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恒祥
【摘要】 《故鄉》是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的名篇。一般來說,小說文學價值體現在其揭示生活本質的方面。閱讀一篇小說就是了解一種社會百態?!豆枢l》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受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雙重壓迫下的中國農村現狀。從魯迅先生的筆下,我們真正了解當時中國農民的苦樂哀愁。唯美的環境描寫,緊湊的故事情節,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呼之欲出的主題,都能給我們展現一個真實的社會人生百態。可以說,感悟小說,就是感悟人生百態。
【關鍵詞】 環境描寫;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主題
【中圖分類號】I21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4-0024-02
《故鄉》是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的名篇。文章回憶了“我”重回闊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的點滴見聞和感受。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思鄉之作,更重于寫自己的內心感受。敘述之余,把作者對社會的感受躍然于紙上,人物形象的刻畫、故事情節的緊湊以及環境描寫的到位,無不揭示著作者對這個社會制度的極大的厭惡與批判,將對社會的黑暗的本質寄托在典型的人物的描寫之中,表現了自己對社會的強烈不滿,也抒發著對舊社會的改造,對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標題“故鄉”,好像沒交代什么,但細想,這樣的題目其實就是線索,既交代了故事發生之地,也粗略地告訴了人們時代背景。細讀后,發現這是社會變革之地,這是人物變化之地,這是此文重點剖析之地。也許就是短短的“故鄉”兩字,不僅寄托了作者的思鄉情懷,更重要的是引起了懸念,生“我”養“我”之地,如今竟然如此蕭索,更增添了文章的閱讀效果。
何謂小說?小說就是以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社會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現象的一種文學體裁。典型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到位的環境描寫以及令人深思的社會現實的揭露更是小說的核心。下面從以下四個方面做一些解讀。
一、唯美的環境描寫
作品的開頭,一句“我冒了嚴寒”點出作者回鄉急切。此處雖沒有多余的筆墨突出有多嚴寒,但簡短的幾個字就已經把作者回鄉的心情盡抒于紙上。接著更為直觀的景物描寫,更激起了作者心中的悲涼?!吧疃瑫r節”“天氣陰晦”“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此處出色的景物描寫,一下把讀者引入作者預設的感情氣氛當中,一絲絲的悲涼不由心生?!吧n黃”“蕭索”“沒有活氣”襯托了“我”的悲涼。
除了開頭唯美的景物描寫,在文中更有描寫少年閏土的那個景物描寫?!吧钏{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此處更是把作者心中憧憬、向往的生活作了回憶,不禁會令人想到過去如此的唯美,現在又何來如此的蕭索荒涼?這更引起了讀者無盡的遐思。在作品中,環境描寫是唯美的,但是唯美中也略帶一絲絲的感嘆。作品采用了對比手法,把故鄉的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先前的美好與現實的荒涼,故鄉的變化源于何物?也許這也是給讀者最大的思考,這也是環境描寫可以突出主題的一個有效的例證。
二、緊湊的故事情節
小說情節的基本要素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當然,或許會在開端之前會給個序幕來鋪引,或許在結局處會有個尾聲來結束。本文沒有多余的序幕與尾聲。重在對故事情節有個良好的鋪墊。
文章開頭主要以景物描寫為主,用強烈的現實感讓人有點窒息?!笆捤鞯幕拇?,沒有一絲活氣”這是對故事很好的鋪墊。慢慢地,從環境的描寫中引出人物,人物的出場更為小說的情節烙上“緊湊”的記號。從母親口中導出閏土,閏土的出現,引起了作者對以前的故鄉的回憶,又是一個美好的生活畫境,這與先前的蕭索更強烈地引起讀者的思考。在情節的發展部分,先后有閏土、楊二嫂的出場,這些人物的出場,目的都是為了高潮作鋪墊?!白儭笔瞧渲腥宋锩鑼懙闹攸c。閏土的“變”、楊二嫂的“變”都是為了表現“我”與他們之間的“隔閡”“高墻”。真正高潮部分就是我與閏土的見面,本來兒時的知心好友,如今卻被一句“老爺”而打破,變得冷漠,變得悲哀。是“我”變了?還是閏土變了。此處已經分不清誰與誰?只會感覺到的是,是什么使如此友好的“兄弟”如今卻用“等級”來衡量。結局卻用“我”與母親的對話,引出了對人生的思考,對新生活的向往。這也是完美的結果,不同于一般小說大團圓結局那般無味,也不同于一般小說那總結般的結束,此文最大的亮點正是此結局卻給讀者帶來無盡的思考,無盡的思索。何謂“新生活”這也是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緊湊的故事情節,沒有多余的筆墨去書寫多余的人或事,只把眼光瞄準在緊湊上。引出閏土時沒有對以前少年閏土的描述,沒有典型的形象分析。描寫楊二嫂時沒有對以前豆腐西施的描述,沒有對潑辣的楊二嫂如此深刻。這些都是緊湊的故事情節的魅力所在。
三、典型的人物形象
從小說的定義來看,小說是以人物形象為中心。那么人物形象的刻畫應該是一篇小說的核心所在。中國四大名著之所以文學成就如此之高,這與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分不開的。此文的中心人物應該是三個人,一為“閏土”,二為“楊二嫂”,三為文中的“我”。
從小英雄到木偶人的蛻變。
人物形象是否典型,在乎描寫刻畫得是否恰當。恰如如此,作品的人物描寫尤為突出,這為表現人物的性格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的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手提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钡湫偷耐饷部坍嫞艿湫偷目坍嫵錾倌觊c土的活潑可愛的英雄形象,而中年閏土的外貌刻畫,也盡現了他的歷經滄桑。這里雖是外貌刻畫,但加入了對比,這種對比一下把人物的“變”刻畫得淋漓盡致。為何“變”?似乎又把作者引入了一個無盡的思考空間。除了外貌,還有動作、語言描寫,這些描寫不僅很形象地展現了閏土的人物個性,更重要的是讓讀者感覺到這種“變”,這種“變”是緣何而來,又緣何而去。這些都是閏土這個人物的用心刻畫所在。
豆腐西施與潑辣勢利的對比。
另一個重點的人物應是典型的“楊二嫂”。二十年前的年輕美麗,因此她的豆腐賣得非常好,人稱“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顴骨,薄嘴唇”的“細腳伶仃的圓規”,變得自私、尖刻、貪婪、勢利。這些都從典型的人物語言描寫充分體現出來。“忘了?真是貴人眼高?。 薄鞍⊙窖剑惴帕说琅_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錢,便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這些語言讀來令人回味無窮。多讀,一個尖酸刻薄、貪婪勢利的楊二嫂便躍然紙上。這也是一種變?這種變不同于閏土的麻木,是一種扭曲了的變化。緣何而來?又將是讀者一個思考的空間。
“我”——“變”的見證者。
小說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絕不等同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對故鄉一直有著美好的回憶,看到故鄉的衰敗、冷漠的現實,一開始是不敢面對,文章中悲哀的心境正是這種觀念的力證。但后來,又悲哀、失望轉而思考,見證了故鄉的“變”,閏土、楊二嫂這兩種不同觀念的“變”,使作者變得理智,學會了去思考。在他的內心深處,除了感嘆故鄉人與事的變遷之外,更多的是內心的思考,繼而變為憧憬?!拔摇睂﹂c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表現了“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愛,更深層次的是對封建等級觀念的否定?!拔摇笔菍π律畹淖非笳?,是極想改造現狀的知識分子。
四、呼之欲出的主題
從文學賞析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文學價值高與低,在于對社會現象反映的強與弱。因此,社會反映力度越強,作品的價值就越高。我永遠堅信這點。
本文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出色的環境描寫還加上典型的人物形象,無不向讀者傳達著一種無聲的主題,這個社會是造成如此變化的根源。文章力求完美地去表現當時的社會本質,它沒有直言細說,也沒有娓娓道來,靠的就是一個字“變”。故鄉景物的變,故鄉人與事的變,均來源于此。是社會使之變,是人的觀念使之變。
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不難想出,社會的落后,封建思想的頑固,帝國主義的入侵還有就是辛亥革命的不徹底,這些都是使這場“變”變得如此頹廢,如此無味。社會制度不僅是上層建筑的承載者,更是下層人民的承受者。因此,這種扭曲的社會造就了當時扭曲下層人民,扭曲了他們的生活,更扭曲了他們的本性。“楊二嫂”是最典型的代表,她以前的淳樸、美麗、善良,現實上已經不復存在,尖酸刻薄、自私勢利已經完全掩蓋了她內心那余存的善良,本質已經改變,緣何而起?歸根結底還是社會,是社會扭曲了如此美麗的豆腐西施?!伴c土”的“變”有點不同,雖說社會扭曲了他的生活,也扭曲了他的性情,使他變得麻木,變得愚昧,但我覺得他本性善良淳樸這點依然還存在。也許這也是作者刻意塑造如此的一個“閏土”,也為后來改造就生活,創造新生活留下了一絲希望。這就是本文最為獨特之處。
讀完本文,細想品味,雖然沒有對大文豪魯迅先生的筆墨有所感悟,但我終究是感悟出了小說創作的真諦!如此小說,更甚于表現現實。表現現實,更甚于感悟生活百態。
了解了《故鄉》,思緒在涌動,情感在飛揚,腦海里依然是那月夜下閏土刺猹看西瓜的畫面。但此時,已無不假思索的向往,而是那無盡的深思,無盡的思索。
參考文獻:
[1]魯迅.吶喊[M].北京:北京新潮出版社,1923.
[2]宋靜思.回不去的“故鄉”[J].魯迅研究月刊,2014.3.
[3]李慧.故鄉的文本解讀[J].考試周刊,2018.6.