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睿 李爽


摘要:目的:通過對比分析廣州大學維族、漢族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找出二者的差異,為針對性地提高維族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提供參考。方法:對廣州大學2014-2016年在校學生的體質測試數據中身體素質部分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維、漢族男生在50米跑項目的成績都呈現出逐年提高的趨勢,但漢族男生的速度更快且具有顯著性差異,漢族女生也比維族女生的速度快;漢族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都要高于維族學生;漢族女生在坐位體前屈這一指標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女子800米項目中漢族女生要比維族女生更快;男子引體向上中維族明顯強于漢族男生;漢族女生的1分鐘仰臥起坐比維族女生做得更多;對比3次綜合測試總分漢族男、女生都高于維族男、女生。結論:維族學生涉及耐力和有氧代謝能力的長跑類項目不如漢族學生,應該加強日常跑步鍛煉。漢族學生需要加強上肢以及核心力量鍛煉,而維族學生的下肢力量、柔韌性和無氧代謝能力有待提高。學校也要加強體育課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鼓勵和支持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關鍵詞:維吾爾族;大學生;身體素質;運動能力
2017年國務院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將青年健康列為我國青年發展的重要內容[1]。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質健康工作,2019年10月12日教育部下發了《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2]提出,要加強學生體育課程考核,未能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要求者不能畢業,可見其嚴重性和緊迫性。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質健康工作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本文通過分析廣州大學在校的維吾爾族和漢族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數據,探索維、漢兩族學生在身體素質上的差異,為進一步研究維吾爾族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提供一定參考。
一、資料來源與方法
(一)資料來源
從廣州大學2014-2016年的全校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數據選取出全部維吾爾族(以下簡稱維族)學生的數據,其中2014年70名(男生22名,女生48名)、2015年70名(男生22名,女生48名)和2016年99名(男生29名,女生70名),如表1。
(二)方法
以新修訂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3]為依據,從身體素質方面監控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測試項目包括50米跑、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800米跑(女子)、1000米跑(男子)、一分鐘仰臥起坐(女子)和引體向上(男子)。分析對比各項指標在不同民族、性別之間的差異以及4年間的變化趨勢,數據以均值、標準差進行比較。測試人員均由專門的教師及經過嚴格培訓合格的學生組成。
(三)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各項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先檢驗各組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對同性別、同項目樣本用T檢驗做差異分析,對于非正態分布的數據組采用非參數檢驗。分析指標用x均值和s標準差來表示,其中P<0.05表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表示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二、結果
(一)維、漢族學生50米跑數據對比
身體素質指標反映了肌肉力量和耐力以及關節和肌肉柔韌性等要素的基本狀況,是體質測試中的核心部分。在50米跑這一項目上漢族男生有非常明顯的優勢,2014、2015和2016三年間分別為(7.41±0.42)s顯著性差異、(7.04±0.61)s顯著性差異和(6.92±0.59)s非常顯著性差異。雖然維、漢族男生的速度成績都呈現出逐年提高的整體趨勢,但漢族男生的提升還是更為明顯。漢族女生也同樣表現出了整體上優于維族女生的情況,其中2015年(8.95±0.54)s的成績與維族女生(9.36±0.73)s的成績在統計學上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二)維、漢族學生力量素質項目數據對比
引體向上反映的是上肢肌肉力量和腰腹核心力量,在2014、2015年的數據中維族男生(14.00±6.51)、(14.00±6.63)個都高于漢族男生的(10.00±4.51)、(11.00±4.46)個,其中2014年呈現顯著性差異。同類型項目中女生測試的1分鐘仰臥起坐主要反映腰腹核心力量,漢族女生的3次成績相較維族女生都表現得更為優異,其中2014年的數據對比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立定跳遠主要反映的是下肢力量,在2014年的數據對比中,維、漢族的男生分別為(218.00±37.10)cm和(237.82±20.02)cm,女生分別為
(171.27±13.42)cm和(179.08±16.34)cm,均表現為顯著性差異。
(三)維、漢族學生柔韌素質項目數據對比
坐位體前屈測試反映的是學生柔韌性水平,如表所示,漢族女生在這一指標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其中2014和2016年在數據上與維族女生具有顯著性差異,2015年的數據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結合表2 的體重指標發現可能與漢族女生身材偏瘦有一定關系。
(四)維、漢族學生耐力素質項目數據對比
在反映耐力素質的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項目中,2014年漢族男生(67.68±11.83)分要顯著高于維族男生(57.45±16.48)分,而在3次測試中女生均呈現出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其中2016年為非常顯著性差異,表明漢族女生在耐力上還是占據一定優勢的。
三、討論
身體素質指標反映了肌肉力量和耐力以及關節和肌肉柔韌性等要素的基本狀況,是體質測試中的核心部分。在50米跑這一項目上漢族學生都表現出明顯的優勢。該測試主要體現快速跑能力和反應能力,對無氧代謝能力、身體形態和肌肉的快速力量都有較高要求[4]。綜合反映下肢力量的立定跳遠測試,都表現出了維族學生在無氧能力和肌肉力量素質上都有待加強。坐位體前屈是唯一反映學生柔韌性的測試項目,田麥久在《運動訓練學》中將柔韌素質定義為:人體關節在不同方向上的運動能力以及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伸展能力[5]。良好的柔韌性有利于提高運動能力和塑造良好的體態[6],漢族女生纖細的體型在這一指標上具有一定的優勢,進而在運動成績上也表現得更好。
在反映有氧耐力素質的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項目中,3次測試漢族女生均呈現出較大的優勢,這一指標體現了機體長時間進行有氧供能(靠糖原和脂肪有氧分解供能)的工作能力,與后天的鍛煉強度有很大關系。建議維族女生多參與校園跑等長跑類活動,提高有氧代謝能力,降低體重。男子引體向上反映的是上肢肌肉力量和腰腹核心力量,維族男生要明顯強于漢族男生,這與遺傳因素和飲食結構有較大關系,高蛋白質的攝入有助于肌細胞增長,為進一步發展肌肉力量素質打下基礎。同類型項目中女生測試的1分鐘仰臥起坐主要反映腰腹核心力量和柔韌性,漢族女生的3次成績相較維族女生都表現得更為優異,也歸因于漢族女生較小的身材和更好的柔韌性。
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運動習慣的養成,需要教育部門通過體測等手段形成“要我練”的外部推動力,更需要大學生在明白“健康是責任,鍛煉是任務”的道理后,形成“我要練”的內在推動力。高校在體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做好常規建設,關注每一堂體育課,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氛圍及文化。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Z].2017-04-13.
[2]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Z].2019-10-08.
[3]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Z].2014-07-18.
[4]袁運平,張良力.短跑運動員體能指標研究綜述[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02):26-30.
[5]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225-228.
[6]張慧君,于志源.對大學生身體柔韌性素質練習方法探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4(05):133-134.
[7]張麗.改革開放二十年居民生活水平與大學生體質狀況相關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05):600-602.
作者簡介:龔睿(1991-),男,湖南邵陽人,碩士,實驗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康復醫學運動生物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