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培育高職生的奮斗精神,指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磨煉勇于擔當、不懈奮斗的意志,有利于形成敢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進而做到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目前高職生的奮斗精神較為薄弱,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遇挫而退,缺乏擔當和一往直前的勇氣。深入推進淮海戰役文化進校園,有利于將我軍敢于擔當、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紅色文化融入高職生的奮斗精神教育之中,為當代高職生培養奮斗精神提供坐標。
【關鍵詞】 淮海戰役;紅色文化;高職生;奮斗精神
【中圖分類號】G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0-0095-02
2018年10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指出了教育發展的著力點就是要在培育學生的奮斗精神等六個方面上下功夫,在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奮斗的意志品質方面做文章,使學生養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剛健有為。淮海戰役中保存下來的堅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擔當的意志和昂揚的戰斗精神等紅色品質為當代高職生樹立奮斗精神提供了坐標。
一、培育當代高職生奮斗精神的必要性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更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隊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是戰爭年代奪取勝利的必要法寶,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的傳家寶,也是高職生成長成才、實現人生目標的重要精神支撐。高職生肩負著我國由“制造大國”向“智造大國”轉變的使命,是直接面向一線崗位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加強奮斗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幫助高職生樹立高遠的理想信念,磨煉高職生勇于擔當、不懈奮斗的意志。
然而,由于多種現實因素的影響,目前部分高職生的奮斗精神淡化,缺乏自信,對自己的期望值較低。相當數量的高職生將自己的未來職業定位為工廠工人;缺乏理想信念,使高職生對生活、對未來缺少激情和向往,具體表現為沉迷于網絡游戲,職業生涯規劃模糊,階段性目標不清楚,學習動力不足,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不思進取;遇難而退,遇到一丁點問題就輕言放棄,碰到干擾就妥協;還有部分學生有想法有抱負,但是很難落實到行動上,過于悲觀,害怕失敗,畏懼前行,缺失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因此,有必要培育當代高職生的奮斗精神,使高職生樹立高遠的理想,擁有勇于擔當、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淮海戰役紅色文化蘊涵豐富的教育內容
淮海戰役以少勝多的偉大戰績,充分彰顯了黨中央決勝千里、高屋建瓴的戰略決策,充分彰顯了黨和人民不畏艱難困苦、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淮海戰役紅色文化是黨和人民永遠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支柱,是鼓舞和激勵當代高職生朝著理想目標持之以恒、艱苦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堅定的理想信念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徐州并參觀了淮海紀念館,面對著淮海戰役烈士英名錄,習總書記感慨道:“為有犧牲多壯志。”淮海戰役勝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民心所向,在這場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戰略大決戰中,無數的人民群眾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與我黨共同譜寫了患難與共的感人詩篇。正是廣大軍民保持對解放事業必勝的信心和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心,才能始終保持著勇往直前、眾志成城的激情和姿態,才能始終以敢啃硬骨頭的斗志攻堅破難,奮力前行。戰役期間,人民解放軍利用多種多樣的政治工作形式堅定廣大軍民的理想信念,廣大黨員干部也是以身作則,敢為人先,苦為人先,行為人先。
(二)勇于擔當的意志
勇于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精神品質。淮海戰役的勝利,正是來自廣大戰區人民解放軍和各級指揮員的敢當、勇當精神,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克敵制勝。淮海戰役開始粟裕將軍主動請戰,1948年5月,中央領導采納了粟裕關于3個縱隊暫不過江的意見。粟裕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戰場情況及戰爭形勢的基礎上,抓住時機,于7月率軍取得豫東戰役的勝利。9月23日,在濟南戰役即將勝利的前一天粟裕召集華野指揮員舉行會議,討論下一步的行動方向。會議整整開了一天,大家爭相發言,氣氛十分熱烈。最后,粟裕總結指出:為了迫使徐州國民黨軍隊退守江邊及津浦路沿線,把戰場南移,以造成威脅南京之勢,華野下一步將出蘇北、戰準海。許多年后,當粟裕回憶起淮海戰役時,仍興奮不已,將軍說道:“打仗像下棋一樣,作為一個高級指揮員來說,不能看一步走一步,至少要看兩步走一步。”正因為粟裕將軍在戰爭的“棋盤”上著眼于全局,及時提出淮海戰役的計劃,敢于擔當戰役的風險,才為我軍的南線決戰爭取了時間、爭取了主動。
(三)昂揚的戰斗精神
淮海戰役規模之大、殲敵之多,影響之深遠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全體參戰軍民始終保持著眾志成城、一往無前的戰斗精神。這種昂揚的戰斗精神彌補了武器裝備、兵力的不足,保證了策略戰術的有效發揮。昂揚的戰斗精神,其基礎是對共產主義和人民解放事業堅如磐石信念。淮海戰役開始之前,我軍開展了深入的思想政治動員活動,這場動員活動充分強調淮海決戰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掃清各種思想障礙,增強了我軍的革命斗志。這種不屈不撓、攻堅克難的戰斗精神,是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設和改革的偉大進程中不斷奮發圖強、艱苦創業,攻堅克難,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三、推進承淮海戰役紅色文化進校園培育高職生
奮斗精神的路徑
淮海戰役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遺傳下來的紅色基因,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奮斗精神是淮海戰役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同時也是高職生一步一步實現人生目標必備的精神品質。推進淮海戰役紅色文化進校園,指導高職生的生活實踐,發揮高校合力,培育高職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擔當、不懈奮斗的意志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為高職生實現高遠的目標提供保障。
(一)加強高職生對于淮海戰役紅色文化的理論認知
用淮海戰役紅色文化加強高職生的奮斗精神教育,首先需要讓高職生理解淮海戰役精神內涵。習總書記在不同的場合發表了對淮海戰役精神的論述,指出淮海戰役是人民軍隊在生命和鮮血開辟的道路上不懈奮斗和永遠奮斗的結果。我們傳承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就是要培育勇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需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高職生的頭腦,發揮科學理論的關鍵作用,自主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課程。作為徐州當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體現徐州特色,這就需要不斷完善淮海戰役紅色基因資源的理論教育,教育內容要包含紅色基因的時代意義,引導高職生認清自身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使命,又要讓高職生意識到傳承紅色基因與培育奮斗精神和實現人生目標具有一致性和共通性。
(二)引導高職生對淮海戰役英雄人物的奮斗精神的學習
《淮海戰役烈士英名錄》記載著參戰軍隊、支前民工的姓名、犧牲地點,排除一些無名和重名的烈士,共計31006人。這3萬多犧牲者中,有甘為人梯、不畏艱險的支前民工;有沖鋒陷陣、頑強拼殺的士兵;有不畏艱險、奮勇殺敵的軍事指導員。他們有著同一個目標,即國家的和平和百姓的安寧。為此他們前仆后繼,奮勇殺敵,一批批地倒下去,又一批批地站起來。在炮火和硝煙中升華著勇士們奮斗犧牲的精神,在腥風和血雨中鑄就了革命軍人不朽的魂靈。
淮海戰役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身上展現的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撓、勇于擔當、一往直前的精神狀態正是當代高職生所急需的精神品質。輔導員、任課老師等一定要引導高職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觀看電影、聆聽老輩革命軍人講述等多種途徑學習先進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質。通過對榜樣的學習,可以感受榜樣的力量,進而使高職生感知奮斗精神的深刻內涵和無窮力量,刺激榜樣精神在高職生身上的重現,不畏艱險,拼搏奮斗,勇往直前。
(三)明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高校合力
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促進人的發展。高職生的奮斗精神作為其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不僅依賴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育,也依賴于高職生所處的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于高職生的奮斗精神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要培育高職生的勇于擔當、艱苦奮斗的意志,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突破傳統,敢于嘗試適應社會發展的新方法。方法的選擇要遵循教育規律,貼合高職生的實際,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進行高職生奮斗精神教育,要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使奮斗精神潛移默化,入腦入心。創新實踐教學方法,組織特色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真實體驗社會,培養高職生的艱苦奮斗的品質。
其次,要培育高職生的勇于擔當、艱苦奮斗的意志,要凝聚高校合力、社會合力,發揮輔導員、任課老師、管理人員、領導對于高職生奮斗精神的積極影響作用。淮海戰役紅色文化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每位教育者都應該繼承淮海戰役文化,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要推進淮海戰役紅色文化進校園,要求學校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保障,發揮輔導員、任課老師、管理人員、領導協同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1.
[2]決戰淮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24.
[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5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8.
[4]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02).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作者簡介:
張敏敏,女,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