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園冶》作為中國造園藝術的傳世經典,被歐美學者奉為“生態文明圣典”,在生態文明已經全面到來的當代社會,《園冶》及其生態美學思想對于構建宜居城市、推動生態文明發展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文章通過對《園冶》中關于中國傳統造園思想的解讀,分析古代造園家對人居環境和生態文明的認知,從《園冶》的生態審美觀、生態審美思想及其對當代生態文明社會的指導意義等方面著手,將中國古典造園理論與當代生態美學理論相結合,為當代城市人居環境的構建和城市生態環境的重塑提供一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 生態文明;生態美學;《園冶》;園林景觀;人居環境
【中圖分類號】TU98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4-0064-03
1972年斯德哥爾摩國際“人類環境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工業文明時代進入生態文明時代,而這一全新時代到來的前提和背景,卻是工業革命以來由于工業發展而造成的面目全非的全球生態環境。目前,國際社會普遍面臨地球生態環境恢復的壓力,當代生態美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正是立足于全球生態環境的普遍不斷惡化的背景,試圖從人的思想本源出發,把人們對生態美、環境美的追求作為改善生存環境的最高價值,重新構建人類的生態審美觀和生態審美思想,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發展方式。
中國古典園林素來以追求“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以最少的人工干預達到居住環境和生態環境融為一體的目的。中國明代造園家計成,以其著作《園冶》流芳百世,用一個造園家的工匠精神和唯美意趣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精妙絕倫,同時集成了中國傳統宜居思想的精華,書中一句“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道出了中國傳統造園思想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美學精髓。
一、《園冶》的生態觀
以儒、道、釋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有不同的見解。儒家推崇“和合”思想,“認為‘和合’是人與自然的一種不自覺的合理狀態,只有當人與萬物的關系在一個合理范圍內的時候,才會和諧”。①老莊之道則以“道法自然”為指導思想,倡導人類摒棄雜念、回歸自然本性,以“無為”為前提隨著自然與生態的發展而發展。而佛家理念則以“善”字為先,如星云大師所言“唯有人類持有生態保育的觀念,尊重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我們的地球才能活的長久……” ②儒道釋作為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三個流派,雖然對待這一問題有各自不同的出發點,但卻得到較為相似的結果——人與自然之間一定是共生關系,這正是中國傳統生態觀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
《園冶》一書的作者計成,字無否,號否道人,生于明萬歷年間。其好友鄭元勛在《園冶》的題詞中說“常以剩水殘山,不足窮其底蘊”,認為規模太小的園林營建不足以使計成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計成造園能力可見一斑。無論多宏大的場地、多么破敗的條件,計成都能夠手到擒來,將其中的花草樹木、層山疊嶂、鳥獸魚蟲按照一定的美學規律進行重新布置和修整,最終“使大地煥然改觀”,然而這種改觀必須建立在對原有自然要素的利用上。“然則無否能大而不能小乎?是又不然……略為區畫,別現靈幽”,正是因為計成在造園中始終堅持從宏觀層面的大視角去觀察和思考問題,以至于小型庭院也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化利用自然景觀的方法營造咫尺園林的意境之美。而計成所認為的園林的意境之美,需“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功”,需“景到隨機”“意隨人活”,需“按時景為精,方向隨宜”……計成將自己的造園實踐加以總結和思考,并逐步上升為一套特有的園林美學理論,這套理論中蘊含著中國古人對自然生態和居住環境之間的辯證思考,將居住環境完全建立在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其美學標準亦是以欣賞原始美、自然美、意境美為主,反而把園林中的人工要素放到相對次要的位置,例如建筑應做到“堂虛綠野猶開,花隱重門若掩”,這是對中國古代“生態宜居”思想的最佳詮釋。
因此《園冶》一書中所蘊含和秉持的生態觀,與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即“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二、《園冶》中的生態美學思想
(一)“盤根嵌石”“依水而上”的生態審美觀
美學要解決的是人類對美的看法和選擇問題,生態學要解決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怎樣保持健康長久的問題,而“所謂生態美學首先是指人與自然的生態審美關系” ③。受傳統文學與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古代對“風景”的審美總是建立在可遇而不可求的自然化審美上,是一種友好的自然化生態審美觀,這與西方古典園林嚴謹幾何化形態的追求完全不同。
在古代中國,計成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造園家,首先需要是一位出色的畫家且必須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這在其好友阮大鋮和鄭元勛為《園冶》做的序以及題詞中均有所提及,計成自序中亦有表述。“盤根嵌石”與“依水而上”出自《園冶 · 自序》,原文“合喬木參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畫意;依水而上,構亭臺錯落池面,篆壑飛廊,想出意外”。該語意為將高大喬木錯落有致的栽植在山腰上,樹木之間布置奇巖怪石,使樹石之間相互交錯;同時將原有水系和池塘稍加整理,沿水建造亭臺樓閣,形成水系蜿蜒而倒影錯落的畫面。
從這段話不難看出,計成對園林的營建,幾乎完全建立在中國古代藝術家對“風景”的審美標準上,意圖假借人工之力,模仿山林野間的天然狀態,將本應該聯系在一起的元素布置在一起,構建一幅頗具意境之美的“中國畫”,而非完全依照人類審美規律,盲目堆砌設計要素且添加過多人工干預。
同時,在《園冶 · 相地 · 山林地》中,計成指出園林景觀應達到“好鳥要朋,群麋偕侶”的效果,即鳥獸魚蟲均應合理的出現在園林中,如此則可達到鳥語花香、鶯歌燕舞的境地,與自然要素共存、與世間萬物共生,這體現出中國古人在人居環境改造中對自然元素和自然規律的尊重,是《園冶》生態審美觀的體現。
(二)“千巒環翠,萬壑流青”的生態發展觀
生態環境的美是與生俱來的,也理應是長久存在的,但是生態平衡一旦遭到破壞,美便走向消亡。“為自然萬物營造良好棲居環境的最終旨歸在本質上要求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美學——在規劃與建造過程中提供審美上的指導。”? ④
《園冶》所追求的園林營建不是“一次性”“快餐式”的人居環境建造,而是一個能夠借助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和發展,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回歸到“原始”狀態的整體環境,這是對生態“原始美”的追求。正如《園冶 · 山林地》所言“千巒環翠,萬壑流青”——將翠綠的山峰和涓涓細流作為最佳居住環境的基本配置。縱觀近年來城市及城郊自然環境,山體退化、溪流干涸的情況屢見不鮮,雖然我們所有人都嘗到了環境惡化帶來的惡果,卻在這個追名逐利的浮躁社會中,把“千巒環翠,萬壑流青”淪為一種美好的希冀。
那么什么樣的發展才是美的生態環境應該有的發展方向呢?《園冶 · 園說》中寫道:“紫氣青霞,鶴聲送來枕上;白萍紅蓼,鷗盟同結磯邊……清氣覺來幾席,凡塵頓遠襟懷”。這是一位造園藝術家對人居環境的美好向往,而如果我們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待《園冶》中的這一論述,計成所言正是一個健康生態棲居地本來應有的面貌。人類最能保持健康的方式就是置身自然、遠離污染,而目前卻仍然在相反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紫氣青霞”被霧霾遮擋,“白萍紅蓼”被污水吞噬,“鶴聲”“鷗盟”被噪聲覆蓋,無奈之下只能用空調代替“清氣”,為逐名利將自己置身“凡塵”,而這些對生態環境幾乎不可逆的改造,最終導致地球生態的畸形發展,彼時的城市也許將會變為埋葬人類的墓地。
(三)“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的生態節制觀
人工環境的塑造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向來是一對難以調和矛盾,既想無限提高生活質量,又礙于過度改造造成環境破壞,因此需要在其中尋找一個平衡點。生態節制觀的內涵即人類為優化棲居地而進行的改造活動中,始終將改造活動限制在一定限度內,以達到不違背自然規律、保證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從而實現改造和保護的“雙贏平衡”。但隨著人類對地球生態環境改造的日益頻繁和猖獗,生態節制觀已經變成“在雙贏平衡的前提下向自然利益傾斜的生態觀”? ⑤,如此才能保證地球生態的自我修復機制能夠平穩運行。
“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出自《園冶 · 相地 · 山林地》,意為園林營建應該善于利用自然條件,不必過多的進行人工改造,以達到最少的干預獲得最佳的效果的目的。亦可用《園冶 · 相地》中“高方欲就亭臺,低凹可開池沼”一語加以理解,這句話是說地形較高的地方就建設亭臺建筑,地勢較低的地方就疏浚引流形成池塘。在中國傳統園林美學理論中,亭臺等觀景建筑一般建于高地之上以便于俯瞰全景、暢抒胸懷,水則由于重力作用更易于在低洼的地方匯集以形成水面。所以對環境的改造,要善于發現和利用已有的自然條件,避免費盡人力卻難以達到預想效果,反而由于對自然山體原始狀態的破壞而產生其他后果。再如《園冶 · 相地 · 郊野地》中講“須陳風月清音,休犯山林罪過”,此語意要最大限度地保留郊野風光和自然界的天籟之音,不可破壞自然形成的山林野趣和清幽意境。計成用自己對大自然的充分尊重,降低了人類在環境塑造中的決定性作用,不僅沒有超出必要的限度而打破平衡,反而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自然生態的自身完整性,正是中國古代生態美學中生態節制觀的最佳體現。
(四)“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生態設計觀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⑥,自上世紀下半頁以來,人類提出諸多例如“海綿城市”的生態設計理念,城市環境與城郊環境設計開始往生態化、自然化、恢復性的方向發展,生態設計觀正在深入人心。
然而,雖然早已將此定義為環境設計的基本原則之一,但在設計過程中仍然經常出現為片面追求視覺效果以達到“設計”目的的情況,導致過度設計的產生,歪曲了生態設計的本質。
正如《園冶 · 興造論》所講“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即園林景觀設計應該巧妙的因地制宜,借助周邊可以利用的景色,結合園林中大小合適、相得益彰的元素布置,共同構成園林景觀。借景手法素來是中國古典園林高超的造景手法之一,極目遠眺,步未移而美景至,園林本身反而暫時被忘卻,這正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巧妙之處。
同時,造景在精不在多,設計在合宜而不在盲目堆砌,巧于因借而精在體宜,如此可避免過度設計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
避免過度設計的根本在于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萬物,為自然萬物的生長棲息留下余地。“讓一步可以立根,斫數椏不妨封頂”,出自《園冶 · 相地》,是說當原有樹木影響建筑的建造時,如果重新考慮房屋位置即可保留老樹,或者簡單除掉部分枝葉不影響房屋封頂即可。百年成一樹何其難,數日建一屋何其易,況且這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最好設計元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景有時不必專門設計營造,應該有在自然生態條件下發現美的能力。“景到隨機”“意隨人活”,需要做的不是一定要多么豐富的美學理論和設計手法,有時平心靜氣置身自然就是一種最為原始的美,自然可以達到中國古人所言“天人合一”的境地。即使有必要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也要做到“量其廣狹,隨曲合方……未可拘率”(《園冶 · 興造論》),根據現實條件合理規劃、合理利用,任何人工活動都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如此也符合“生態節制觀”的要求。
三、《園冶》對當代生態文明社會的指導意義
當代西方人文主義地理學家段義孚提出“審美剝奪”理論,認為“人是具有巨大力量的動物,在先進的文明社會里濫用權勢的現象比比皆是”,而且“破壞植物自然生長的園藝是人類為滿足自己的娛樂需求、為了炫耀權勢而濫施暴力的另一種方式” ⑦。西方園藝學追求人工美的創造,用數學原理和幾何關系塑造園林風景和人居環境,借以表現西方園藝美學的理性關系。美本無對錯,但是這種為追求美而將自身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肆意枉加修飾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即段義孚先生所言之“審美剝奪”。
反觀中國傳統園林美學,將一切審美建立在最大限度保持自然原貌的基礎上,通過將人類自身融入生態環境而達到“境由心生”的目的。“紅衣新浴;碧玉輕敲。看竹溪灣,觀魚濠上。山容靄靄,形云故落憑欄;水面鱗鱗,爽氣覺來欹枕” ⑧(《園冶 · 借景》)這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對美的理解,這種美絕非凌駕于自然之上,而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迎合自然,從而實現“天人合一”的終極審美。生態文明首先應該建立在“文明”的基礎上,即要對共生的世間萬物以最起碼的尊重,而不是陷入“人類中心主義”的泥潭難以自拔。“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并深信自己無所不能……而自然生態美的不斷滅失就是對人類此種行為的極大諷刺。” ⑨所以必須從現在開始脫離“人類中心主義”而轉向“生態人文主義”,運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園林美學思想、對“天人合一”境界的不懈追求,“嘗試著將生態美學建構為關懷全人類命運、關懷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關懷美學,也就是一種強調‘生態人文精神’與‘生態人文關懷’的美學。”? ⑩
四、結語
當代生態美學是一個非常豐富的研究領域,其跨學科的特點、繁雜的內容、辯證的哲學關系決定了其無限的深度和廣度,尤其在生態文明時代已經逐步步入正軌的當下,生態美學對改變人類因受工業發展紅利而逐步僵化固守的審美觀有重大意義。
《園冶》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而極盡山林野趣與自然意境之能事,雖然通篇所講皆為造園,卻為當代城市景觀的營建、生態城市的塑造、宜居環境的創設提供非常有力的理論和實踐支持,而且其中蘊含的關于人居環境之美的辯證思考實屬生態美學研究的寶藏,應該更為深入的研讀和理解,方能更好地為我所用。
注釋:
①張岐:《儒家“和合之美”之于現代設計》,《繽紛》,2016年第11期,第60-61頁。
②劉彥順:《生態美學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4頁。
③曾繁仁:《試論生態美學》,《文藝研究》,2002年第5期,第11-16頁。
④劉心恬:《〈園冶〉園林生態智慧探微》,《山東大學》,2010年第8頁。
⑤劉心恬:《論明清園林設計理念的生態節制觀》,《大眾文藝》,2012年第20期,第53-54頁。
⑥張廣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演進邏輯》,《理論建設》2020年第4期,第78-84頁。
⑦宋秀葵:《段義孚的審美剝奪論》,《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第123-127頁。
⑧(明)計成著,劉艷春編著:《園冶》,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336頁。
⑨張子程:《批判“人類中心主義”確立自然生態美價值》,《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年第8期,第9-14頁。
⑩程相占:《構建生態人文主義新型美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第149-152頁。
參考文獻:
[1](明)計成著,劉艷春編著.園冶[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
[2]李欣復.論生態美學[J].南京社會科學,1994,(12):
53-58.
作者簡介:
張岐,男,漢族,山東濟南人,碩士,山東管理學院,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