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佳


摘要:通過運用Cite Space,對2008—2020年間中國知網收錄的以“校園足球”為主題的核心期刊進行可視化分析,繪制相關知識圖譜。結果發現:校園足球相關研究發文量呈遞增趨勢,初步形成了小規模的研究團隊,研究機構網絡群呈南北格局。研究熱點多元化,從頂層設計研究,到對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啟示與借鑒,再到我國具體的校園足球發展現狀、實施困境和策略探索;同時,不同熱點在不同時間點上向具體類目上有所側重,使得校園足球研究呈現出廣泛性和深刻性的特點。
關鍵詞:校園足球;可視化;知識圖譜
以北京奧運會為轉折的大眾體育發展,標志著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相關政策的出臺,為實現健康中國夢、體育強國夢提供了有力保障。校園足球相關研究自然成為當下熱點,因此,對校園足球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梳理和審視,全面了解校園足球發展動態、熱點及趨勢顯得尤為重要[1]。
一、發文量時間分布特征分析
2008年至今,“校園足球”相關發文量呈現出整體增長趨勢,大致可以分為以下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步啟動階段(2010年之前),此階段核心期刊發文量為1篇。第二階段為快速增長階段(2010—2014年),此階段核心期刊發文量為69篇。第三階段為爆發階段(2015—2020年7月),此階段核心期刊發文量為280篇,預測到2020年底發文量達到332篇(來自CNKI預測數據)。
分析文獻增長趨勢,同時結合不同階段時代背景,不難發現“校園足球”主題研究同我國足球發展理念、政策法規密不可分。我國競技足球的職業化改革及長期的金牌奧運思維,致使國內多數學者將研究重點放在競技體育、職業足球上,校園足球研究相對不足。隨后《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的發布,使得校園足球相關研究迅速成為當下熱點。然而隨著我國足球競技成績不斷下滑,校園足球的研究也出現下降趨勢。直到國家正式出臺《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政策,并確立其教育本原,校園足球發展回歸正軌。
二、作者特征分析
研究者相關主題核心期刊發文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知識產出的能力和領域貢獻力。根據普萊斯定律(N=0.749)可以算出3篇及以上發文量即為高產作者[2]。核心期刊發文量前十的作者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校園足球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但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高產作者中幾乎沒有中小學校園足球一線教師,這點值得研究者深思。根據圖1,校園足球研究已經初步形成了一些團隊,如張廷安、孫科、董眾鳴、毛振明等為核心的合作團隊,進一步分析發現合作團隊呈如下特點:(1)合作團隊成員規模較小,多為2~3人合作群;(2)從團隊成員所屬脈絡來看,團隊成員間關系以同事、師生、校友為主;(3)研究者之間連線較少,且節點分散,表明研究者校際或跨地區合作網絡不夠緊密。
三、研究機構特征分析
可視化分析可知,我國關注校園足球主題研究的科研機構數量眾多,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以24篇位列第一,其次是15篇的北京體育大學、14篇的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9篇的首都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等4所高校體育院部都以8篇的發文量位列第五。通過進一步研究機構網絡圖譜,不難發現,校園足球研究機構形成了南北格局分明的兩大機構群,北以北京體育大學為核心、南以上海體育大學為核心,兩大機構群內聯系相對緊密、群間聯系相對薄弱。
四、研究熱點分析
相關學科知識內在的聯系程度可以用關鍵詞的關聯性來解釋,通過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的繪制,可以很好的分析相關研究熱點及其演變[3]。通過繪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見圖2)分析校園足球當前的研究熱點,并做推論。
(一)基于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等的頂層設計研究
關于校園足球頂層設計,毛振明等研究者認為其核心內容有兩個方面:改革體制、重構機制,提出教育部門推進和主導、科學布局、疏通人才出路、建立聯賽的發展校園足球四大方面[4]。張廷安等人提出理清校園足球本質內涵,重視教育本義[5]。相關研究者達成一致的是:校園足球頂層設計應以制度創新為動力,形成新的發展機制,創新校園足球開展方式;打通升學通道,提供多元的發展路徑;以大學足球為引領,激發校園足球活力;以精品賽事為抓手,積極引到和宣傳,引進社會力量參與校園足球發展;在升學制度、經費、教練員引進與培養等方面建立保障,可持續地開展校園足球[4、6]。
關于校園足球教學改革,王登峰等研究者認為校園足球改革并非“一刀切”,而應順應體育教學改革總體趨勢,大力推進“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的教學改革模式和在此基礎上的改革創新。建立分層次教學體系,促使大部分學生能夠參與足球相關活動(教學、訓練、比賽、宣傳、欣賞等)[7]。
(二)基于國內外校園足球等先進經驗啟示研究
研究者通過對先進地區(如北京、上海、臨潁)、先進學校(如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等進行分析,梳理先進經驗,從而為中國校園足球的全面發展提供經驗和發展路徑[8]。此外,對國外校園足球發展先進經驗的總結同樣能啟發我國校園足球文化建設、人才培養、組織運行、競賽體系等方面的發展。研究者詳細梳理了德國、日本等國外校園足球開展的先進經驗,同時結合我國制度現狀和校園足球發展特點,在幼兒足球后備人才儲備、人才培養模式、競賽體系管理、足球文化培養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發展路徑。
(三)基于校園足球具體實施中的“現狀—問題-對策”范式研究
關于校園足球特色校建設方面的現狀—問題—對策研究,主要圍繞特色校遴選條件、程序、目標定位、任務等方面展開。楊獻南等提出特色校仍存在遴選標準的合理性偏低,復審標準導向不明確;遴選審核過程缺乏嚴密性,缺少審核前的實地考察;區域布局以及不同的學段分配比例不平衡,缺乏整體系統規劃;功利主義趨于擴大,缺乏引導與監管等問題,分別從管理標準、遴選審核、布局規劃、發展監管等方面提出對策。
同時,校園足球教學方面的現狀—問題—對策研究也同步展開,研究者們分別從教學訓練、競賽體系、場地設施、師資培訓等方面進行論述。分別針對上述幾個方面具體提出相應的可行性對策方案。例如提出“游戲+競技”的教學模式、動態分層的足球課堂教學模式等。
五、研究焦點時序分析
為理順校園足球研究的整體發展軌跡,通過繪制研究熱點時序知識圖譜(見圖3),以展現該領域研究發展軌跡及趨勢。
足球改革聚類是自2008年以來研究者持續關注的熱點,研究者從早期關注校園足球文化到體教結合發展模式,再到對職業足球、足球改革和制度保障的進一步分析,再到近幾年青訓體系和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究,均給予了高度重視。2009年,自《通知》發布以來,研究校園足球主要圍繞校園足球本質、競技體育、創新、政策工具、中國足球等幾個聚類展開。而對青少年足球、體育管理兩個聚類的關注則起始于2012年。此外,女子足球、校園足球體系兩個聚類也分別在不同時間點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
六、結論
校園足球自2008年以來,相關研究發文量呈遞增趨勢,初步形成了小規模的研究團隊,但團隊間合作網絡不夠緊密,從而導致研究機構網絡群呈現出以上海體育學院和北京體育大學為核心的南北格局;研究熱點多元化,從頂層設計研究,到對國內外相關經驗的總結與探索,再到國內校園足球的發展現狀、實施困境和策略探索;同時,不同熱點在不同時間點上向具體類目上有所側重,使得校園足球研究呈現出廣泛性和深刻性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孫科.認知·體系·方向——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杜兆才談中國足球振興[J].體育學研究,2018,1(06):88–94.
[2]于波.基于CiteSpace Ⅲ計量的我國校園足球研究:動態、熱點與趨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05):40–45+51.
[3]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02):242–253.
[4]毛振明,劉天彪,臧留紅.論“新校園足球”的頂層設計[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03):58–62.
[5]張廷安.開展校園足球活動需要理念引領[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08):112–117.
[6]賈珍榮.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0(12):57–59.
[7]王登峰,樊澤民.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發展綜述(2015—2017年)[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8,42(04):1–6.
[8]王崇喜,陳治.校園足球運動縣域推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探索——以臨潁縣校園足球發展工程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04):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