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1年起,非連續性文本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引起重視。2017年非連續性文本首次進入高考,作為高考試題。實用類文本閱讀由原來的以人物傳記為主的連續性文本轉到以新聞材料為主的非連續性文本。同時,在這道題的題目設置上分為兩道客觀題一道主觀題。本文將從高考考綱和高考真題入手,找到解答該主觀題的方略——抓、找、析關鍵詞法。
【關鍵詞】 非連續性文本;關鍵詞;解題突破;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7-0087-02
新課程改革后,中小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綜合、實踐性的培養,培養學生實際生活中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加之,中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全國人民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快餐文化、碎片化閱讀、信息無紙化逐漸凸顯。原來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文學類文本的閱讀理解,特別是小說、散文的教學,忽視了實用類文本的閱讀教學,幾年都是停留在人物傳記、訪談等上轉圈,這種重人文輕實踐一直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弊端。2017國家高考I、II、III卷都不約而同地在實用類文本的考查上,采用了非連續性文本的呈現形式,來考查考生獲取與篩選文本信息的能力。讓奮斗在一線的教師與備考在一線的考生,猝不及防,感到了困惑與迷茫,不知如何下手。教師結合學生的學情、現行社會實踐需求、新課程標準要求及部編版教材的結構導向,教師需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和研究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方式方法,合理組織與選擇教學內容,構建高質量的非連續文本閱讀模式,提升中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強化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學生全面發展做好鋪墊
2017年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首次進入高考,作為高考考試試題,這是非常具有歷史研究的一刻,下面就以高考首次出現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實例,探究其主觀題,試圖找到解決辦法,以期給廣大教師與考生參考。
一、非連續性文本與中小學語文教學親緣
“非連續性文本”這個概念,2011年正式被《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收入其中,2016 年秋,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開始全國推行,非連續性文本被編入教材,正式進入課堂,來到學生和老師面前。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在實用性文本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中提到“非連續性文本”這一個概念,2017年“非連續文本”首次進入全國中小學語文教學指揮棒——高考試卷中。至此,中小學全面開啟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探究,這既是受到國際上PISA測試的啟發,也是我們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在訴求,適應了市場經濟下社會發展的需要,非連續性文本的入選拓寬了語文學科背景下的文本閱讀新視野,使語文教學更貼近生活。
非連續性文本,應該是相對于于傳統意義上現代文閱讀中以小說、散文為主的非連續文本而言的,包括圖表、漫畫、說明書、信件、清單、數據等日常生活經常會遇到的各種材料而組成的多重組合材料;這個名稱源自以 PISA(國際學生評價項目)為代表的閱讀素養測評。從某種意義上說,“非連續性文本”出現在高考中目標是既要考生學會讀單一的材料,還會“讀圖”“讀表”“讀數據”等多重組合材料,又要考生學會“整體閱讀”,他們形式上不連接但是意義上相互連接的。這恰恰也是符合《語文考試大綱》“閱讀實用類文本,應注重真實性和實用性,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 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的要求。同時,“非連續性文本”也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閱讀與鑒賞”第4條“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相符合。
二、高考語文非連續性文本主觀題突破方略
(一)抓“非連續性文本”文本關鍵詞
抓關鍵詞,是收集處理非連續性文本最有效方法,能快速理清文脈,抓住文本意思。《語文課程標準》(2011) “閱讀”中明確要求 “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對于高考考生來說,獲取“非連續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十分的重要。然而,如何破解呢?教學實踐表明,高考備考“非連續性文本”,引導考生學會抓文本關鍵詞,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品讀文本中一些特殊的字、詞、句等關鍵往往是快速讀懂文本的關鍵所在。如2017年全國II 卷,整篇非連續性文本由兩則新聞材料和圖表混合組成,從材料一中圖表的表頭“民眾對垃圾分類的認知與實踐情況”顯示,考生如能抓住兩組關鍵詞“民眾”、“認識與實踐”就輕松地厘清了材料一想要展示給考生的主要信息是:民眾有垃圾分類的意識,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切實履行,兩者相互矛盾的狀態。抓文本關鍵詞,指引考生快速讀懂、厘清材料,為考生回答主觀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找“非連續性文本”主觀題題干關鍵詞
找“非連續性文本”主觀題題干關鍵詞,是考生回答主觀題問題,冷靜組織答案的基礎。考場上,考生想準確、全面的解答“非連續性文本”主觀題,首先,考生要十分注意題干問什么,你需要答什么的問題,切記不可答非所問。在平常的考試中,備考在一線的教師總是會感嘆:學生答非所問,殊不知,這是考生根本沒有明白題干問什么所致。解決”非連續性文本“主觀題答題最重要的辦法就是“找關鍵詞”法,找到題干需要考生回答的關鍵詞,才是答題的鑰匙。如2017年全III卷“非連續性文本”主觀題:“根據上述材料,概括說明博物館在科研方面的作用。”題干關鍵詞“科研方面”,那考生切記不可忽視題干關鍵詞的提示,轉而去尋找“經濟方面”、“學校方面”等其他領域的作用。找“非連續性文本”主觀題題干關鍵詞,考生就能很快速地篩選“非連續性文本”混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節約時間,有的放矢。
(三)析考生答案中的關鍵詞
高考閱卷中,閱卷老師經常碰到考生回答非連續性文本主觀題時,大段大段的照搬照抄原文;東抄一句西抄一句;沒有踩對得分點,答案缺乏概括性。亂抄、亂湊、亂編是考生在回答非連續性文本主觀題的多種態勢。析考生答案中關鍵詞,就是在考生最后組織答案時分要點作答,踩對得分點。每一要點都是對“關鍵詞”的分析,具有排他性;每一個要點只析一個關鍵詞,避免要點不充分和重復,贅余。,在“非連續性文本”主觀題的回答時,考生需要緊扣得分點,圍繞“關鍵詞”得分。考生的答案既要概括文本內容,又不能照搬照抄文本內容,更不能脫離文本內容。考生“非連續性文本”主觀題答案的組織既要分點作答,又要從不同的側面作答,還要具有針對性。如2017年全國III卷,題干“怎樣才能有效推進我國生活垃圾分類?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考生組織答案時語言要分點,每一個要點只析一個關鍵詞。所以,第一,從居民方面,要提高垃圾分類認識,養成良好習慣;第二,從政府方面,建立配套系統,制定獎懲措施。考生答案既是對題干關鍵詞的解析,也是對獨一無二要點關鍵詞的解析。析關鍵詞才是組織主觀題考試答案的紐帶,切記不可隨意。
抓關鍵詞,快速厘清非連續性文本主要信息;找關鍵詞,準確地辨明題干中要求考生應該回答什么內容;析關鍵詞,考生能有效地在考場上組織答案,不偏不倚。非連續性主觀題抓、找、析關鍵詞法,致力于讓考生學會篩選非連續文本中的信息;致力于解決非連續文本閱讀中的教學、答題針對性問題;致力于讓考生準確地組織非連續文本主觀題的答案。
三、非連續文本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教學評價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測評不像一般閱讀測試題那樣檢測學生對字、詞、句的積累、理解、賞析和運用。非連續性文本主要檢測學生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借助圖表、文字及有關線索,運用有效的閱讀策略,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并進行碎片化處理的能力,主要考查學生提取信息、整潔信息、推斷理解、判斷評價的綜合運用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不側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鑒賞欣賞能力。
從中小語文教學實踐中看,現階段中小學語文教師和學生雖然對非連續文本有一定認識,但是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對于非連續文本的介紹還是非常少的,對于這一文本的教學評價更是知之甚少。從中小學語文教學考察來看,非連續性文本的考察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上僅限于圖文轉換或是材料的列舉,系統地、規范化的試題比較少。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在中小學語文教學評價中,非連續文本的教學評價大概這幾種:一是提取其中關鍵信息的能力,學生能否提取關鍵信息是非連續性文本最常見的考查題型。非連續性文本提供的信息是碎片的、非連續性的,有些內容和閱讀目的沒有直接關系,甚至是毫不相干。這就要求學生要善于從這些凌亂的材料中準確提取與閱讀相關的、能解決問題的重要信息;二是篩選歸納推理能力,對多個信息群,進行有用信息的篩選,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的方法,聯系已有知識或生活實際,進行推論,形成自己的見解,建構自己的語言能力結構。三是聯系生活、運用生活的能力,非連續性文本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如課程表、統計圖、平面示意圖、產品說明書、旅游指南等。形式眾多、適用廣泛,與生活聯系緊密相連,學習知識是為了在生活中有效地運用知識,凸顯出非連續實用類文本的實用功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賴烯泰.指導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提高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J].亞太教育,20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4]安軍.淺析“關鍵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甘肅教育.2014.
作者簡介:
肖丙珍,碩士研究生,永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在省市發表論文十余篇,論文多次獲獎,參與省級課題三項,主持市級重點課題一項,校級課題三項,曾多次獲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榮譽及國家級、省級、市級優秀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