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軍 李輝
摘要:近年來我國體育旅游休閑產業快速發展,在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國民身體素質。文中以體育旅游休閑產業為對象,分析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并給出針對性優化路徑,推動我國體育旅游休閑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體育旅游;休閑產業;發展困境
體育旅游休閑產業作為旅游產業的一種,給現代人提供新的旅游、放松渠道。新形勢下體育旅游休閑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新的問題,需要結合行業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方法,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行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一、新形勢下體育旅游休閑產業面臨的發展困境
(一)相關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近些年我國不斷出臺扶持體育旅游休閑產業的政策和文件,雖然起到推動產業發展的作用,但依然面臨著政策不完善、公共服務不健全等問題。我國體育旅游休閑產業整體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并未清晰定位這個產業,使得管理制度文件不明確,服務體系引導不足。此外,政府職能部門并未意識到體育旅游休閑產業的重要性,造成體制制度不完善,造成實際中出現責任不清的情況。
(二)相關資源配置的不合理
我國內部大多數地區有著豐富體育資源與旅游資源,但整個行業發展中存在資源開發不足、資源嚴重浪費等問題。我國各地區普遍存在產業發展不均衡、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問題,如已經開發的體育休閑旅游金古橋,主要為馬拉松、徒步等內容,資源配置以整合優化為主,無法滿足人們實際需求。加上增加的資源量增加偏少,在開發與利用新資源方面存在不足。
(三)跨界融合方面存在問題
體育旅游休閑產業本身就是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的產物,產業融合滿足現代人的旅游、健身等需求。我國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尚處于起步階段,依然停留在產業產品內容的簡單融合上,但作為產業忽視打造品牌,并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體系。整個產業消費主體與消費者之間存在差異,跨界產業并未詳細劃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造成產業融合現狀不理想。
二、推動體育旅游休閑產業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加大扶持力度
休閑旅游體育主管部門與旅游部門之間緊密配合,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大宣傳力度,借助促銷會、洽談會等形式提升推介力度,擴大地區休閑旅游體育的知名度,并在社會上營造出良好的輿論氛圍,奠定休閑旅游體育發展的基礎。
休閑旅游體育企業要結合當地政府的具體規劃,并依據法律條款辦理建設用地手續,對現有集體建設用地進行充分利用,盡量不要占用基本農田,并通過村民代表大會的審議。此外,政府部門及村集體支持開發荒山荒坡,提高地區土地的利用率,并對體育生產條件與生態環境進行改善。此外,政府相關部門協調金融機構加大扶持休閑旅游企業的力度,一定程度增加貸款額度,也可以給予利率方面的優惠。創新休閑旅游體育企業要選擇合適的宣傳方法,打破常規宣傳理念的限制,充分利用政府給出的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用地優惠、貸款優惠等,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依托農村資源,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閑旅游體育發展模式,打造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休閑旅游體育產品。
(二)創新旅游產品
不難發現旅游者購買旅游商品時更看中的是其中的文化特色,也就是其個性化的內在價值。這是因為社會的不斷發展已經促使人們從簡單追求外表進階為重視事物所蘊含的內在精神。所以,在旅游商品的開發創新上,必須重視內在的人文價值和內涵,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常會因為某件商品太大、太重而放棄購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應積極開發渠道,制定物流認證準入制度,鼓勵有實力的物流快遞公司參與到景點的旅游商品托運業務中來,為旅游者的旅游購物提供便利,提升整體的旅游愉悅感,建立良好的旅游印象。
不僅可以提升旅游者的旅游愉悅感,還可以借助物流的便利,使商品得到更好的推廣與銷售,提升影響力。除了物流服務的建設外,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推介旅游景點及特色商品。這樣即便在旅游過程中由于匆忙而錯過了購買,旅游者也可以借助互聯網從網店自由選擇喜歡的旅游商品,繼續購買。網店的商品價格應合理設定,給消費者以更加良好的購物體驗。網絡的力量可以促進旅游商品的深層消費,同時還可以更大范圍地宣傳、展示商品。同時,旅游者在旅游景區購買了超過一定數額的商品后,就可以獲得被抽取幸運游客的資格,這樣也可以給旅游者的內心帶來一份美好與期待,促進旅游商品的銷售。
三、結語
總之,我國內部體育旅游休閑尚處于初級階段,這個跨界融合產業將面臨很多新的問題,需要行業從業者考慮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采取有效措施推動體育旅游休閑產業的健康發展。希望通過文中論述,為類似研究提供借鑒,給人們提供豐富的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曹秀珍.產業融合視角下體育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8,40(06):18-21.
[2]張大力,張璇,薛頌東.經濟轉型背景下山西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8,33(04):30-35.
[3]王志文,沈克印.產業融合視角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0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