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相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實施,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已走過二十年。這二十年,給我們的語文課堂送來了一股春風。我們大膽實踐,小心檢驗,不斷地追求進步,又不懈地思索,希望我們的語文教育事業無愧于百年育人的重任。二十年里,我在語文教學中,先后使用了由課程教材研究所和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聯合編著的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簡稱“人教版”),以及由教育部組織編寫,2017年開始使用的小學語文義務教育教科書(簡稱“部編版”)。
【關鍵詞】課程標準?課程改革?反思?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材
二十年,這是我與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一起經歷的二十年。記得二十年前,我初登講臺,注視著臺下幾十雙求知的眼睛,那顆忐忑不安的心一直沒有平穩過。我很自豪,因為教育的激情使我的內心澎湃不已;我很感恩,因為把知識傳授給孩子的同時,我也從他們的身上汲取了前行的力量;我也時常惶恐,因為教育不是植樹,而是育人,是百年的大業,我害怕沒能把這件事做好,影響的將是一代人。
從事教師這一職業,與孩子結緣,是我兒時的夢想。趕上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這趟列車,是一場際遇。不能說我個人的力量能給這場改革帶來多大的影響,但作為教育工作的最前線人員,我們對教學工作的不斷反思,就是為了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首先,反思我們的教育觀念。課改讓我們意識到孩子的個性發展是應該要得到尊重的。如今教育改革,提出了尊重孩子的個性化發展,這是教育觀念的一大進步。課堂上,我們為充滿個性的發言報以熱烈的掌聲,不再為孩子的無情反駁而臉紅尷尬。習題上、試卷中,許多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只有一種標準……
課程標準提出孩子的學習要注重探究合作。從人教版開始到部編版,教材均安排了綜合性的語文學習活動。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與課文的教學方法不同。教師在活動中應還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性。比如部編版《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在制定活動計劃時,要教導學生寫作這種應用文的基本方法,至于活動內容、分工安排等項目就應交由學生們自主討論來決定。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制定計劃,搜集漢字歷史來源與演變的資料,搜集漢字字謎和諧音現象,開展社會用字調查,舉辦書法展覽等,使孩子在活動中培養學習能力,鍛煉動手動腦的基本技能。
再來反思我們的教學方法。朗讀,是小學語文課改教學方法中極力推廣的一種。讀的形式多種多樣:自由朗讀、齊讀、默讀、范讀……讀也分層次:初讀、通讀、品讀、悟讀……這種教學方法一提出,馬上得到了普及。是的,不熟讀文章談何理解?沒有一定的理解,又如何以情帶讀?但筆者認為,無論一種教學方法被冠以多少美名,最終都要以“到位”作為其是否用得恰如其分的標準。我們對課標、教材的把握要到位,對學生的學情把握要到位。
低年級的語文課文,短小而富有音韻,容易朗朗上口,多適合開口讀,甚至齊讀(有助于識字)。高年級的課文,篇幅較長,誦讀所花的時間較多,更適合自由讀、默讀。不同文體,采用讀的方法也應不盡相同。方法的選用最終當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像部編版《鯨》這篇科普說明文,文字淺顯易懂,可以齊讀。然而,它的篇幅不算短,齊讀要花掉較多的課堂時間。二來說明文準確性和科學性的語言特點,需要學生各自慢慢體會,所以在齊讀和默讀的方式選擇上,后者比前者更恰當。由于沒有選擇好方法,學習這篇習作例文時,我花費的教學時間超出了預算。又如人教版《老人與海鷗》一課,如何理解老人與海鷗結下的如親人般地情感呢?我選擇了品讀重點語句的方法來教學。品讀老人風雨無阻,長途跋涉來到翠湖旁喂海鷗;品讀老人去世,海鷗成群結隊送行……在一次次朗讀中,希望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內容。到后來我發現,缺乏對全文內容的通讀,這些重點句段的品讀只是斷章取義,對文本的人文美的感悟也只是流于形式。
最后反思我們的教材(每一部教材的編撰都是嚴謹的、科學的,下面的討論僅是一名教師在對教材的使用上談的一點感受)。部編版語文教材在文章的選錄、編排,欄目的設計上都突出的表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的特點,注重知識的積累與遷移,但與以往的人教版相比,語文的工具性這一特點表現不明顯。在人教版里,一些遣詞造句的語言規律會有專門的練習題,教師在教材使用中能夠直接明確地給予學生充分練習與總結。在部編版里,由于側重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往往只舉例,點到即止,這就需要有經驗的老師課前課后準備大量習題資料,對于新教師使用教材有點困難。
課程改革二十年,適逢新舊教材交替使用之際,本文就兩個版本的教材談談自己使用過程中的心得,檢討工作中的得與失,以便為繼續前行而積蓄勇氣與力量。
[參考文獻]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李新玲,《十年課改說成敗》,中國青年報,2011年10月20日
廣東省肇慶市龍禧小學?廣東省肇慶市?何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