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
中圖分類號:G807.4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10-017-02
摘 ?要 ?在高校教育事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針對高校體育評價存在的問題探討有效改進措施對提升教學效果起著積極作用。為此,本文分析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現狀,針對主要存在的誤區,從三個層面提出體育教學評價的優化對策,以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高校 ?體育教學評價 ?優化對策
教學評價是通過對教學活動的觀察,對教學活動實施價值作出客觀判斷的過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主要是指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教學方法等方面作出價值判斷并提出調整的方案,全面優化體育教學的質量水平。在體育教學全面改革的進程中,教學評價應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體育鍛煉體驗,促進學生個體全面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充分發揮評價的優勢作用。
一、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現狀分析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實施目標從培育學生身體素養轉化為提升學生身體協調能力、身體機能、肌肉力量等綜合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對于教育改革提出的全新要求,高校要想具體落實全新的教育政策就必須進行系統化教學評價,重視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的探知,針對存在的教育誤區及時提出改進措施,保障教育改革價值的充分發揮。然而在教育實踐中,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體育教學評價還存在形式單一和評價內容有限的問題。具體而言,體育教學評價要求評價者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對體育理論內容有著深刻的認知。這種觀念的出現使教學評價以教師為主導,減低學生評價的主觀性。在對教學實施情況展開了解時,教師往往以體育成績作為評價的標準,過于看重教學結果而忽視教學過程。造成各類教學活動目的性較強,體育學習失去原有的趣味性,學生逐漸喪失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直接影響體育教學整體質量。在評價內容方面,大多數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以學生成績、體育技能、綜合素養為主,忽視對學生體育意識、身心健康程度、身體機能等因素的評價,使評價內容不夠全面。即使有針對評價結果的教學調整,也難以滿足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發展的需要。為此,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應對評價方式和內容加以改進,發揮教學評價對增強教育實效性的價值和作用。
二、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優化策略研究
(一)實現體育教學評價內容全面化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建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考試成績、學習能力的評價,還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健全人格的評價。因為素質教育理念的實施要求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要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重視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質等,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因此,在體育教學評價的優化過程中必須要深入了解高校學生的身體、心理發展情況,根據學生身體、心理、社會等三維健康觀以及體育自身特點,進一步拓寬和豐富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內容,注重從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運動技能等三個領域挖掘體育教學評價內容,以保證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內容設置更加全面性、有效性。另外,實現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內容的全面化發展還應進一步明確體育教學評價目標,以提高學生體能與綜合素質為前提,綜合性地對教學評價內容進行整合與改進,注重通過教學評價,為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精神與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學生形成良好運動習慣,進而實現體育教學強身健體的教育目標。
(二)實現體育教學評價方式科學化
首先,應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即在教學過程中或單元學習結束后實施過程性評價,又要在課程與評價同步結束后實施終結性評價,以實現兩者評價方式相結合,獲得更科學的評價結果。因為過程性評價有助于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進展情況和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再通過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便于其及時調整與改進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而在學期末結尾處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終結性評價,則可對學生這一個學期的學習效果進行更全面地評價,從而實現與過程性評價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更科學、更合理的體育教學評價。其次,實施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體育教學評價方式要注重對學生日常體能鍛煉與運動技能的鍛煉進行可量化的指標定量評價,便于高校體育教師進行定性分析。之后,在針對無法實施量化指標評價的評價內容,包括體育認知、學習態度、學習感受等實施定性評價,將定性與定量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以便于獲得更全面、更客觀的體育教學評價結果。
(三)實現體育教學評價主體多元化
實現體育教學評價主體多元化,指的是與傳統的體育教學單一化評價主體方式不同。在這種評價體系中,可有效將體育教學評價主體轉變為學生自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三種,從三方評價主體實施評價對策,可最大限度提高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參與度,使體育教學評價成為一種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在此過程中,落實師生互評的評價方式,可借助互聯網平臺與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在校園網站中開發師生反饋頁面,讓學生以匿名制、實名制的評價方式,在該網頁中進行對教師教學方式、教學理念、教學水平的綜合評價。教師則應根據學生的評價是當改革自身教學方式,便于保證自身所采取的體育教學模式,符合學生學習需求。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則可通過主題班會、面對面一對一交流、網絡社交軟件交流等形式,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問題與接受能力選擇日常評價形式,在針對學生期末成績進行總結性評價。其次,學生自評則可通過定期為學生布置自我總結學習任務,可通過學習軟件發布自己近期的學習總結,完成該項任務。此外,生生互評則可通過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完成學習任務后引導小組成員進行互評互促,這樣可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激發彼此之間的潛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體育是優化學生身體素質、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課程,學生在正確的教學引導下開展體育鍛煉,可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和身體免疫力,為學生后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根基。高校應重視體育教學評價,要針對學生學習需要和體育教學實況,全面分析體育教學評價的現狀,對于評價內容和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做出有效改進,切實發揮教學評價對教學實踐的作用,為人才培養方案的落實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周建新.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現狀及優化策略分析——評《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06):85.
[2]李南,李晗,王穎濤.過程性與終結性協同評價體系構建及對學生體育學習的影響研究[J].運動,2016(01):78-79.
[3]盧萍,武文強.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學習評價現狀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三)[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5:11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