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步入新時期以來,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獲得了人們更高的重視。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文化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傳統文化的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承、現代文化的積累賦予了中華文化新的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為現代化設計工作的開展奠定了更加有利的基礎,一方面能夠有效強化文化的保護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充分體現文化與時俱進的發展價值。本文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設計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設計;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0-0038-02
一、引言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當中,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是針對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歷史文化體系,促進文化歷史信息的傳承與發展。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不具備特定的載體形式,其管理與傳承不僅缺乏足夠優質的方法,也未能獲得相應的產業支持。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元素提取出來,與現代化的設計結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夠有效強化創新設計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夠帶動黑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水平的提升。在下文中,就具體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設計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和分析。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從有種程度上來看,非物質文化是一個民族獨有的文化記憶,其所具備的傳承價值及應用價值值得進行深入挖掘。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多樣,隨著國內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的進步,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出現于人們的視野當中,但仍然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無人傳承的窘境。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許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借助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發掘其所具備的市場價值,將其視為創新設計體系中不具魅力的文化元素,在促進文化設計水平進步的同時,奠定更加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同樣能夠成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進步的動力源泉。現代化的創新設計可以以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傳統文化精神為基礎,充分體現創新思維的重要價值,借助更為多樣化的表現形式,打造更能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的文化產品。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設計研究
我國已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多樣,既包括文學作品、音樂作品、傳統曲藝,也包括手工技藝、民俗風情等內容。不同類型的傳統文化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融入于創新設計當中,實現創新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而言,既要做到傳承與豐富,又要做到創新與發展,單一的傳承是缺乏創造性,也是難以長久持續的。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讓非物質文化在創新設計中實現更好的發展。
(一)文學作品在創新設計中的應用
在我國已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文學作品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一席之地,許多民間文學作品在數十年甚至是幾百年之后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口口相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獲得了更為良好的文學創作平臺,文學作品的傳播形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如果仍舊以傳統的傳播方式進行文學作品的傳承,必將極大程度上縮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甚至導致這些有價值的醫學作品逐漸被人們所遺忘。通過創新設計的方法,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更容易被現代人所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將文學作品中的元素與各類產品進行融合,一方面能夠提現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能夠強化設計的多樣性。
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錄入的民間傳說梁祝為例,這一傳說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國外也是極具影響力故事內容。梁祝中可提取的文化元素眾多,許多高校和文化部門甚至還專門開辦過以梁祝為主題的文創作品設計比賽。另外,還有許多游戲也創新性地引入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兩個角色,以近一段時間大火的游戲《江南百景圖》為例,梁山伯與祝英臺角色特性也充分提現了民間傳說的故事內涵。這種新型的創新設計形式更大程度上激發了人們對于民間傳說的興趣。
(二)手工技藝在創新設計中的應用
國內已有的傳統手工技藝種類多樣,不同的手工藝人在進行創作時又會體現出不同的風格,手工技藝充分體現出了創作者的匠心精神,也更大程度上強化了歷史文化的豐富性特征。以2019年首屆香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的獲獎作品為例,來自江南大學的設計師閆永亮將剪紙藝術與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較常運用到的U盤相結合,既美觀,又新穎。大塊的色彩運用全面地展現了剪紙藝術的呈現效果,同時也將精致生活的理念滲透至了每一個細節當中。
另外,考慮到現代人購買新型產品的渠道多種多樣,人們更加傾向于通過自主進行手工制作的方式獲得獨一無二的產品,并提升自身的手工技能。因此,許多對于制作專業性要求不高的手工作品開始被設計為半成品,人們通過購買產品創意材料包即可主動參與到產品制作的過程當中,方面能夠充分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能夠打造出更符合當代人審美和使用需求的產品。
(三)藝術表演在創新設計中的應用
藝術表演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無論是民間的音樂,還是多種多樣的曲藝,都具備著突出的傳承性價值。藝術表演并非只能與藝術產品進行融合,也并非只能以表演藝術的方式來展現,表演過程中所穿著的服裝、所運用的道具、所使用的樂器等都能夠作為文化元素,在加工、豐富和演變之后融入于創新設計當中。同樣是以2019年香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大賽的設計作品為例,許多設計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從傳統樂器作為主要元素,其中獲得了銀獎的作品京東大鼓藍牙音響設計,賦予了藍牙音響京東大鼓的形貌,音響的喇叭孔位正處于京東大鼓的鼓面之上,音響的結構設計以紅木和紅銅為主要材料,結合具備現代化特質的led氛圍光帶,音樂播放按鍵被設置于光帶底部,成了音響及打鼓底部的支撐部分。將京東大鼓敲擊樂器所產生的聲響轉化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常用到的無線藍牙音響的音樂播放功能,從產品的語意表達形式上來看,實現了外在表現和使用功能的統一,小型的音響不僅攜帶方便,形象的造型設計也更容易贏得消費者的喜愛。另外,還有一位設計者將評劇的紋樣提取出來,融入于明信片設計、裝飾畫設計以及瓶體設計當中,色彩的碰撞、紋樣的點綴、模塊的堆砌,將傳統元素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體現出了更為突出的構成感和層次感,同時也更好地滿足了文化產品將非遺特色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需求。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新的社會背景下,我們注重大力促進經濟發展水平的進步,同時也關注中國特色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發展所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賦予了先天的文化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承載的文化內容具備著較為突出的傳承價值,但單一的傳承方式所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力是有限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應當被時代的發展所遺忘,必須積極主動的探求有效的方式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設計,傳承的同時注重創新,在保留傳統文化優秀特質的同時,使之能夠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光彩,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真正地做到與時俱進,使之以全新的面貌感染人們的生活,引導更多人積極主動的關注非遺文化,并投入到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事業當中。
參考文獻:
[1]汪穎.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設計案例研究[J].包裝工程,2012,(12):68-71.
[2]王曉華.非遺文化融入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文化產業,2020,000(003):21-22.
[3]沈新南,宋軍.基于文化自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設計研究[J].明日風尚,2019,000(009):178.
[4]黃文捷,傅蓉蓉.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當代設計探索——以景泰藍制作技藝為例[J].設計, 2015,(05):90-92.
[5]趙安.非遺文化視域下的創新設計研究——以南通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為例[J].藝術工作,2016.
作者簡介:
陳瑾,女,漢族,陜西寶雞人,在讀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品牌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