,通過加強全身的訓練鞏固動作模式的穩定。可見,不同的學者對功能性訓練有著不同的看法,卻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功能性訓練是圍繞具體目標而進行的針對性的動作訓練,動作設計理念圍繞整體性、多關節、多維度的思路,增強神經肌肉的協調控制能力,通過這些動作練習建立與強化運動鏈,優化人體薄弱環節,以期達到動作模式穩定,整個動作過程以能量消耗的經濟性、運動鏈的穩定與高效等為目的的一種訓練方法。
三、功能性訓練的內容
(一)基本理念
著名體能專家Chek Paul指出人體運動的各種形式都依據人體解剖學的特點以及各項動作的空間運動軌跡[6],基于人體運動方式,功能性訓練在動作訓練的形式上要求姿勢左右對稱、上下協調、肌肉做功有序,使身體的整體屬性得到提升,身體結構功能得到優化,表現出神經-肌肉傳遞效率高、運動鏈穩定、身體控制力增強等特征。
(二)功能性訓練的方法
功能性訓練是通過糾正不良姿態,消除功能障礙,改善人體運動弱鏈,建立高質量的動作模式,在此良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人體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相應的運動素質,最后發展相應的專項動作能力,逐步提升運動表現的遞進過程。此模式下也會有一些弊端,在對運動員的整體素質進行平衡化訓練時,其自身的拔尖素質可能同時遭到抑制,“木桶效應”固然重要,但競技能力非衡補償效應客觀存在,各項運動素質相互間又有所制約,這種模式下的訓練可能會造成運動員運動成績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三)功能性訓練體系
李丹陽[7]指出,功能性訓練是一個以核心區訓練為關鍵,同時注重平衡、超等長、柔韌等訓練的方法體系。姜宏斌[8]認為功能性訓練包括功能性動作篩查、功能性動作和康復物理治療。美國著名AP訓練機構主要圍繞FMS、選擇性功能性動作測試(SFMA)、運動康復治療以及身體運動功能性訓練為主體進行訓練[9]。李筍南[10]等人將功能性訓練體系從縱向概括為:功能性動作篩查評估系統、功能性障礙糾正系統、功能性動作系統以及激活與再生系統四大方面。可見,功能性訓練并非一個具體的、單一的訓練方法,而是一個包含了多個系統訓練體系。功能性訓練體系由功能性動作評估與訓練兩大系統組成,具體而言功能性動作評估系統包括功能性動作篩查、選項性功能動作評價兩部分;訓練系統主要包含糾正、核心、平衡、激活與再生等訓練內容。
(四)功能性訓練的特點
1.注重功能性動作篩查與評價
功能性動作篩查與評價主要由FMS和SFMA測試構成。FMS測試主要是預測身體運動可能會出現的運動損傷風險及對應的損傷部位。SFMA是一個基于動作的診斷系統,被設計用于已知肌肉骨骼疼痛的人群進行基本動作方式的評價。目前FMS和SFMA測試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完整測試方法,只需按照固定的基礎動作模式便能診斷出個體的現實狀態,以便及時制定糾正性訓練,解決人體運動功能障礙、自身的弱鏈,預防和減少運動中可能發生的損傷問題。
2.強調動作的精準化訓練
“競技就是動作”是美國AP訓練營溫克爾曼教練帶隊制勝的法寶,任何復雜的專項技術都是由若干動作相互銜接所構成的,運動技術從運動形式來觀察都是在特定規則的許可下人體表現出來的動作序列的集合,一項完美的技術展現都是建立在準確和高效的“動作”基礎上。長期以來,教練員一貫將“快速、準確和經濟”作為競技運動訓練質量的三大要素,而這三大要素歸根到底可以用一個“動作”集中體現。可見,在運動技術訓練中,動作是技術的源頭,要重視動作的精確化訓練,單一的動作質量影響整個技術動作序列的發揮。同時,準確、標準的動作規范有利于運動員減少訓練過程中潛在的運動損傷風險。
3.強化核心區和四肢的綜合發展
人體軀干和骨盆是人體的核心區域,其構成人體重要的運動樞紐。核心區域的穩固對于四肢的協調運動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應強化人體核心的訓練,核心訓練注重的是發展身體核心肌群的控制、穩定、平衡以及力量等能力。核心訓練主要包含“核心力量、核心穩定”兩個方面,核心力量主要是指控制核心部位運動所需要的肌肉力量,而核心穩定主要是維持運動姿勢時肌肉力量的傳遞、控制最佳化。功能性訓練通過加強核心區域肌群的功能水平,從而增強力量的傳遞產生“類剛體”效益,以達到核心足夠穩定而支撐四肢的隨意動作。
4.發揮運動鏈的整體功效
運動鏈理論認為,人體作為一個系統完整的生物體,其運動能力與表現水平的高低與各運動鏈的完整性及功能密切相關,運動鏈局部出現問題都將影響整體。弱運動鏈在整體運動鏈中就相當于水桶的短板,短板決定了整體容水量,而弱鏈決定動力鏈的整體功能水平。功能性訓練注重訓練的整體性,其動作的設計多以多關節、多維度的理念,最大限度的調動全身各部位的參與,目的在于加強多關節肌群之間的相互協調合作的能力,提高各部位肌肉工作的效率,從而增強外在的運動表現能力。
5.重視訓練與恢復同步化
隨著競技體育發展運動員參賽的次數逐漸增多,導致運動員常常處于疲勞狀態,原有的運動傷病進一步加深,運動員必須重視傷病問題,及時恢復,在運動訓練中必須重視訓練與恢復同步化,這是延長運動生命的關鍵。
四、結語
功能性訓練是對傳統體能訓練的繼承和發展,其訓練的理念獨樹一幟,訓練方式較為新穎,在預防運動損傷、康復訓練以及解決人體運動短板方面優勢明顯。功能性訓練通過評估糾正不良姿態,消除功能障礙,改善人體運動弱鏈,建立高質量的動作模式,并在此良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人體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相應的運動素質,最后進行發展相應的專項動作能力,提升運動表現。可見,功能性訓練理念、邏輯思路較為清晰,在實踐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功能性訓練也不是萬能的,功能性訓練在訓練的方式上強調整體,導致在培養單項運動素質的提高方面有所欠缺,在這種補齊短板的模式下,由于運動素質之間彼此有所制約,可能減弱單項運動素質拔尖能力,從而影響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因此,在運動訓練中,教練員應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兩種訓練方法,使其相互結合,優勢互補,不斷提升運動員運動表現能力,延長運動員運動生命。
參考文獻:
[1]Cook,G.Baseline Sports-Fitness Testing.In:B.Foran,ed.High Performance Sports Conditioning[M].Chicago:Human Kinetics Champaign,2001:1–13.
[2]Gary cook.Functional Training For The Torso[J].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1997,19(5):14–19.
[3]姜宏斌.功能性訓練概念辨析與理論架構的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15(4):125–131.
[4]Boyle le M.Advancein Functional Training[M].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2010:5.
[5]Gambetta V,Grey G.Following the functional path[EB/OL].http://www.gambetta.com.
[6]Juan Carlos SANTANA.The Essence of Program Design[M].2004:25.
[7]李丹陽,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訓練:釋義與應用[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10):71–76.
[8]姜宏斌.功能性訓練概念辨析與理論架構的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15(04):125–131.
[9]王雄,劉愛杰.身體功能訓練團隊的實踐探索及發展反思[J].體育科學,2014(02):79–86.
[10]李筍南,齊光濤,宋陸陸,等.功能訓練體系分類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02):75–80.
作者簡介:姜文斌(1982—),男,漢,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中級,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