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志雄
摘要:武術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項寶貴的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日益提升,人們越發注重自身健康,注重身心調養,體育產業發展亦越發迅速。作為體育產業中的新星,武術產業隨之迅速發展。本文以武術產業在全民健身的時代下的發展為切入點,淺析甘肅省武術產業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為甘肅省武術產業化順應時代發展之路提出些許思考。
關鍵詞:全民健身;武術;產業化;新時代;甘肅省
一、武術產業的相關概述
武術即中國武術,又稱國術。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中國傳統哲學觀念為內涵,內容隨時代發展不斷演變。武術的傳統價值主要存在于兩方面:一、用來御敵格斗,二、用來強身健體。從本質意義上來講,武術是將傳統哲學理念作為重要指導,把技擊方法定義為重要內容,注重內外兼修,將各種攻擊動作、防御動作等根據特定規律形式整合為徒手形式或者器械形式的格斗手法、套路和單招練習的運動方式。武術實質上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悠久歷史之中經過長期斗爭而逐步積累、提煉出的一種較為特殊的人體運動形式,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多個方面的影響之下,其具備十分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且包含多種功能,如娛樂、技擊、健身等,經過歷代中華人民的創新、傳承、完善,逐步發揚光大。在中國國內,武術是一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運動,具有十分廣泛、優良的群眾基礎,其是中華民族經過長期社會實踐、鍛煉、創新出的一種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
二、甘肅省武術產業概況
(一)甘肅省武術產業現狀
經過多年發展,甘肅省的武術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其依托于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開發了多種旅游、武術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受到了廣大游客的青睞。2018年甘肅·定西武術大賽暨定西市中小學生運動會武術比賽、2019年太極拳公開賽第三屆崆峒武術節暨甘肅省傳統武術錦標賽等諸多活動均順利舉辦,而甘肅省則以此為契機,將武術與旅游進行融合,取得了十分突出的發展成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甘肅省將繼續大力推進武術、旅游產業的完美融合,搭建合理、完善的隴原大旅游整體框架。現階段,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甘肅的武術旅游產業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各項資源的利用率相對較低,可供深度挖掘開發的潛在武術旅游資源龐大,潛力十足。
(二)甘肅省武術產業優勢
甘肅省的地理位置相對比較特殊,其具備一定的軍事戰略價值,在歷朝歷代之中,甘肅省地區一直是一塊必爭之地,因此該地區一直處在多民族爭權的狀態之中,社會發展極不穩定,甘肅當地居民常年身處金戈鐵馬的亂世之中,安全感相對較低,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保護意識。通過武術武裝自己,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借武術成就一番功業早已成為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抗日戰爭期間很多武術名家選擇定居在甘肅,如中央國術館拳術科科長劈掛高手馬英圖、馬鳳圖等人。他們創建了甘肅國術館,搜集整理武術使之體系化,積極開展武術活動,傳授技藝、改良武術套路,開辦武術比賽,使武術套路不斷生根發芽結出更具地方特色的種子,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甘肅地方武術種類、促進了地方武術的發展。
(三)新時代的發展機遇
最近幾年,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多個部委,針對武術產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詳細研討,并制定了《武術產業發展規化(2019-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以大力推進武術產業的發展作為重要基礎,將武術定位于國家戰略大局,從不同層面、不同維度對目前中國武術產業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深入探析,特別是在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受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生源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培養單位軟硬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培養質量并未達到預期的目標。《規劃》指出:“武術產業發展基礎逐步扎實,發展規模也日益加大,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為止,中國經過權威部門認定的武術之鄉高達100個,與武術相關的產業鏈條也逐步完善,如武術表演、武術影視、武術旅游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會將人們對于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的需求推向一個新高峰。武術練心、練氣、練身、疏通經絡、調氣和血、增強臟腑、健腦益髓、煉性怡情的功能。武術產業具有十分寬廣的發展前景,可深度挖掘的潛力巨大。
三、甘肅省武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武術產業基礎設施欠缺
由于甘肅省的特殊地理位置,其交通較為不便,對武術產業的發展也造成了一定阻礙,武術產業市場信息交流途徑存在嚴重閉塞的問題。同時,武術產業基礎設施缺乏,專業的場地、練習設施較為罕見。地方武館稀缺、專業武術學院稀缺且影響力低,沒有具有規模、有影響力的賽事。地方武術培訓學校較少且專業化程度低、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武術培訓機構多為跆拳道培訓機構等外來武術機構,本地武術組織較少,武術團體多為官方和學校組織,民間武術團體少,沒有規模化且影響力較低。
(二)專業人才缺失
甘肅省缺乏發展武術產業的復合型人才,缺乏體育人才、旅游人才有效互補的科學化機制,并且廣大人民群眾并未形成體育旅游資源深度融合與創新的意識。武術產業方面嚴重匱乏專業性人才,特別是一些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術強的管理性人才,更為缺乏,從而導致甘肅省武術產業化市場過程頗為艱難。缺乏通曉武術并能與其他產業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就極難實現武術與其他產業的結合,沒有發展武術產業的創新意識,是極難走出武術產業多元化的道路。
(三)開發水平低下
甘肅省武術產業資源開發水平低,存在產品結構相對比較單一的問題。由于甘肅省位于中國西部地區,經濟水平較為落后,在武術產業開發方面存在缺乏資金的問題,一些武術資源無法得到充分整合與利用,并不能形成十分宏大的規模效益,武術產業未與甘肅省的民風民俗相結合,因此其武術產業終究會被取代。武術產業的開發缺乏創意、無法與生活相連接的話,那么消費者將無法優良的消費感受。
四、甘肅省武術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完善項目體系
1.推廣大眾武術項目
普及推廣群眾項目,將八段錦、太極拳、八卦掌、大雁功等養生武術產業化。八段錦作為導引術中的奇葩,具有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動作簡單、普通老百姓容易掌握,并且一般不會出現較大差錯,同時,其具有十分顯著的功效,因此是一門醫學生必修課程。在中國諸多導引術之中,八段錦是流傳時間最廣、傳播范圍最廣的一種,這次疫情中其增加免疫力的價值大幅度彰顯。孫式、楊式等不同派系的太極拳通過特定的方式與導引術進行深度融合,并輔之健身、養生等一系列功能,歸納得出以氣助勢、以氣催力的呼吸方法,其獨特的健身養生價值早已為世所公認。
2.發展地方特色武術產業項目
大力發展甘肅省地方特色武術,在甘肅地區,棍是十分普遍的一種“武器”,也是當地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武術器械,具有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甘肅武術產業可將這種傳統特色傳承、發揚光大。甘肅省地方擁有極其豐富的武術資源,可與太極拳、八段錦、八卦掌這些普及性廣、關注度高、市場空間巨大的群眾性健身休閑項目形成產業互補,從而構成多元化武術產業市場,保障武術產業服務多元化供給,引導多方力量參與完善武術產業市場。
(二)做強競賽表演
1.樹立品牌形象
發展職業武術,引導觀賞性較強的武術項目走上專業賽事的道路。幫助民間建立職業武術聯盟,逐步提高職業賽事的成熟度和規范化水平。健全職業武術體系,為專業武術人才提供就業崗位、發展機會,解決武術人才的后顧之憂,確定主打武術產業產品,打造品牌級賽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武術賽事,在借鑒吸收其他地區成功的武術賽事經驗的同時,重點培育批具有甘肅地方特色的武術賽事。
2.培養表演市場
以條子、鞭桿、長棍、槍術、刀術等一系列極具觀賞性的武術項目作為重要突破口,營建一批具有一定娛樂性,并且商業價值也相對較高的武術類表演節目。鼓勵開發可以體現中華優秀文化,并且充滿中國民俗特色的武術項目,將武術之中所蘊含的傳神美、姿勢美等一系列特點全部展現出來,將部分武術加以改造使之更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大力培養各類武術表演團隊,推動甘肅省武術表演市場向多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三)借鑒國外優秀經驗
印度瑜伽與中國武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蘊藏著悠久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近些年來,瑜伽將其從苦修士的鍛煉行為包裝成了時尚運動,瑜伽是一種具有健身、養生等一系列功能的運動項目,引入中國市場之后對武術等一系列傳統體育項目產生了巨大沖擊。但是瑜伽無論是在練習對象、練習內容方面,還是在宣傳口號、服裝設計等方面,均具有較為獨特的特點,與武術存在較大差異。在傳播方式方面,瑜伽主要是利用扎根式策略打通中國市場,即立足于一線城市,然后逐步向二線城市、三線城市進行擴展,邀請一些明星進行代言,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示范性效應。在文化宣傳方面,瑜伽注重健康飲食,將減肥作為重要作用,如此一來,瑜伽不但是一種身體鍛煉方式,還是一種健康的、時尚的生活方式。瑜伽將市場定位于白領群體,避開了目前中國武術主要修習群體的老年人市場、從而減少了沖突。在練習服裝上,瑜伽主張充分展現人體優美線條,并且注重人體舒適性,瑜伽服裝的面料不但舒適并且具有較強彈性。阿迪達斯、耐克等知名運行品牌所設計的瑜伽服不但充滿科技感,而且具有一定的時尚元素;在場館布置層面,瑜伽通常運用一些舒緩的音樂、充滿印度風情特色的裝飾來打造一個使人放松、解壓的場合,以供廣大人民群眾休閑;同時,瑜伽產業與市場動態緊密關聯,隨市場變化而實時更新,并且傳承與創新精密結合,比武術更具針對性和適應性。甘肅省的武術市場發展也可借鑒其推廣模式,學習其尊重傳統又大膽創新的營銷策略,選擇適宜的市場樹立品牌、隨市場變化調整自身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1]孫會文.精華與前端的結合——淺談傳統武術與體育產業的結合[J].武術發展研究,2019(10):44–46.
[2]陳捷思,蘇文婷,陳陽,等.少兒武術培訓市場研究述評[J].武術研究,2019(2):90–93.
[3]陸松廷,蘇王飛.大學生武術聯賽研究[J].學校武術教育研究,2017(1):62–65.
[4]周明進.新時期武當武術的產業化發展對策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4):38+31.
[5]張曉昀,黃彥彬,張琪.論養生與防病[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