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奧斯卡電影片名翻譯為研究對象,以翻譯中的創造性叛逆為指導,分析電影片名翻譯中“創造性叛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過研究奧斯卡電影片名的創造性叛逆的翻譯,對于今后電影事業的發展均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 奧斯卡電影片名;翻譯;創造性叛逆性
【中圖分類號】H05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7-0056-02
一、引言
一直以來,中西方翻譯界對翻譯的研究是對原著自身以及以作者為中心的研究,而對翻譯者以及翻譯者創造的別具一格的文化卻鮮有討論。傳統翻譯觀持有這樣的觀點:創作的價值遠高于翻譯的價值,翻譯是一種對原作模仿,缺乏創造性。即使人們認同翻譯是一種創作,翻譯也只是一種“寄生藝術”,從藝術創作和文學價值上來看,都不能與原作相提并論。譯者的翻譯實踐無時無刻不受這些翻譯理念影響,因此,在翻譯創作時,譯者總會陷于“忠實”和“叛逆”的兩難境地。
電影標題翻譯與文學翻譯相同,難以實現絕對的“忠實度”。如果只追求忠實,那將不可避免地陷入“硬譯”或“死譯”,并且不能在宣傳中發揮作用。電影標題的翻譯應該從文化習慣和接受度的角度來處理,或者通過適當的改編,以重現原文本想要達到的目的,從而使翻譯自然順暢。 因此,電影片名的翻譯應恰如其分地“創造性叛逆”,從而達到更好的宣傳目的,實現經濟效益。
二、“創造性叛逆”的含義
“創造性叛逆”是比較文學的一個概念,法國學者埃斯卡皮較早地在《文學社會學》一書提出這樣的觀點:“翻譯始終是一種創造性的叛逆行為”。埃斯卡皮認為,由于一個作品要置于另一種語言之中,語言文化的不同需要譯者在從事翻譯活動時進行創造性叛逆。翻譯的創造性給予該作品一個嶄新的面貌,使原作品能與更多的讀者進行一次嶄新的、理解性的交流。這樣,翻譯達到了延長了作品的生命,給予它第二次生命的目的。
謝天振在《譯介學》一書中論述道,“創造性叛逆”就是譯者的一種主觀努力,希冀用以其藝術創造力接近和再現原始作品。“叛逆”就是譯者為了在翻譯過程中達到一定的主觀愿望而與原著造成的客觀偏差。許均認為,“創造性叛逆”是必然的,值得肯定和鼓勵。雖然對“創造性叛逆”的一詞尚無共識,但理解翻譯的本質仍具有重要意義。
三、“ 創造性叛逆”在奧斯卡電影片名翻譯中的合理性
譯界皆知,“不忠實的美人”是學者對“創造性叛逆”的一種戲稱。但是與傳統翻譯中狹隘的表面忠實相比, 創造性叛逆體現了更高的忠實度。當涉及電影片名的翻譯時,這種深度忠實表現在三個方面:忠實于文化差異,忠實于電影內容和忠實于觀眾。
(一)忠實于文化差異
漢英語言文化的差異也說明了創造性叛逆的合理性。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的翻譯。一個英語單詞有多種詞性,當然詞性不同,含義也會有所不同。顯然,在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電影中,該標題中cuckoo的詞性是一個名詞,意思是“布谷鳥”。如果沒有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很容易將其翻譯為“飛過鳥的巢”,這會使中國觀眾感到困惑:該影片屬于動物體裁還是人物體裁?誰飛過布谷鳥的巢?為什么要飛過布谷鳥的巢?這樣就給觀眾造成不解。如果譯者對影片內容以及文化背景知識有所了解,他就會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翻譯。經查證,cuckoo's nest 是英語中的一個習語,意為“精神病院”。然后根據這部電影的內容,精神病院患者為抵抗精神病院的不合理制度,試圖逃離精神病院。因此,電影的片名被翻譯為“飛越瘋人院”,這種創造性的翻譯不僅傳達了文化特征,而且準確地傳達了電影的內容,使觀眾更能理解原作品,拉近觀眾與原作之間的距離。
此外,Argo《逃離德黑蘭》和 The French Connection 《法國販毒網》等奧斯卡電影片名的翻譯不僅具備了傳達文化特征,這也是一種文化差異的忠實。
(二)忠實于電影內容
不論是在社會發展歷程上,還是在審美價值、風俗習慣、教育背景等方面,中西方都存在不少差異, 這就會導致電影片名在很多情況下無法進行直譯。如果硬要對片名進行直接翻譯, 那么就會失去原片名精華, 還會使觀眾不知所云。 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采取對影片內容忠實。
例如,奧斯卡電影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隨風而逝》或者依照文學作品中翻譯成《飄》,則不能反映原文本的豐富內涵,也不能引起了觀眾對電影的興趣。但是,當譯者將其翻譯為《亂世佳人》時,它魅力十足,并且恰如其分地傳達了電影的背景——處于戰爭年代,還可以傳達主人公不屈服命運的精神。
(三)忠實于觀眾
對于一部電影來說,首先吸引公眾的眼球就是片名,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對電影的第一印象。在中國文化中,中國人最熟悉的是四字結構——便于記讀、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
例如,第32屆最佳影片All About Eve。影片講述了女主角伊芙如何不擇手段取得成功的故事。如果將All About Eve直譯為“關于伊芙的一切”,它就無法表達電影的主要內容,這在另一種程度上也不忠實于作者。在中國文化中,彗星也被稱為掃帚星,彗星意味著帶來不幸。在電影中,美麗的伊芙通過損害了他人的利益,給他人帶來了災難,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成功,這與掃帚星的含義相吻合,因此將All About Eve譯為“彗星美人”不僅可以準確地傳達文化特征,還能可以更好地滿足觀眾的心理和文化需求。
此外,還有Brave《勇敢傳說》、Catch Me If You Can《貓鼠游戲》、No Country for Old Men《老無所依》、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Unforgiven《不可饒恕》、On The Waterfront《碼頭風云》等佳片都符合了中國觀眾的表達習慣。
四、“創造性叛逆”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的必要性
電影標題的翻譯類似于廣告翻譯,二者都吸引潛在的觀眾或顧客。電影制片人最大的希望是在票房大賣,收回投資以獲得商業利益。因此,一部優質電影想要大賣就必須要有抓人眼球的字詞來吸引受眾。為了實現商業價值,電影片譯名要做到新穎、巧妙,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例如All the King's Men 這部奧斯卡影片名有兩種翻譯:《國王班底》和《當代奸雄》,前者偏向于直譯,后者偏向于意譯。如果想要進行宣傳,實現商業價值的話,《當代奸雄》就更具吸引力,因為這讓故事更有情節,讓觀眾對該電影產生興趣,尤其是對中國的觀眾而言。英文“奸雄”很容易讓人們想到中國的一代奸雄曹操。主人公威力與曹操有著相似的野心:前者為了總統之位,后者則是為了皇帝之位。因此,《當代奸雄》更能吸引觀眾,達到情感共鳴。類似的影片還包括 On the Waterfront 《碼頭風云》、The Apartment《桃色公寓》和 The Sting《騙中騙》等等。
五、結論
當代社會是一個文化多樣性的時代。盡管電影和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的傳播,但兩者在成本和表達方式上仍存在巨大差異。由于各種客觀因素,電影片名的翻譯要求譯者具有更多的“自由”,并在兩種完全不同的參考系統中進行創作活動,從而讓觀眾對譯名得到認同。
因此,在電影片名翻譯中,創造性叛逆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必要的。為了達到這一標準,譯者所要達到更高的標準:提高自己的文學和文化素養,掌握觀眾的喜好。
參考文獻:
[1]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01):21-26.
[2](法)埃斯卡皮.文學社會學[M].王美華,于沛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137.
[3]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許鈞.“創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01):8-13.
[5]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92.
[6]葉曉玲.翻譯中的能動性忠實與創造性叛逆[J].海外英語,2016.
[7]李群.片名翻譯對“忠實”的顛覆——電影片名翻譯的現狀及理論根據[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05):41-45.
[8]王東風.解構“忠實”——翻譯神話的終結[J].中國翻譯,2004,(06):5-11.
[9]吳艷萍,劉杰輝.片名翻譯中“創造性叛逆”探析[J].電影文學,2010,(02):143-144.
[10]何躍敏.當前西片譯名中的問題與策略[J].中國翻譯,1997,(04).
[11]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2001,(01):56-60.
[12]馮慶華.文體翻譯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張靜,女,漢族,安徽銅陵人,江西理工大學,研究方向:翻譯、英語筆譯。指導教師:陳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