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吉
【摘 ? ?要】在高中古代記敘散文的教學中,人物形象分析和情節梳理是重要的一環,然而筆者認為,這些優秀的歷史散文在記載之時,由于史書體例的限制,舍棄了許多豐富生動的細節,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合理地對其故事的發展和人物行為的種種細節之處進行充分的還原,賦予史書以小說式的精彩面貌,從中喚起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興趣,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其從國學經典中汲取創造活力的能力。
【關鍵詞】歷史散文 ?古代記敘散文 ?《鴻門宴》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9.091
“還原”是筆者自己提出的一個概念,其要旨是在進行古代記敘散文的學習的時候,將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行為的種種細節進行合理而豐富的填充講述,在最大程度上還原歷史故事本來的精彩面貌。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教材中,第二單元的單元內容選取了三篇優秀的古代記敘散文,包括《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三篇文章分別選自《左傳》《戰國策》和《史記》,都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史學著作,雖史書體例各有不同,但是課文所選篇目中,都側重的選取了在寫人敘事方面有較強表現力和頗高文學成就的文段,單元導語也提到:
“這些文章或記政治、外交的風云變幻,都是千古流傳的敘事名篇。學習這個單元,既可以從中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鑒敘事藝術。”[1]
也就是說,假如把其文言文的文體特殊性暫置于一邊,我們完全可以并且也應該按照傳統的寫人記事的文章來看待這幾篇文章,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人物形象,分析梳理故事脈絡。筆者自己在教學設計的時候也作了同樣的設計,但是查閱相關影視資料時,筆者發現了一個問題,電影《王的盛宴》中有一個片段真實的再現了《鴻門宴》中劉邦赴宴的場景,電影故事的講述幾乎完全依照史料的記載進行拍攝,然而筆者在觀看電影片段時,鴻門宴上局勢的緊張氣氛、劉邦處勢的危機、項羽軍帳之內的危機四伏,都給了我非常直觀和強烈的沖擊感,然而自己在閱讀這一段史料的時候,即便是按部就班的分析出了文章幾次起落,賞析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也無法產生這樣豐富的感受,第一,這必然是筆者自己的文學素養不到家,第二,我想是文本的史書性質所決定的其不能有小說式的豐富的講述,而是要對歷史的真實做最客觀最簡潔的敘述。
然而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學生感受不到歷史作品的趣味性,感受不到歷史作品的吸引力,枯燥乏味成為了文言文的代名詞,原本鮮活的歷史成為了紙業上干癟的方塊字。史官下筆有不能言之處,有其冊青史的束縛,而我們在講述歷史文本的時候,就應該將這些因為種種限制無法出現在史書中的東西盡可能的還原地呈現出來。
歷史本來不是干癟的數字和無情的興盛更替,它是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一個個平凡和偉大的瞬間搭建而成的宏偉宮殿,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要充分運用想象力和前人的資料,將這些難以捕捉到的細節之處還原。“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只有在能夠把握到史書平靜敘述下的豐富意味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對歷史產生興趣,才能在看似枯燥的文言中體味到古仁人志士的氣度魄力、培養別具一格的眼光和充盈豐富的人文世界。
歷史散文或者說是歷史故事,又往往能在給人豐富智慧啟迪的基礎上,以其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和令人蕩氣回腸或扼腕嘆息的故事,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和再創造空間。我們常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歷史散文的地位正是如此特殊,它的來源是生活,卻是代表了一個又一個時代演進歷程的最精彩最重要的生活的薈萃,它的表現手法是藝術的,卻是克制的藝術,這也正是為什么筆者提出了“還原”這一概念,我們要剝開它克制的講述,找到其下面隱藏的豐富的細節,探賾索隱,同時培養學生們用史學的眼光來思考問題。比之高中課堂文言文教學的普遍沉悶,反觀大學課堂中的諸多教授對于經典歷史典籍的所做的闡釋,都有非常獨特的藝術魅力,其原因是與其知識傳授過程中的還原式講述脫離不了關系的。
筆者在還原的時候,往往會用小說創作的方式,鋪設一定的環境描寫來渲染特定的氣氛,或者是增添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神態描寫和細節描寫,或是用電影的呈現方式來某個特寫鏡頭。
以《鴻門宴》為例,文章首段,寫曹無傷告密,我便讓學生想象告密的環境和場面——項羽大怒說“旦日饗士卒”,說明告密的時間必定是在晚上,而且是前半夜,因為后文項伯告密跑了一個來回都還在晚上;地點在哪兒呢,應該是在項羽私人的營帳里,昏暗的燭光下私語交錯,項羽突然發出怒吼,要一舉擊潰沛公,旁聽的項伯眼神之中閃過一絲遲疑和驚懼……我在這場對話里面增添了項伯,因為從后文的發展來看,項伯告密,說明他一定是這場事件的目擊者,而且項伯是項羽的長輩,任人唯親的項羽必然會讓其參與到重大的軍事決策中來。
筆者重點對鴻門赴宴進行了講述,在軍事力量極其懸殊的情況下,這一場宴會,對于劉邦來說可以說是危機四伏,而項羽面對劉邦誠懇萬分的“謝罪”,竟然完全相信了沛公,并且毫無心機的把告密者——自己在劉邦軍營中的眼線抖了出來。宴席開始,席上座次便微妙地說明項羽集團內部的人心渙散,作為重要謀士的范增竟然地位低于一個告密的蠢貨項伯,范增更是直接無視了君主的感受,進一步自作主張安排項莊舞劍,項羽本已無意再除掉沛公,對于范增的自作主張,肯定不甚滿意,所以后面項伯庇護沛公這一行為,估計也有項羽反抗范增自作主張之舉的意氣在其中。
兩個陣營,一個貌合神離,一個上下一心,在這一場宴會的交鋒中,不刻意著筆,卻展現得淋漓盡致,項羽走向必然的失敗,也在這一場宴會中得到預示。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